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614|回复: 5
收起左侧

[其他] 中国暖通领域已故名人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23-5-31 08: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自互联网:

中国暖通领域已故名人
一、汪善国(1917年农历4月26日-2004年3月18日)
我国暖通空调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国际知名的暖通空调学者。汪善国先生生于1917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考职公费留美,获美国两所著名高校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
汪善国先生暖通空调领域事迹:
1、1956年撰写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专著《纺织厂的空气调节》。
2、1957年调到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采暖通风研究室任副主任,改称空调研究所后任副所长。
3、参与了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空调方案专家论证会及工程竣工后的调试,主持了国家项目“高温车间通风降温措施”的研究与编制。
4、1960年主持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空调方案制定及建成后的调试,为196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保障。
5、主持编写了国家十年规划中恒温恒湿部分的计划并组织实施,对推动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参与了1972年北京饭店新楼(高层)空调方案论证,力主采用并发展风机盘管加新风方案。
二、彦启森(1931年12月30日-2007年8月16日)
彦启森教授是我国暖通与制冷方向知名专家、杰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清华大学暖通空调与制冷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全国暖通空调与制冷两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北京时间2007年8月16日上午10点20分,彦启森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76岁。
彦启森先生长期从事制冷空调教学及科研工作,率先将系统工程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供热空调技术领域,开拓形成建筑热环境和空调系统过程分析与模拟的研究方向,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率先建立空调计算机控制示范工程,提出空调控制最小能耗法,将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有机结合。倡导用过程分析方法改革典型工况的设计方法,研究提高空调系统与设备的能源效率。
彦启森先生著有《建筑热过程》《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和《制冷技术及其应用》,译著《现代冷冻与空调》等。
三、陆耀庆(1929年11年24日-2010年1月25日)
陆耀庆先生于1951年7月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常年从事暖通空调与制冷工程设计研究,治学严谨、学养深温、著述丰伟、品德崇高,是行业公认并受到普遍尊敬和爱戴的专业前辈。
陆耀庆先生的主要著作有《暖气工程设计》(1957)、《通风与空调设计》(1963)、《供暖通风设计手册》(1987)、《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1993)、《HVAC设计指南》(1996)和《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2版,2008)等,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设计工具。
四、那景成(1928年2月10日-2010年3月29日)
那景成先生是我国暖通空调行业最为资深的工程设计专家之一,是1959年为庆祝国庆10周年而设计兴建的首都十大工程之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等工程的主要设计人之一,是行业内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专业前辈。
五、陈沛霖(1933年10月6日-2011年11月18日)
陈沛霖先生是我国著名暖通空调专家。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系,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同年到同济大学任教,任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教授,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学科博士生导师和专业委员会主任。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在同济大学长达40多年的教学。
陈沛霖先生主要研究方向有蒸发冷却技术、空调能量回收和蓄冷技术等,并获得多项成果。先后获得的科技成果奖项有:198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标准比托-静压管的研制),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筑物冷热负荷设计计算新方法),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T.K.S.-1型试验研究测速管用的低速风洞的研制),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静止型空气-空气全热交换器)
六、陈在康(1930年12月-2013年10月6日)
陈在康先生,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部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为该专业我国首批研究生之一,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及清华大学参加该专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在湖南大学主持创办该专业,并一直为湖南大学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79年威斯康辛大学留学,1981年回国。我国暖通空调知名专家和杰出教育家、湖南大学暖通空调专业创始人、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前)理事、湖南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湖南省制冷学会(前)副理事长。
他长期从事建筑通风空调与传热传湿过程的动态分析方法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的主要专、译著有:《暖通计算机方法》《暖通空调计算机应用》《工业通风》《周期性热作用下的传热》《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中常用数学的计算机处理》等,主编出版的工具书有:《工业防尘手册·工厂通风除尘篇》。
建筑围护结构动态热物性辨识方法的研究课题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通风气流数值解的研究成果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通风气流数值解的研究成果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车间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场预测方法的研究获原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巢庆临(1913年10月-2015年 1月24日)
巢庆临先生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系,1957一1959年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进修并以副教授职称参加教学工作。巢庆临先生曾任复旦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交通大学副教授。1952年起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研究生院副主任,后任同济大学分校副校长、校长,上海城市建设学院院长。
曾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暖通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建筑学会暖通委员会主任,《通风除尘》学刊编委会副主任,《辞海》编委会建筑分科主编。共同主编高校通用教材《空气调节》,译编《建筑设备》、《卫生工程》等。为我国高等学校暖通空调专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八、林海燕(1954年-2016年1月1日)
