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653|回复: 1
收起左侧

[社会广角] 【药典纠错】地锦草、桑叶、首乌藤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21-11-12 22: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 | 周建理
来源 | 蒲公英

地锦草显微标准起草的有问题




药典地锦草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叶表皮细胞外壁呈乳头状突起。叶肉组织中,细脉末端周围的细胞放射状排列。非腺毛3~8细胞,直径约14μm,多碎断。




一、叶表皮细胞外壁呈乳头状突起?




我们在做这个检品的时候,很难很难找到这个特征,不得已,我们只好做叶的横切,好在我们这里有徒手切片高手,这么小的叶片也能切得出来,而且是一、两分钟立等可取。
1.png


放大以后我们看到,上下表皮细胞都有一定的凸起,下表皮更明显一点,但这个如果就叫“乳头状突起”可能有点过分,“乳头状”应该是什么样,我想都不用解释了吧。

更为麻烦的是,地锦草的叶子很薄,在粉末中能够看到横切面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很难很难找到这一个特征。我不知道国家药典委安排的复审人员和最后审定人员,是怎么能让这个标准通过的?(见下图) 3.png
在显微中很容易见到另外一种很像是某种表面的细胞的组织—— 4.png 其实它是叶缘部分的组织细胞,由于地锦草的叶片很小,所以粉末中叶缘细胞的占比就比较大,很容易见到。这种细胞很有特点,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就不再描述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收载入药典?国家药典委有人能解释一下吗?
二、细脉末端周围的细胞放射状排列??

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 5.png
它是沿着叶脉侧向分布的花环状细胞组织,而这个花环状也只有在横切面上可以看到呈放射状排列,即使在叶脉的先端,也只是朝三面,而不是朝四面排列。能不能叫放射状?或者应该叫什么更加形象,大家评论吧!
我认为应该描述成,细胞在叶脉处切向排成一列。横切面上是这样的—— 6.png
从桑叶叶柄被罚款看国家药典的不严谨

昨天报道有一个企业,因桑叶饮片中存在叶柄被罚款。(文件见后附),这一点企业有一定责任,但药典的不严谨也令人很难理解。
药典桑叶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

【性状】 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
饮片
【炮制】除去杂质,搓碎,去柄,筛去灰屑。
……

国家药典明确写明桑叶的“药用部位”是“叶”,按照植物学的基本概念,也应该包括叶柄、托叶和叶片三个部分。
所以,国家药典的法定标准是药用部位“叶”,那么企业的桑叶中混有叶柄就是合法的。
咱们看看别的药材吧—— 7.png 后来,因研究说根茎也有人参样的作用,并且没有催吐的作用。后来又改为——“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尽管在中国的传统称呼上,根和根茎往往都被称为“根”,但法律是科学的文献,要符合现代科学的概念,才有可执行性。
所以编写人参的专家是真正懂得植物学的专家,人参的编写才是严谨的。
相比之下,桑叶(前面还谈过淫羊藿)都不严谨,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药典把桑叶的药用部位说成是“叶”,后面加工又要去叶柄,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符合党中央总书记要求的最严谨,必须赶快纠正。
桑叶的药用部位不是“叶”,而应该是——“叶片”!
最后来说一下企业的责任,其实桑叶在传统上就是只用叶片不用叶柄的。早年桑叶是连叶柄带叶片一起进入药房,在药房里面有一个临方炮制,就是桑叶“揪叶柄”。那时的桑叶都是排得整整齐齐的进货白,老药工和小徒弟一手抓着叶柄,另一手一柔一揪,柄就下来了,叶子就碎。由于霜桑叶一般都很大,不揉碎了不好配方。
后来由于医院实施了西药一样的管制,进多少出多少,扔掉的桑叶柄没法报账,中药房只好令饮片加工厂把桑叶切了直接派发。
这么多年了,药房也习惯,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过去药房里面还有这么一个活要干。所以对桑叶去叶柄很不理解。
我支持药典现在强制要求去叶柄,但首先要把自己标准的不严谨改过来,另外,医院在管理机制上不论中药西药一刀切,中药饮片的临方炮制过程,产生的劳动要给予一定的报酬,出现的损耗要客观的给予认定。
几十年前,许多药材都在药房中才形成饮片,即临方炮制——那还是药房里的工人干的活。药工不仅仅是称药分药,还要干许许多多临方炮制的工作,如掰大黄,掰肉桂,揪桑叶,砸砂仁……。
如今不仅仅是失传了,现在连知道的人可能都不多了! 8.png 9.png
药典首乌藤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mb. 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割,除去残叶,捆成把或趁鲜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长短不一,直径4~7mm。……
10.png
多个朋友反映,他们习惯上用的夜交藤(首乌藤)比现在药典标准的的要粗得多,问我这药典标准是不是有什么错误,是不是按家种品起草的(和天冬一样)?

这一点我在这儿说一下,历史上首乌藤的采收方式,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采挖何首乌的时候,把滕子另放一边,作为另一种药材来卖(多数是扔了)。
据了解当年在华东东南一带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从来不挖何首乌,每年到秋后只来砍首乌藤作为药用,由于夜交藤在中药中的用量也属于比较大的,市场上的这种商品也不少,这样年年割,年年长,首乌藤永远也长不粗。估计当年起草药典时就用的是这一种商品药材来起草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亳州市场上的首乌藤两种商品都有,各地习用不一样。大概是一次何首乌涨价,老百姓把根都给刨了,后来这类商品就少了。现在野生的已经不多了,大面积栽培的情况,割下来的又多是这样一种细的首乌藤。
从历史传承上看,粗达一厘米以上的首乌藤,应该是入药的,只是地方习用不一。至于国家药典是不是考虑修改一下?希望专家们出来研究研究。 另外,药典何首乌与首乌藤的拉丁学名也有点问题,一并发来大家评评。
药典是——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mb. 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割,除去残叶,捆成把或趁鲜切段,干燥。
植物志是—— (1998) >> 102页 PDF >> 何首乌 Fallopia multiflora
植物志只是把何首乌的种加词从中性调整到阴性,但请注意把它的属名改了。从蓼属Polygonum中分出了何首乌属Fallopia。 11.png 人家分类学权威文献改了二十多年了!
何首乌和夜交藤都是常用药材,最近有关方面的论文发表的也不少。出现了因为拉丁学名不一致,出现了资料检索不完全的现象。
给这方面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 国家药典委是不是考虑应该改一改了?毕竟人家植物分类学家比我们更专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3 1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见比一般,专业有深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11 04: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