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752|回复: 2
收起左侧

从中药有效成分理论的失败,看国家药典标准的缪误

[复制链接]
药生
发表于 2022-3-21 16: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中药有效成分理论的失败,看国家药典标准的缪误
                                                                                                                中药人周老头儿于壬寅年仲春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的科学理念大量的涌入中国,对当时中国的发展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负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药品的有效成分理论。
但在当年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理论的时候,舆论宣传有些过分的地方,就是把西方的科学理论一古脑儿都称为先进的科学理论。当时的国内医疗卫生界,出现了一种错误的思潮,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保守的,只有西方的医学是先进的,就中药而言,只要按照有效成分理论,找到了里面的有效成分并予以定量,中药的质量控制就有了核心了。
西药又称化学药,它所使用的药物化学成分是明确的,多数是单一的。这一点上看,西药的质量控制,以某各化学成分为主导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西方的古医学过去也用少量的动植物药,他们称为“生药”。最终,他们是在金鸡纳树皮里面提取了奎宁,在麻黄中找到了麻黄碱,在柳树皮里找到了水杨酸,然后把它变成单一成分的制剂……,把植物药变成化学药。西方的古生药被这样改造后,西方的古医学也就寿终正寝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许多药学工作者就是这样认为的:中药成分太复杂,中药应走西药的路……找到有效成分——把植物药变成化学药。于是中药就“科学”科学了,就“现代化”了,就容易管理了。
(至于中医吗,他们认为它不科学,迟早要废除的。这也就是后来的那个姓方的人,提出的废医验药理论。)
——这就是把中药变成生药,其实从个人身份上来说,我本人就是一个生药学的教授,中药是我跨行改行改进来。
刚毕业的80年代初,正是整个西药行业和理念迅速进入中国的时代,我这个学西药出身的年轻人转头搞中药自然会绝对拥护这些理念。认为有效成分的发现和利用,是未来中药的发展方向。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管理和监测,将是中药鉴定行业的根本出路。
其实不仅是我,也包括当时一些原本就是学中药的年轻人,也全都转行投入了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控制和用西药的药理理论研究方式来研究中药的功效。
还有就是当时的卫生部门基本上就是西医西药在主导,他们认为中药也必然走西药“有效成分”的这条路。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四大鉴定:
其一,原植物鉴定——就基本用不着了,甭管什么植物,只要找到有效成分,都可以入药,有有效成分就能用。
其二,性状鉴定——看它就不科学,模模糊糊的。搞清楚化学成分不就可以了吗?大小粗细长短,颜色变化有什么意义?也是处在将要被淘汰的命运。
其三,显微鉴定——看起来是用了先进一点的仪器,但是不能给化学成分定量,现代西方的化学药早就抛弃了显微鉴定,没有任何发展前途……
最后只剩一个,在中药中找到它的有效成分,并加以定量。把中药变成化学药来进行质量控制,来管理,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再说一下,当时的一个理念就是,西药的有效成分是清楚的,所以它的质量控制方法是科学的。而中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搞清楚,因此它就不科学,要让中药科学,唯一的办法就是搞清楚有效成分。
从那时开始,四大鉴定中除了理化鉴定以外,其它的三大鉴定慢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几乎就没有人研究了。以至于现在中药方面较高档一点的杂志,对单纯的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的论文,一般都不予受理和发表。有杂志的编委告诉我,现在连审稿的人都找不到了。单纯做这三大鉴定的硕士博士连毕业都困难。一代人又一代人过去了,早人才断档了。国家药典委中搞中药的只剩下一群化学的高手;那已经成为必然。2020版药典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和错误,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最早的药典委专家一开始是找中药的单一成分,或几个成分,如黄连素,麻黄素,人参皂甙,甘草皂甙,称为“有效成分”。 甚至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理论,有含量测定,就是高水平,没有含量测定,就是低水平。至于这个成分与疗效有什么关系,他就不管了。于是,有明确成分要上含量测定,没有成分,瞎找个成分也得上含量测定。否则专家就没有显得他水平。                                                
后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某一种成分来控制中药的质量,与中医的疗效根本接不上轨,最终证明”有效成分”是失败的。古时有一个笑话叫邯郸学步。看看这药典委员会,这么多年了向西方人学着搞中药的含量测定,搞了半天没学成。最终是其他的三大鉴定也给他们弄生疏了。
现在的中药是“成分含量越高越好”,越高越卖钱。但西方的药学界根本不能认可这样的标准!
记得我有一次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了一句,“接轨?接你个大头鬼。”有些人就不高兴了,说要跟我辩论。您就不用跟我辩论了,请您把三种黄连的小檗碱含量,标准说给外国人听,他们能够接受就行。
味连含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5.5%,
雅连含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4.5%。
云连含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7.0%。
最终三者的的用量全是 2~5g。
含量没有上限,这是西方医药学不能接受的。
还有,同是一个药,有不同的含量标准,但用量又一样,这从根本上违背西药的质量标准原则,这是绝对不可能和西方的药学标准接轨的。
现在药典的含量测定标准,就是一个给中医看中医不认可,给西医看西医也说N0的东东。
有人说:那就是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要的东东……,
可是直到今天还是有人把它奉为圣典。
然而,还是多数专家看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整。本世纪初开始搞指纹图谱的研究,如乙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以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由于中药生产的复杂性,大家搞来搞去,越搞越没谱,更无法说明主这个“谱”与疗效的关系。就是可能搞出什么,大概也要百年之后了。
最近又认为,中药是复方制剂,是多种药物在一起才能起疗效,所以搞起了标准汤液,现在的经典名方研究正在搞呢,能搞的好吗?我看还是一个字~悬。
中药标准改搞指纹图谱标准又再搞标准汤液。其实就是承认了“中药有效成分理论”失败的标志。现在国家的药典和一些正式文件都不敢谈中药的有效成分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志性成分”标志性成分,有人说他问了许多国家药典委的专家,标志性成分真的能够控制住中药的质量吗。没有人敢给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都在稀里糊涂的起草标准。
这么多年来,中药的标准一直在含量测定上徘徊,走来走去走不出错误的怪圈。说句实话,已经走不下去了,但是大家还在走。
因为用西药的理论来管理中药的人,只能这么走,只会这么走……
呵呵,中药“有效成分”如今都不敢讲了。改“标志性成分的测定”了。
在这里,我再问国家药典委的领导和专家这个问题——
药典中所检测的“标志性成分”,它真的能控制中药的质量吗?
有人能回答吗?
(最后我要说一句,对中药进行生药学的研究,是应该进行的,比如对中药青蒿进行生药学研究,最终发明了青蒿素,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这样的工作应该继续下去。但不要硬把生药学研究说成是中药学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22-3-21 16: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没看,就看了标题,肃然起敬。中药的特别之处国家应该好好搞搞,不要动不动就仿别人的。不一定适合咱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2-3-21 16: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内容,感觉只是在呐喊,没有人会听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6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