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14-3-19 09:39 编辑
今天是制药人“了了.”的生日,蒲公英的了了.,多才多艺,让我们在今天一起祝他生日快乐,走进了了.的世界去看一看。。。
(第九章) 了了的世界 随手拍张照,然后上传到各种社交网络,得瑟一把。这是现代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有些人喜欢炫富,不管是遇到名车还是到了豪宅,也或者仅仅是路过某个奢侈品专卖店,都要这样和那些标着天价的东西合影拍照,上传到网络,昭告天下。当然了,也有炫富炫的比较高级的,典型例子就是拍个方便面,然后问“这是什么?能吃吗?”。炫富,如果再加上那么一点点情色……那很快就红了。比如说,美女大腿上放个名牌包包,再嗲声嗲气地谢谢干爹送的生日礼物……围观速度远超车祸现场。不过最近有点审美疲劳,现在流行帅哥晒名车谢干妈干爹了……有些人喜欢自哀自怨,动不动就找一个看似随意,其实特意挑选过的俯拍角度,选好拍摄软件,调好柔和的灯光,咔嚓一声,给自己来一张柔美、阴郁、有那么一点文艺范的自拍,同时还要配上一段文字,把自己和天、地、人都联合上了,似乎有着天子一般的己任,只是刚好生不逢时。一张带着露水的小花小草,配上一段清新文艺的人生哲理……一锅速食的人参心灵鸡汤就这样速成了。这种鸡汤,在不停的转发之中,最后可能炖干了都不自知。有一天,他会发现,哪儿都能看到相同的文字。说到鸡汤,更多的人是喜欢拍美食的。从早餐开始,就算是买个煎饼果子,他也会想着拍一张,上传到网络,然后配上一句“小时候的味道,想念小学门口的那个摊子了”之类的文字;如果是刚好吃了一顿大餐,那更是要好好宣扬一番,分享一下自己第一次喝到82年红酒的感受、感慨一下同学聚会,也或者赞叹一下妈妈的好手艺……只可惜,他们不知道,对妈妈的手艺最好的赞赏就是快快乐乐地陪爸爸妈妈吃顿饭,心满意足地连盆子都舔干净,然后跟妈妈说“真好吃,明天还有吗?”,打个饱嗝,站起来收拾碗筷……晒美食这种事,妈妈如果不上网,或者不是互粉,妈妈是不知道的。 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都被主动地公布于众了,只要自己愿意,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分享。在这一群“分享族”这种,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分享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算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个记录。制药社区里,就有这么一位,天天就这么晒,只不过他晒的东西真是挺特别的——植物。 街边的小花小草,一张清晰的图片,还有局部大图。他晒的图片就是一本移动式的中草药图鉴。配上该植物的药用价值和特性,搞一个随手拍随手猜中药名的活动,时时刻刻,他走在路上,眼里闪过的就是这样路边的花花草草。这就是所谓的职业病吧?说起来,这个行业里还真是有不少职业病。比如说,一行人上火车,发现走错车厢之后,带头的茶茶说“各位,出现偏差了,流向错误。”于是,一行人集体向后转。这个晒中药植物的人,也是得上了职业病,在他的眼里,身周的那些花花草草,也或是一块特殊的石头,都能找到其药用价值。 他叫了了。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额……这句话用得好像不怎么样。不过他真的对得起“了了”二字。了,了不起的了。一袭中装,一支竹笛,一曲丝竹,青山绿水之间,迎来一天的开始。这不是穿越,而是真实的生活。了了就是这样开始全新一天的。 站在路边,手指拂过青石上的苔藓。了了知道,即便是在这阴冷湿滑的地方,他还是能找到药用植物。很多东西都被匆匆而过的人忽略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生物总是出于本能,在适合自己的地方静静生活着。了了从不打扰这些生物,看到了,就拍一张照做个纪念,他用这种方式提醒着身周的人去发现生活的乐趣。在中药制造越来越现代化、标准化的今天,也许我们不在关注这些生长在路边的小东西了,但是在了了的眼里,每一个个体都是特别的,也许有一天,我们就再也看不到这些小东西了。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野生”的东西比较天然,有效成分更高,即使在这个种植业发达的时代,人类的规模化种植就是无法复制那些珍贵药材,即便有些东西已经如此相似,但野生的就是野生的,逃不过行家的眼睛。在了了看来,那是因为生物自己的选择,人类即使在伟大也无法复制整个自然界。也许我们可以模拟某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土壤成分,但几乎不可能复制出整个生物链。生态环境绝对不能被断章取义。我们所谓的中药,和欧美所谓的“植物药”、“天然药物”有着本质的差别。我们提倡的对症下药,复方,多重成分,君臣佐使相辅相成,相互配伍。而不是仅仅从天然生物中提取某种单一成分用作入药。因而从中医理论上来说,即使主要成分完全一致,不同产地的药材就是不一样。 可是……统一的、标准化的、平台化的管理也其明显的优势,它能扩大产量、保持产品的稳定和均一性,并且可以一再复制,不停地满足人类所需。 有一个民俗故事,最好的千里马,往往生存在有狼群的地域。