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兆平
树木之常见者,莫过杨柳榆槐。说到槐树,大名国槐者,才是中国最本土的槐树。
国槐原产我国,系温带树种,蝶形花科槐属,落叶乔木。国槐不仅叶色深绿,连嫩枝条都是绿的。槐树茂盛的枝叶可以阻滞烟尘,净化空气,消减噪声,使得周围的环境清洁、安静,作为行道树或庭院绿化均可,是北方城市绿化的优秀树种。
早在《尔雅》的“释木”篇中就记载说槐有数种。周朝时兴在朝廷中种植槐树,并把槐树比喻为国家的栋梁。从周朝就有“槐立三公”,到汉朝更有“槐市易书”,都成为千古佳谈。《周礼·秋官·朝士》说:“面三槐,三公位焉”。槐立三公指的是在周朝皇宫大门外种植着三棵大槐树,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在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而在西汉时出现的槐市易书,更是古代书籍流通的较早起始,当时的洛阳槐市是著名的书市,称槐市是因在槐树下交易物品而得名,主要是为了便利太学的学生而设置的。每月初一(朔)、十五(望),太学生们便将各自本郡的土特产及书籍、笙磬乐器之类,作为商品“相与买卖”。真可谓槐树诚高贵,树下闻书香。
唐代长安城及道路两旁盛植槐树,并因之而屡见于文献的记载和文人骚客的篇章之中。唐朝诗人韩愈、白居易分别留下了“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轻衣德马槐荫路,渐近东华渐少尘”的诗句。由长安通往秦川各地的大道两侧,所种的槐树被称之为“官槐”,官道配植官槐,也对应。
国槐开繁纷的黄白色小花,开放时节为花香渐少的盛夏,始自农历的五月。它只有淡雅的香气,但站在树下,凑近了细细品来,却也是令人陶醉,那更应当是一种诱人的药香。国槐的花期长达七八十天,树枝顶端的花序上,往往是底下已结了细细的荚,上面却仍开着淡黄的花,开到秋日十分正常。
唐代诗人李涛有诗句:“落日长安道,秋槐满地花。”诗中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秋天的槐花才落下。这正说明了国槐的花期很长,也比较晚,正常情况下到了秋天还在开花。
国槐别称金药树,我们不妨称它为药槐。它最初只称为“槐”,或称槐树。国槐是我国原产的一种树木,西方植物学家林奈定名之时,误认为日本是其原产国,给了它日本槐的拉丁名(japonica意为日本的)。
而同属中另有一种刺槐树,初春开花,香气很冲,有“五月槐花香”之誉。好多人泛称槐树时,往往把国槐和刺槐搞混了。在此不妨加以区分。
刺槐之得名是因为它的枝上有刺,植物学上叫托叶刺,长在小枝条上。刺槐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洋槐,从它的这个名字上,可以看得出它不是我国的本产,而应当是个“老外”。刺槐的原产地为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但被引种到世界各地。有资料显示,刺槐于我国清代的1877~1878年由日本引入,最初的引入地是山东省青岛地区,而后遍植全国。刺槐属于蝶形花科刺槐属。它得名于“槐”是因为它的叶子与国槐很相似,看上去是颇似羽毛的羽状复叶,且二者都是奇数羽状复叶。
刺槐开花较早,可以追得上春天的步伐。刺槐花开成为春末夏初的一道风景。刺槐的总花序长十几厘米,花呈白色,具有很浓郁的清香气。因为刺槐花含有很高的糖分,所以是一种宝贵的蜜源植物,蜜质优良。刺槐花开了,许多人采来食用,尤在当今,刺槐花更是成为一种野蔬、一种美味。相反,开花很晚的国槐,人们只是采它入药用,它的味道要苦得多,所以恐怕没人会采摘了它来食用。这样描述,两种槐花也就很容易地分辨开来了。
国槐夏季五月始开花,花期较长,秋天结类似豆角状的荚果,长二三寸,呈连珠状。国槐的荚果似短豆角,外为肉质,圆鼓鼓的,呈串球状,荚内有扁平的种子一至六粒,种子呈肾形、黑褐色。它的种子既入药用,又可食用,还是酿酒的原料。
国槐又叫豆槐,是因它的果而得名。花在开过之后,慢慢长成一串串圆鼓鼓的荚果,那就是槐角了,槐角里面包有豆,称为槐豆。枝头上饱满的槐角垂下来,摇摇晃晃,像极了一串串小灯笼,那么好看,有的地方妙称它为“九连灯”或“金角儿”。槐角除了又叫槐豆,还叫天豆、槐连豆,河南人给它起的俗名很形象——槐连灯或九连灯,形容其连珠状。
“槐豆好吃啊。”我的同事高先生的童年时代是在山东鲁西南度过的,他回忆说,小时候在家乡采摘槐角后,经过去壳、浸泡等处理,母亲做成的槐豆饭,吃起来津津有味。如今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忆。如若今日食来,不知味道是否依然?
“高高山上哟,一树药槐哎,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这首名为《槐花几时开》的爱情民歌,是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来自四川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久远。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
现在所传唱的版本,最早始自一位名叫喻祖荣的部队文工团员,他在1950年,根据另一首叫作《神歌》的四川民歌的曲调,进行了适度修改,此后传唱不衰。这首民歌的曲调轻松幽默,用亲切甜美的歌声,传达出生动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歌词,一般写作“一树哟槐哎”,“槐”字之前用的是虚词。我想,如果这是一棵金药树的国槐,岂不是更好?所以实写为“一树药槐”,既突出表现槐树的角色作用,亦不妨爱情主角的借物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