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话说中药西管多年,于是拿来主义盛行,不对,抬举了,是无脑抄袭主义。 例如中药的多品种共线生产,就挺可笑的。检查员们一个个都会冠冕堂皇的闻讯一二,也不乏见某某地某某检查提个相关的检查缺陷。而菜鸟们只能唯唯诺诺,还是一脸懵逼的样子,反正你说的对。又有好学者,真心研究一二,搬出某某指南,或者某某舶来品的污染控制策略什么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抄了再说。至于其中足不适履的诸多关隘,那又有什么要紧,削足便是。 更有甚者,搞个什么评估,也拿个风险模板就往上套,也用什么失败模式效果分析工具,人机料法环检六方面分析,看上去颇有架势。抄着抄着自己都信了,检查员们一看,嗯,不错,频频颔首,无非是思维套路: 第一,有报告。不管水平如何,有了就比没有强。 第二,有依据,特别是洋人们都说好的依据; 第三,还真搞了个限度,例如通用的10PPM; 第四,还真检测,实在不好检测的,TOC也是可以的。 看起来,一份完美的评估报告有了,一份靠谱的清洁验证报告也有了,法规要求也对上了、符合了,检查员们也满意了。企业方面也开心了,顺带还似乎收获了一波知识。中药的生产终于在某个局部迈开了大步,靠拢了规范化、靠拢了国际化。看起来走出国门也指日可待了呢。 然而,在笔者看来,一条歪门邪道正在披上外衣伪装成金光大道,并准备把中药制药业的从业者引入歧途。这里面的理论本质上,西化的一些东西就不全盘适用于中药,所以用歪了,那就是歪门邪道。有一句名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东西也需要长个脑子,抓住核心本质。如果对化药的清洁验证研究不够透彻,就照猫画虎,最终免不了贻笑大方;而且白白浪费资源。最可怕的是,以讹传讹,就此奉为正途,那就真是呲了狗了。有鉴于此,笔者试试正本清源一二,希冀有所助益。 多产品共线评估或者清洁验证,本质上是为了保证安全性。因此核心是活性成分或者降解的杂质的残留控制(当然关于杂质影响安全性这事,谢沐风老师会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而化药因其制备理论的差异性,多是纯体化合物,所以有实施清洁验证必要性,但是这个必要性,本身也存在很多质疑,例如口服制剂的滥用、例如限度的一再收紧。BTW,质疑是认真学习的必备表象之一。 纵观国内外有关的药害事件,印象中,其实,多是注射剂,或者是高活性高毒性有关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业内也不乏质疑清洁验证滥用或者误用的声音。从国外发布的法规等来看,很多工具其实是起源于注射剂或者无菌制剂的质量控制。有心的可以去了解一二。所以某种程度来说,化药这帮洋人,其实也在稀里糊涂的滥用工具至口服制剂等方面。说起来也是好笑,国内那些不学无术的检查员或者伪专家们,其实可以有个心理安慰了,毕竟,你们的洋人师傅里也有不少这种货色嘛! 所以,蒲公英曾经有个伙计在某个帖子里,讲了个笑话,可以用产品生产来进行清洁。这句话有点绕。大白话可能就是,万一,你家A产品很毒,B产品又量小,那怎么办呢?找个量大管饱的C产品跟在A后面生产就好。这种做法,检查是挑不出来刺的。相反,某企业认真评估多产品共线后,认为都很安全,无需清洁验证,但是却不免要被检查员挑三拣四的苛责一番。 所以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其实,大部分的口服制剂(或者包括外用这些低风险给药路径)生产,清洁验证止步于目测(注:指南里给出了目测大致对应的限度,其实低于大多数残留限度要求),就已足够了。除非少数高活性高致敏性的产品。 至于限度一再收紧的问题,笔者觉得也是扯淡,我们查阅相关的指南,可知,其基于的是药理毒理数据,但是在公式里,又加了安全校正因子。这因子一般直接就整了个1000倍,说它严格倒也不错吧,呵呵。但是从药物给药途经来看的话,口服的胃肠屏障效应,和注射直接起效还是差异很大的。所以,直接用这限度,合适?洋人们可能都要反思一二吧? 回到中药来说,首先受限于先天差异,那么复杂的成分,你做共线评估,这不是个笑话吗?盯着质量标准里那几个成分去评估,真是掩耳盗铃还理直气壮了?这种报告,洋人专家们谁信啊?就自己关起门来自嗨?能不能别丢人现眼了? 所以本质上,中药注射剂穷途末路,是注定的。这都不是清洁验证的事,是本身的成分无法保证安全性。当然了,少数的中药注射剂就别和我抠字眼了,那不是本文主题。所以我们接下来不谈注射剂,毕竟,国家现在引导中药发展,都在聚焦于口服或者外用路径的给药。 所以回到安全性来说,中药是有个误区,总是喜欢基于来源的天然,就老是夸大其词自己的安全性。这不对!但是辩证来看,有其可取性。毕竟不是高纯度的单一化合物剑走偏锋,效用明显副作用也明显;中药的多成分复杂之后,还是很有太极浑圆的架势,貌似效用温吞水,但是似乎也不容易吃死人。抠长期用药造成肝肾损伤的,先别打岔,那确实挺无知的...... 中药也有自己的安全性理论,那歌里唱的“十八反十九畏”,以及某些剧毒药材来源的,例如砒霜总知道的吧?这些需要在共线评估里着重关注。而这些毒性成分也相对明确,也满足作为指标物的要求。指标物要有代表性,因此这些部分学人家西药那些清洁验证,有其可取之处。 指标物的另一个特征是清洁难度。这也同时再次佐证了中药清洁验证是个笑话。中药的制备方法,基本决定了其高度易清洁的特性,不是水溶就是醇溶的,那需要像化药操心那么多,动不动就有那种天煞孤星一般的啥都不好溶成分。话说,这个好溶解这事,其实也和中药的变更放宽有很大关系,这个以后再说...... 所以从综合来看,又好清洁,又罕有对安全性造成重大威胁的成分,中药有个P的清洁验证必要。目测目测就行了!纯为验证而验证,呵呵,这里面不得不感慨某些不良检查员的煽风点火,好好做个人吧!有些风气,就这么搞坏了。 保持独立思考,追寻事物本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至少,别贻笑大方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