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应该知道“数据”的“生命周期”:
数据的“录入、采集、生成、处理、计算、显示、存储、备份、复制、转移、修改、输出、打印、引用、检索、追溯、失效、恢复、删除……”都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
数据存在的意义,就是真实记录“生产过程和检验过程”,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保证数据的“可提取、可使用、可追溯”!
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追溯”“真实”的“产品质量属性形成的过程”和“产品质量属性检验的过程”。
实际上数据完整性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涵义:
1、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
*“键盘、鼠标、触摸屏、写字板、扫描仪、音视频……”等计算机外部设备的输入/录入数据。
*“压力、流量、重量、温度、湿度、ph、粒子、风速……等传感器的“输入信号”。
*其它更多的输入仪器、输入设备、输入接口、通讯接口数据。
2、保证输出“信号、动作、功能”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
*各种“输入信号”经过计算机内部的“计算处理”,“生成的数据”是“准确、真实、完整、可靠”的,真实再现了输入数据的“数值和含义”。
*输出的各种“数据、信号、功能、动作”是我们需要的、期望发生的、正确的、可靠的,能够正确地“控制设备、控制工艺参数”,能够帮助“人”完成正确的“操作&管理”功能。
3、保证数据“储存、修改、删除”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追溯性。
*保证计算机系统内部形成的“用户可阅读”或者“用户借助工具可阅读”的“文件、记录、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转移、或者在“不同存贮介质”之间转移、或者“文件(数据)转换阅读与存储格式”之后,用户仍然能够完好无损的“阅读”或者“借助工具阅读”,相关的“数值”和所要表达的“含义”没有被改变。
*保证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准确、真实、完整、可靠、可追溯……”
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最根本的技术手段是:
1、合理的工程设计、可靠的工作流程、正确的运行操作。
2、定期的校准、定期的预防性维护。
3、诚信、不做假!
不校准,所有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
不诚信,所有的数据都是不真实的。
数据完整性,应该盯着“产品质量属性形成的制造过程”。
而不仅仅是把目光聚焦在“实验室的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