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再谈中药的基原标准问题的起草问题 中药人周老头儿于壬寅年仲春 上一文大家也许能感到,原植物鉴定是整个中国药典内容中最薄弱的一环。 早年,由于环境条件和经济上的限制,药典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原植物的许多问题,这可以理解。但长期以来,国家药典委中甚至没有专业的搞植物分类的专家。这就很不正常了。听说是某些人认为,中药的来源只要写一写就行了,因为它不涉及基层的执行问题,就把它当成聋子耳朵。却不知道这是整个药典编写的基础,如果不严谨,后面的要点内容无法做到严谨。 有网友问到我,说来说去都是问题,那下一版药典的基原部分咋去编写? 这东西我说管用吗?那些应当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对具体的批评意见都装聋作哑,我这个糟老头子还能指导他们? 那误导的帽子还没摘掉吗…… 还是有网友一定要我说说,是你这一天一竹竿,捅了那么多的窟窿,你就不说说咋补啊?说实话真的冤枉!药典的窟窿本来就在,我只是把它挑明了而已。 朋友说,不行,你看来是很懂药典的样子。包括性状和显微应该怎么起草?怎么才能编好?必须要讲一讲! 那我也只有试着说说吧! 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某一位重要领导指名送给我一顶误导不明真相群众的帽子,至今还没给我摘呢。还有人给我扣了一顶“不懂得药典应该怎么编写,还在那儿瞎说”的帽子,我都感到这帽子自己大概还合适吧,所以说了也是瞎说。 瞎说就瞎说吧,大家听着也就瞎听吧,千万不能当真。 哎——捅窟窿容易补洞难。这也不知道是不是“俗话说”了。 说说说说—— 首先,国家药典委的专家领导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地请教专业搞植物分类的专家,听听他们对国家药典的意见,对药典的中外文学名来一个大的梳理。 二是对于目前的中药材中药材以中国植物志为蓝本,进行仔细的生物学比对。再加上与明确种质的野生标本进行DNA比对,看看它还是不是那个原种?比如现在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麦冬原植物是哪个种?满市场的山银花还是不是灰毡毛忍冬? 吸收本草学的专家进入药典委员会,利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成果,对现有药典的中药基原进行重新审定。本草考证工作要大范围的开展,决不能因为它发表不了SCI就被冷落。据我了解,国内现在搞本草考证的专家已经很少了,而且越来越少,因为SCI的洋人看不懂,各大学和研究部门都不重视,拿不到课题也发不了论文,也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接班。许多都是比我年龄还大的古稀之人,甚至是耄耋之人了。有人自叹道,死一个少一个了…… 还有,要对各地的中药,中药种植状况,采收状况,药材加工状况,做一个系统的调查。由于国家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温度差和干湿度差特别巨大,这一部分的标准内容是不是能够适合各地的情况? 有一个信息非常重要,现在中药中许多都被远缘杂交了,因为出现了骡子不要紧,或嫁接或扦插只要无性繁殖就行。 听说是中药被杂交的种类很多,这一点真的要深入的调查一下,现在有基因检测手段,很容易查出来。 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据说有人把丹参和甘西鼠尾草杂交了 甘西鼠尾草的有效成分含量髙,比正品丹参还高出一大节。就是根不红不好卖。杂交过以后根红了含量还是高。 大家想想都会害怕,丹参和甘西鼠尾草能杂交,今后这中药基原还有个谱吗? 虽然这事只是道听途说,但如果是真的这事情可就严重了。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请国家药监局领导认真组织调查调查吧,麻烦您啦。 想想还是不说了, 国家药典委的专家领导如果真的能放下架子,真心地请教专业搞植物分类的专家,听听他们对国家药典的意见—— 还用得着我这外行的老头来班门弄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