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471|回复: 0
收起左侧

职场午饭一家亲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2-3-29 09: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zhichang.umiwi.com/2012/0328/65925.shtml][/url]
对现在的上班族来说,吃饭是个大问题。公司有食堂的还好,到点儿去吃就可以,通常价格也会比外面优惠,可是大部分人享受不到这样的福利。因此,每天临近中午时,大家的MSN 就闪烁不停,约着一起去吃饭。这中间,有的人因为共同的口味爱好聚在一起,有的因为共同的兴趣而结成伙伴,当然,也有人把中饭当做办公室流言的广播时间,凑在一起对工作中的人和事大发议论。
当然,这也分情况。有的公司文化保守而谨慎,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保持着距离,谁也不会跟谁过于亲密,聊天也只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有的地方则人多嘴杂,同事们在饭桌上什么都说,没有哪堵墙是不透风的。初进职场的新人们,往往在这种场合下张口结舌,明明所有的职场教材里面,都有不要论同事是非的律条,可是这些看起来混得还不错的人们,一个个都八卦得好欢乐。因此,很多人视午饭为畏途,吃什么、跟谁吃、吃饭时聊什么,都成了有关健康和职场形象的大问题,而各种午饭的新形式也在层出不穷。
写字楼餐厅吃多了会很烦,地沟油、苏丹红又使外面的小馆子看起来越来越不靠谱,自己带饭耗时费力,而且有的公司因为要接待客户,还不许员工在办公区域用餐,冰箱、微波炉都不预备。有的人便独辟蹊径,和三五好友一起合伙在附近找个人家,交上伙食费,中饭就在人家家里解决,简单、卫生,而且省去了大家讨论去哪儿吃饭浪费的时间,而对于那些人员少、工作量大、吃饭的时间和地点都成问题的小公司,由领导出面安排一个固定的小饭桌,听起来也是件温暖有人情味儿的事。
形式篇——午饭可以如家温暖
曾在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的小梅对原来老板安排的午餐形式很满意。公司的规模小,所在的写字楼下面也没有餐厅,地处长安街边,想找到适合工作餐的物美价廉的餐厅也不容易。于是老板就贡献出自己在公司附近的一处闲置房产,找一位阿姨给大家开小灶,给他们做四菜一汤,大家围着大桌子一起吃饭。这样,大家都可以按时吃饭。即使临时有事不去,除非是整组人都不到,否则也不用跟阿姨说,她会每天控制一个大概的量,每天的菜都是现买现做,绝对新鲜。
小梅现在的公司会给员工额外的津贴,他们一般去写字楼地下的餐厅或者到附近的小馆子里,基本附近能吃的地方都被他们吃遍了,而前公司的方式是每天付给阿姨两百块钱的菜钱,从成本上来说,小梅觉得原来的方式更节省,而且时候久了,阿姨会知道大家的口味,喜欢的菜就轮着做,时间和卫生都能有保证。
内容篇——午饭又会捉摸不定
Anna毕业后进入一家合资汽车企业的品牌部,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入职之后,公司为同批招进来的新人安排了入职培训,Anna 为人内向,本来不善交际,为了以后在公司里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她有意和另外部门的几个新人走得很近,上课吃饭都形影不离。
培训结束后,几个人分散在各自的部门工作,但是每天吃饭还会一起去,有时候去办公楼地下的餐厅,有时候也会一起出去找个小饭馆点菜。因为都是新人,对公司的情况了解不多,她们很少聊办公室的八卦,Anna 也很庆幸,自己没和一群喜欢蜚短流长的人在一起。网上的职场攻略告诉她,和同事一起八卦别人长短,早晚祸从口出。她觉得,大家既不是同一个部门,没有利益冲突,年纪相近,都没什么阅历,这样简单地相处就很好。
而Anna 同部门的同事也会三三两两地出去吃饭,有些有固定的伙伴,有些则是赶上谁是谁,有时候有人来叫Anna 一起出去吃饭,她会觉得很为难,不去吧,拂了同事的好意,去吧,又好像会冷落朋友。她不会掩饰,犹豫和为难都写在脸上,对方也看得出来,叫过几次之后也就不怎么理她了,Anna 仍然每天和固定的几个伙伴一起出去。
时间久了,Anna 开始觉得不对劲。每天和同样的人在一起,聊来聊去发现自己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回想起来,当初只是因为培训时的座位挨得近而熟络起来,并不是因为有共同点而结成的朋友。比如那个小静,天天就喜欢说读大学的时候有多少男生追她,听都听烦了,菲儿和燕燕天天就聊衣服和化妆品,而Anna 希望大家能多交流点工作的经验和见识,或者一些好玩有趣的事儿,可是她们的兴趣点跟自己完全不同。
有天她加班,中饭没有和她们一起出去,有同事就问她:“怎么今天新四军没在一块儿?”她笑了笑,心里也却觉得,被贴了某个小圈子的标签并不太好受。
更要命的是,有一次部门领导上午在办公室说了句,“中午一块儿出去”,她没放在心上,吃完饭回来,才知道全部门的人出去聚餐了,她竟然没明白领导的意思,自顾自地走了,也没有同事来提醒她。
这事让Anna 很是郁闷,她觉得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都被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这样下去有害无益。她想要重新融入本部门的群体,先得撕掉“新四军”标签。于是,Anna 开始刻意地摆脱这种四人同行的习惯,她有时候故意在吃饭时间加班,不和她们一起出去,或者说不舒服不想吃了,总之尽量拉开距离。很快,小静她们去吃饭就不再主动叫她。
Anna 开始和本部门的几个小圈子轮番出去吃饭,她觉得这样挺好,既不会跟某些人走得太近,也能扩大沟通面,了解更多信息。有一天,她忙着做销售类考核表,忘了提前在MSN 上跟人约饭,结果所有人都以为她不跟着出去了,等她忙完了抬头一看,办公室里空荡荡地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现在,Anna 总觉得自己在公司很累很孤独,好像总是她上赶着与人交往,连一起吃饭这么简单的事,如果她忘了说,就没人叫她一起。有次偶然同一位做管理的朋友偶然谈起此事,对方告诉她,在办公室里,如果大家都有固定的小圈子,加入一个是很必要的,这跟公司的气氛和文化有关系,你非要保持独立,成了孤魂野鬼,虽然没人排斥,但也没人想着你,这样很容易被忽略而成为边缘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9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