林海燕先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4年至1986年留学联邦德国弗劳思霍夫建筑物理研究所,学习建筑热工专业。归国后,进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工作,期从事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是该领域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他负责和参与完成多项建设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九五”攻关项目,为我国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科技部课题“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获2005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主编人之一完成的建设部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获2004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和2006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被建设部评为“十五”全国建筑节能先进个人。
在管理岗位上,他积极探索企业转制后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进行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带领职工更新观念,积极适应建筑业市场的新形势。他发挥声、光、热专业的特长,努力开拓绿色建设、节能建筑等方面的设计咨询市场,科研、市场两手抓,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九、王兆霖(1917年-2016年2月7日)
王兆霖先生是我国暖通及燃气供应事业的创始人、见证人,是我国燃气和供热界公认的泰斗,也是一直关注和领导着这一行创新发展的领路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暖通空调专业)的创始人。
1952年王兆霖先生受命于清华大学进行暖气通风专业的创建,任暖通教研室主任。面对师资力量不足、教材短缺的突出矛盾,王先生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科技俄语,翻译了前苏联马克西莫夫所著的《暖房与通风》及《供暖与通风》,成为暖通专业第一批专业课教材;接着又完成了前苏联《城市燃气供应》等书的翻译,并自行编写了相关教材;制定出清华暖通专业第一个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为清华暖通空调专业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王兆霖先生高瞻远瞩,翻译了前苏联《计算热网络的方法和算法》一书,为清华暖通空调专业开展流体网络工况模拟及自动化控制研究发挥了核心作用,有效推动了我国城镇供热的发展。王兆霖先生还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编写“十二年科学规划”,任供热、供燃气与通风专业组组长。
他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但却淡泊名利,把各种荣誉、机会都留给了年轻一代。尽管业内对王兆霖先生非常敬重和崇拜,但先生却从来不摆权威的架子,一直都保持着低调、平和、幽默,具有真正的大师风范,这也是他能够安享百岁天年的重要原因。他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编写的教材惠及了一代又一代暖通空调专业的学生,他的优秀品德也塑造和影响了清华暖通空调教研组,使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优秀集体。王先生的学问与为人,是留给我们后人享之不尽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十、张家平(1931年11月19日-2016年6月27日)
张家平先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工程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委会委员和暖通空调考试专家组组长,全国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环保专业评委会评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劳动保护学会工业防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主编国家标准《铸造防尘技术规程》《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全国烟草行业标准《卷烟厂空调机组》《卷烟厂除尘器》,参编《滤简式除尘器》等行业标准。主要著作有:主编《铸造车间通风除尘》;参编《工业防尘手册》《简明通风设计手册》《机械工厂恒温车间建筑设计》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张家平先生从事通风除尘、空调设计研究多年,为铸造车间通风除尘、精密机床车间恒温恒湿和卷烟厂、空调除尘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吴沈钇(1914年2月-2017年3月25日)
吴沈钇先生是我国暖通专业奠基人之一,原同济大学暖通空调专业教授。
吴沈钇先生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曾任上海国际饭店的总设备工程师。1949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同济大学任教,曾任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济大学供热通风教研室主任。1985年曾率团访欧,考察西德高等教育,并应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皇家理工大学邀请,前往学术交流。退休后在美国组织同济大学校友会,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并任上海同济大学校友会理事。
长期从事建筑设备与暖通空调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已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空气调节与空气净化。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简介热泵供暖并建议济南市试用热泵供暖”,是使用热泵供暖的先驱者。
进入同济大学后,致力于空气洁净的研究,涉及军事工业、航天、电子、生物医药等各方面,让工业产品和科学实验活动进一步微型化、精密化、高纯度、高质量、高可靠性。出版了多本书籍。并主编多种刊物,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十二、张锡虎(1935年10月3日-2018年1月20日)
张锡虎先生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业经济专科学校(现长春大学)。
张锡虎先生是我国暖通空调设计领域资深专家,参与或主持编制多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主持设计多项重要工程项目,在《暖通空调》杂志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对暖通空调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张锡虎先生作为《暖通空调》杂志编委,每年为杂志评审数十篇论文,大力支持杂志社举办的各种活动,他在《暖通空调》杂志上连载的工程设计问答文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并担任《暖通空调》杂志社主办的历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培训班的主讲教师,以及《暖通空调》杂志社主编的《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模拟题集》的主审与出题专家,深受广大学员爱戴和好评。
斯人已故,前人的成果,后人的阶梯。前辈们的专业成就和精神遗产将永远帮助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断探索前进,为人们的美好生活作出永不止步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3-5-31 08: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业祖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23-5-31 08: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3-5-31 13: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让我们了解前辈的丰功伟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3-7-19 16: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进来膜拜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4-10-3 14: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让我们了解前辈的丰功伟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8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