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850|回复: 4
收起左侧

新会陈皮的历史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7-14 23: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郑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排第一的陈皮,是橘类果实的皮,本来叫橘皮,但古人说“陈者为良”,即放得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叫陈皮。广东人煲汤,陈皮是最常见的佐料之一。香港作家李碧华说:“一煲好汤,当然得真材实料——但,它的窍门是一片最好的陈皮。”(《陈皮物语》)

    橘类包括柑、橘、橙等,分布很广,在古代曾以岭南出产者为佳。东汉杨孚《异物志》说:“交趾有橘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汉代岭南交趾有专门负责种橘进贡的官员。唐代则以“罗浮柑子”出名,列为贡品。《太平广记》里,术士就以千里取罗浮柑子来炫耀:“先朝有明崇俨,善于符箓,常取罗浮柑子,以资御果。万里往来,止于旬日。”

    到了南宋,韩彦直著《橘录》,品评天下橘子,却认为温州橘才是上品,“南出闽、广数十州,皆木橘耳,已不敢与温橘齿”。是否如此,见仁见智。但在橘皮方面,明代时药材铺就开始只认“广陈皮”为正宗。以前橘皮入药,只说产自南方,并没有说那里最好。而明代《本草蒙筌》说,橘皮“浙郡俱生,广州独胜”,《医宗必读》也说“广中最佳,福建者力薄,浙产便恶劣矣。愈久愈佳”。广东陈皮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地方志中说,陈皮于“粤中药材,称为第一”(《潮阳县志》)。

    到了清代,新会陈皮又成了广陈皮的代表。乾隆《广州府志》说:“橘皮入药以广陈皮为贵,出新会者最良。”新会陈皮为什么这么出名呢?其实跟当时新会的支柱产业有很大关系。新会最有名的产品是葵扇,那时行销全国,而葵扇经销商往往顺便经营陈皮,“(葵)柄次皮可为绳,以缚陈皮往外省”(《广州府志》),这种捆绑营销打响了新会陈皮的名头。于是“(柑橘)种植者千百株成园,每岁大贾收其皮,售于他省。

    广州人又把陈皮叫果皮,《潮涟乡志》说:“凡果之皮,以柑为尤佳,故特名果皮。而果皮又以新会皮为尤佳。”不是新会产的当然也可以用,例如岭南人家吃柑子喜欢将皮留下,晒干煲汤,这按李碧华的说法“聊胜于无”。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凡食柑者,其皮宜阳擘,不宜阴擘。阳擘者自上而下,下者蒂也。阴擘自下而上,则性太寒,不宜入药。”就是说要从果脐开始剥,如果弄反了则会性寒哦。正宗新会陈皮还讲究“正三刀”或“对称二刀”的专门刀法,一律剥成3片,这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7-15 07: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7-15 07: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7-15 08: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了中医的三宝:打嗝;出汗;出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1-1-29 15: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了,深入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1 0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