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疫情中的亮眼表现,让全国上下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民众对其接受度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似乎“中医崛起”仅是近两年才发生的事。但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医已经走出国门,在瑞士打出了一番天地,二十年间,中医诊所在异国他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经营/培养体系,并持续在国际社会中,输出着属于中医药的影响力。
瑞士,这个人均寿命82.4岁,排名世界之首的“健康大国”,从1999年3月开始就将中医、中药、针灸的费用纳入国民医疗保险。
“在瑞士大城市中医诊所可以说是三步一个,五步一家。”2001年来到瑞士卢塞恩开设诊所的郭松鹏,随手搜了下附近的中医同行,地图上红点标注的地址不下20个。
尽管是西药生产大国,但瑞士对中医药等非药物传统疗法却持开明态度,一早便通过全民投票的方式将中医纳入了立法和基本医疗保险。
中医在瑞士获得合法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也曾有过一波三折。
1999年7月1日,瑞士联邦内政部规定将包括中医药、顺势疗法在内的五种补充替代疗法作为试点,纳入瑞士基本医疗保险偿付范围,并同时开展补充替代疗法的疗效与经济收益观察。
这一举动在瑞士境内引发了巨大争议,对中医的瑞士公民开始为中医呼吁发声,2009年,逾10万人签名提交动议,国会议员也提交议案,于是在2009年5月,瑞士联邦委员会进行了全民公投表决,表决结果显示,有67%的选民支持将中医等替代疗法重新列入基本保险议案,且在每个州中的投票,支持率均居高不下。但要真正实现这一议案,仍必须在2012—2017年实行期间证明这些补充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等。
2016年3月,瑞士联邦政府发布公告,称尽管无法验证所有补充替代疗法的效果,联邦政府仍决定在2017年5月1日起将中医药、顺势疗法等四种补充替代疗法,与学院派医学(即西医)同等对待,继续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偿付政策,前提是执行中医疗法的医师必须经过专业认证。
资料显示,早在1996年,瑞士传统中医药国际股份公司(后更名为MediQi公司)即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开设了第一家中医诊所。
其后,MediQi的诊所数量不断增加,一度达到10余家,分布于瑞士各大城市。这些诊所的中医来自我国各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选派。到如今,MediQi正式登记的中医诊所超过1500家,先后在其诊所中工作的中医师达到200人次以上,可谓遍地开花。据悉,仅苏黎世一个城市,就有200多家中医诊所。
MediQi公司建立两年后,另一家名为ChinaMed的瑞士中医公司问世,该公司的创立也得到我国驻瑞士使领馆的全力支持,其发展规模一度拥有21家连锁中医诊所,分布于瑞士各地,每家都有150-300㎡,颇具规模。
对于瑞士这个国土面积及人口数仅为我国四川省四分之一的国家来说,中医诊所往往不会是门面房,在办公楼或住宅楼层中占用几个房间的诊所非常普遍,在瑞士,中医诊所似乎能够回归到其社区服务的“基层本质”上去。
伴随中医诊所门店数量的提升,意味着更多的中医人才需求,在中医教育方面,“瑞士开办了十几所中医学校,培养了大量本土中医师,可以说瑞士的中医本土化已经基本完成,他们称之为‘欧洲传统中医’。
对于“正宗”的需求仅通过本地化瑞士中医是很难满足的,即便是同为亚裔的韩国人与日本人,学中医中文后在瑞士从事中医这一行业,都会面临接受性不高的问题。
但是,相比于早期的流动型人才输出,工作签证审批的难度提高让大规模的人才流动显得有点不太现实,并且随着2017年实施的新联邦考试制度,部分语言不过关的中医师失去的从业资格,这让瑞士中医的发展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想要保持瑞士中医的良好发展,就得形成本地化的“人才造血”能力,目前,在瑞士约有1000名医生受过中医的训练,能中西医兼治,但是很积极投入中医领域的只有约500人,他们是瑞士医疗系统认可的医师。但那些只接受过中医培训,没有西医医师执照的,在瑞士被成为治疗师,目前约有1300位,而不少国内拿到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在瑞士也无法成为公开意义上的“医生”。
到现在,瑞士本地人已经成为中医助力,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西医学针灸、学中医,并非为了谋生,而是相信中医的哲学理念和治疗方案。他们对中医的认知和信任程度甚至比一些中医还深刻,开展业务时,也从刚开始中医介入较少,到后来甚至90%以上都是用中医手段治疗。
中医能够在大洋彼岸的瑞士被广泛接受,最大意义在于让世界感受到中医的国际影响力,但中医想要在欧美大开市场,仍要面临重重问题,疫情后的世界格局仍然处在不确定中。
中医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生活化的医疗服务,受本地政策影响巨大,随时面临着“朝生暮死”的情况,在人才培养上也面临着对应的困局,此外,优质药材进口也成为了异域中医的要面临的问题,尽管北京同仁堂等国内知名品牌随着跨国中医群体的脚步在海外布局,但依然无法很好的解决“有医无药”的窘境。
尽管如此,中医走世界,已经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海外群体对中医这种古老而崇尚自然疗法的“哲学医疗”产生认同,随着“一带一路”及强中医国策的推行,中医被世界认可的那天,似乎已经不远了
//来源:诊锁界综合整理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8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