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凌云轩7 于 2015-2-7 10:48 编辑
政府采购只为压低成本?
以提高某些官员的政绩?
说好的药品质量一致性评价呢?以下引用一则新闻:
2 月 3 日,湖南省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公布了该省本轮药品招标拟中标结果,在这场近年来最严厉的降价谈判后,共有 11296 个品种杀入最终决赛,其中基药品种 1848 个,非基药品种 9448 个。让我们来看看真实情况,到底多少企业接受了议价价格?降价幅度多大?什么样的企业才会是赢家? 降价已成定局,成交率仅 42% 笔者初步分析,湖南投标约 35200 个产品,除去直接挂、低价药品,有 26440 个品规进入本次招标过程,其中 11935 品规进入议价,14505 品规进入竞价,最终议价成交 5006 个品规(成交率 42%,与指导价相比降价 11%),竞价成交 5882 品规(成交率 41%,与指导价相比降价 19%)。其中基药品种 1848 个,非基药品种 9448 个。 从下图可以看出,近半数产品为同组 1-2 个企业的议价产品,在进入这次湖南议价后,遭遇了近年来最严厉的降价谈判。 议价产品的滑铁卢,国产药品的屠宰场 湖南议价产品成交率 42%,实际上有六成企业放弃议价,如此大范围的议价企业放弃成交,这与前不久赛柏蓝透露有六成企业接受限价(被招安)是决然不同的。平均降价 11%,与临近湖北省 2014 基药招标议价成交品种平均上涨 1.4% 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降价幅度之大,足以体现湖南这次“专家议价”的杀伤力。 通过初步统计,议价产品中 GMP 产品成交率 42%,平均降价 11.7%;而单独定价产品成交率更低,仅 35%,平均降价 8.3%。笔者初步统计了下知名进口企业的议价成交率情况,发现议价弃标率在 46~81%,可见进口企业产品在议价中多数放弃了成交资格。 以临床抗肿瘤的单抗为例(也算临床必需的产品吧),单抗产品几乎全部放弃议价,拟中标结果仅成交杨森一个。 但进口企业放弃议价产品不代表彻底失败,相反不少进口企业转战竞价过程,稳坐钓鱼台。由于这次湖南招标不分质量层次,最多可成交得分最高的 15 个企业,加上对原研、单独定价有高达 32-40 分的加分,导致不少单独定价产品可在不降价或微小降价的情况下稳操胜券。而国内其他仿制企业只能被迫降价求中标价。单独定价和普通 GMP 产品的议价成交率仅 35% 和 42%,而竞价成交率则分别为 69% 和 40%。可以说,湖南这次招标是议价产品的滑铁卢,国内仿制药的屠宰场。 从下表知名大品种的成交结果和降价幅度,可见单独定价产品放弃议价转竞价的优势。 从湖南药品集中采购看行业影响 议价不讲理由,降价为唯一目的,如此严厉的议价多年未见。湘军降价可以说率先拉开了新一轮药品招标的血腥战场。通过湖南招标采购中心这次与企业的博弈,可以看到企业觊觎降价 10% 以下已经纯属幸运或梦想。更残酷的招标降价工作在 2015 年将接憧而至,面临新一轮招标,是降价保准入,还是守价丢市场,将是两难选择。 湖南这次议价之所以被诟病,在于前期没有对企业进行足够充分的信息通告和打预防针。对发改委出招标指导价和平台内出报价限价双重限价,不少企业并不知晓。而企业申诉限价后,发改委和卫计委的沟通机制上似乎也出现问题,没有同步纠正限价中出现的疵漏错误,急于在春节前落地后招标结果就匆匆上马议价。议价标底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纯属专家砍价出政绩,导致企业普遍不满和放弃市场。 纵观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理政策,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的矛盾和悖论。现在药品注册成本和注册时间大幅增加,新药注册至少需要 5 年以上时间,500 万以上的研发投入,而新版 GMP 认证则需要千万元以上的投入。有相关微信平台甚至披露一个 3 类新药需要 13 年,而一个 6 类新药则需要 16 年,纯属 3 类疯掉 6 类烂掉的节奏。 新药注册审评蜗行、新药 GMP 认证标准提高导致的是大量资金被冻结,中国药企创新热情被浇灭,老百姓吃不到好药,只能冒险买印度“假药”。于是,药品准入门槛成本上涨和招标行政性降价发展为相互矛盾的悖论。中国药企要建德国一样的工厂,保证像北欧一样的环保,做 FDA 一样的产品,用日本式的物流仓储,却在招标和流通价格管制下像卖白菜一样卖药。 当行政降价代替招标采购成为政绩手段,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国家鼓励新药创新的基本原则;当只招不采成为市场准入门槛,违背了招标法理和国家鼓励招采合一的政策精神;当游戏规则使原研单独定价产品稳操胜券而仿制药产品只能被迫牺牲价格和市场,违背了市场公平和招标公正;当湖南招标拖延一年后一瞬间转变为议价的滑铁卢和国产药的屠宰场;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下,行政手段对市场指引的真正方向是什么?在如此挫伤民族医药企业的业态下,谁会是赢家? 而作为药企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到现在形势下药品价格空间大幅被打压后如何生存和发展,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新品填充和创新力的企业即将被“政策”淘汰(而不是被市场淘汰)。企业在新政态下的出乎到底在哪里? 湖南之殇,只是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