还有一个故事,当你想培育最纯正的玫瑰,就要让方圆几百里都种上相同的玫瑰,以免出现杂交变异。前一个故事出在东方,后一个故事来自西方。在前一种思维中,生物的生存就是这样,物竞天择,它们本能地选择更合适的生活环境,进化,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而后一种,追求着品质的纯正性、均一性、稳定性、可控性。目前的中草药种植显然是趋向于后一种。因为供需关系,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自己圈养所需要的主要药材。有一种声音,觉得大规模的人工培育会降低植物的药性,让它们和原来不一样,现在的大规模培植的人参就跟大白萝卜一样,失去了它独有的特性。但对中药制造业来说,这是中药标准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环。 自古以来,药材的收集就是一大难题。太多的民间传说讲述着医者的艰辛。为了一株仙草,可能虎口拔牙,可能断壁求援,越来越多的珍稀药材被赋予了传奇色彩,推上神坛。而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药材有多么神奇,仅仅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一直以来,药材的珍贵程度并没有和它本身的药用价值成正比,而是更多地被体现在商品价值上。药材,就本质来说,它就是一种商品。它的药用价值和珍稀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它的价值,而它的价值又左右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在人们心目中影射出的却是它的药用价值。似乎越贵的东西就越有奇效。药材,运用的目的是治病救人。都说医者仁心,生命是平等的。但在药材的运用上,从一开始,其商品价值就决定着它的使用并不那么平等。高昂的,药用价值之外的商品价值不是每个人都付得起的,有很多奇珍异草属于顶端的奢侈品消费。于是乎,改变药材的商品特性成为制药人的一种理想。当一种药材不再那么难以取得,它的商品价值也就直线下降,附加在药用价值之外的那些东西,也就相对减少,它的使用率自然也就增高了。 药材的人工培育,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药材奇缺的问题,但对现代中药生产企业来说,药材的收购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药材的种植并没有被很好地监督管理。在农药的使用上,药材和普通的农作物一样,面临考验。农药残留超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数药厂是没有能力自己建立药材种植基地,从源头开始质量控制的,收购药材依然是药材来源的主流。农药的滥用是行业普遍现象,一旦成为行业主流,那么对药企来说就面临着窘境。要么不收购,要收购就只有这样的东西。如果对一个供应商的收购还无法生产所需,那么就会出现一种药材由多个供应商提供的情况,这在药材收购中很常见。特别是在产量较小的“小年”,为了采购足够的药材,一个药厂往往要和好几家供应商协调,从全国各地收购药材。然而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同的产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孕育出的将是不是同的东西。药材差异的风险,对中药制造商来说无法规避。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中药制造商开始了自己的并购计划。他们在一些偏远地区购买土地,建立自己的药材种植基地;也或者,整合某些地区的种植资源,开始合作社模式的统一化采购。采取各种方法,力求将药材的种植纳入到药品制造的环节中,不仅能保证药材种植的合规性,标准化,也能保证一定的产量,免去药材差异过大的风险。这么做,显然是需要魄力和实力的,这样促使了中药制造商的收购合并。小企业越来越多地消失不见,大企业纷纷开始了资源整合。在解决药材的种植规范和采购量的问题面前,“野生药材是不是比人工种植的药材好?”突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就好比在争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福是祸一样,在全世界还有四成的人在饿肚子的时候,能提高水稻的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才是第一要务。至于是野生的稻米更香糯还是杂交水稻香糯、长在高原上的稻米比长在平原上的营养价值高、富含硒的土壤种出的稻米可以抗衰老……那是后话。 由药材的使用者来自主控制药材的种植……其实这听起来有些绕口、有些可笑。这就好像一位母亲,因为害怕买不到足够的牛奶,或者是害怕买到不合格的牛奶,所以不得不自己去养奶牛一样。牛奶的消费者是孩子,一旦孩子喝牛奶出现的问题,母亲要担全责,因为是她买了牛奶,回家煮了,倒在杯子里给孩子喝了,也许还用牛奶做了蛋糕……但总之,牛奶出了问题,最大的责任在母亲。卖牛奶的,只有双手一摊:反正所有的牛奶都这样,你看着办。要么不喝,要么自己养牛。 植物类的药材也就罢了,动物类的药材怎么办?鸡内金、牛黄一类的,难道药厂真的要杀鸡取卵?大规模地承包养殖基地,然后……因为很多动物是药食同源的,很多植物也是,所以在进入药品加工阶段,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养殖及屠宰好像是属于农业部管……好吧,在一只鸡被屠宰之前,它本身的商品定义并不明确,她可能是食品、药品、商品……别忘记,鸡毛还能做鸡毛掸子、毽子等各种商品,所以只有当鸡胗被取出来,然后被分离扒皮,取到鸡内金的时候……那才是制药企业能够自行管控的范围。之前的养殖和加工,他们必须申请到其他监管部门的许可……也许有一天,中药制造商都会变成集团托拉斯。就算种植和养殖源头管控可行,那么诸如朱砂一类的矿物质药材,是不是未来将会出现中药企业抢购矿山的壮观景象? 在药食同源、万物相生相克的理论上,当一切都有可能入药的时候,要想真真正正地从源头掌握药材的品质,那么中药制造企业就要掌控全世界了。如果把本草纲目真正作为中药圣经的话,中药制造商不仅要掌控一切活的生物,还得把死的都算上,例如入土多久的死尸…… 好吧,在青山绿水中把问题想得过度复杂是一种不解风情。 在药材的种植问题之后,采集、贮存、前处理,同样地面临着变革。小时候,家乡的山野路边,总是长着很多金银花。奶奶总说,开的花摘着戴,没开的花泡茶喝。药材采集的时间、位置,在中医理论上是很有讲究的。和种植一样,现代中药材采集,自然也是开始标准化,合适的时机,统一的采摘,采摘相同的部位。能做到采集时间相似,采集时药材的成熟度相近可控,前提也是大规模人工培植。当药材采集之后……那肯定是归药监局管了。 贮存。这个问题……好像是很多中药制造企业难以启齿的问题。有时候,有些问题只能问天、问大地了。大规模的生产就会带来这样的问题。中药材的采集时间是一阵子的。和化学药有着明显的差异。化学药是合成的,根据生产计划和安排,人为控制合成的数量、备货的数量、贮存的数量,贮存条件和时限也相对简单,一切都是相对可控的。可中药材呢?如果秉承传统的采集方式,那么就意味着某种药材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段大规模出现,然后就是很长一段的空缺。囤货,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药材出产的“大年”必须囤货,为的应对来年的“小年”。中药材,除了部分矿物质之外,绝大多数是多成分的生物。说白了,就是成分复杂,有水、氨基酸、糖……药材的贮存比化学原辅料的“常温、低温、超低温、阴凉、干燥……”等条件要复杂得多。为了延长贮存的时间,让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得以保存,很多企业都是及时将药材做成饮片,进行适当的前处理之后,再进行长时间的贮存。这就好像说,橘子皮的贮存时间很短,但一旦晒干之后,它就能贮存很久,并且越久越值钱。 前处理,那就好像是做饭前的择菜、清洗、切配工序。对于单一的一味药来说,可能也已经完成了全部的炮制。在药材前处理的问题上,传统和现代依然有着无法规避的矛盾。当媒体报道用硫磺熏中药,引起民众责难的时候,各大中药制造商只能摇头自叹。有些是唯利是图,罔顾人命,但有一些还真是不得已为之。以淮山为例。在家做饭的都知道,山药是极其容易氧化的,下锅之前切的那一斤半斤,在下锅的时候就已经泛出了铁锈色。氧化,意味着某些成分的降解或者消失。淮山,用山药制成。对一个大规模的产品制造过程来说,从切片到进入下一步工序,肯定不是五分钟能搞定的,在这过程中,如何控制山药不被氧化呢?没错,我们可以像在家一样,运用传统方法将山药浸没在水中,隔绝空气,延缓氧化的速度。那就让现代化、规模化的中药制造回到小作坊的时代。在没有找到比硫磺熏蒸更好的办法之前,要么药品的有效成分降为10%,要么放弃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别无他法。 其实,是不是用硫磺熏蒸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在进行熏蒸之后,有多少的残留。如果后续的工艺手段可以去掉相关有毒物质,那么熏蒸手段根本就不是问题。于是乎,就有了残留标准。只可惜,只要知道还有“残留”,全社会就这样紧张了起来。面临这样尴尬境地的,还有辐照灭菌。辐照灭菌,在食品领域大规模使用,可是在药品生产中就很纠结于这个问题。在没有找到更好的防治微生物污染、杀灭活微生物残留的方法前,辐照灭菌就是一个“不以为外人道也”的秘密。多大的剂量,辐照多久,那是新时代的“祖传秘方”。 了了,世间了了,随风而去。 了了微微皱眉,然后拿起笛子,吹奏一曲。 山野之间,鸟鸣嘤咛。 世间万象,就这样存在、发展。这就和物种的进化一般,时时刻刻,我们都处在变革之中。很多问题存在着,也在解决中。众多问题的存在,众多问题的解决,就这样积少成多地改变了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世界。也许我们敬畏自然,感念传统,但我们……回不去了。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个世界,之所以是这样,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造就的,它就是这样的,它是一步一步变成这样,终究还会变成别的样子。也许某天蓦然回首,我们,就是让它变成这样的一份子。 收回笛子,拿出手机给身边的花花草草拍照,上网、聊天,回到制药社区。了了的一天,就这样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