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总 论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1.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严重的原因是: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材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搀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指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 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 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种,民族药1500——2000种 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200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 资源保护: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 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六.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 | | | | | | | |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 | | | 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 | | | | 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 | | | |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 | | | | 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 | | | | | | | | | | 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
七.中药的采收 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结合考虑。 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②茎木类:秋、冬季采。 ③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④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⑤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 ⑥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⑦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八.中药的加工 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 促使鲜药材干燥,符合医疗应用和商品规格,以保证药材质量 ② 便于包装、贮藏、运输。 常见的加工方法有:①拣、洗 ② 切片 ③蒸、煮、烫 ④熏硫 ⑤发汗 ⑥干燥(晒干、烘干、阴干) 九.中药的贮藏 中药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 ②生霉 ③变色 ④走油 ⑤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 中药的贮藏、保管方法:根据药材的特性分类保管 剧毒药与非毒性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②容易吸湿霉变的药材注意通风干燥。 ③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易虫蛀的药材,应贮存于容器中 ④贵重药材应与一般药材分开,专人管理。 害虫防治方法: ①经验贮藏 ②利用温度贮藏 ③化学试剂处理 ④气调贮藏(气调养护)和60钴辐射灭菌。 中药拉丁名组成原则:由前面的药用部位名(用第一格)和后面的药名(用第二格)组成。 十一.中药的鉴定 依据:《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方法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 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2)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4)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一年 (三)《中国药典》中规定“精密称定”系指被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规定“称定”时,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规定“精密量取”时,是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规定“量取”时,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中药检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 1.“性状” 系指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特征及气味等 2.“鉴别”系指鉴定药材真实性的方法,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3.“检查”系指对药材纯度进行测定的方法,包括水分、灰分、杂质等检查。 中药的杂质是指 ①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 ②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 ③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 水分测定方法及适用对象 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干燥温度为100-105℃)。 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干燥剂为新鲜五氧化二磷。 灰分测定法 总灰分测定:样品过2号筛,温度在500-600℃ ②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浸出物测定:用水或其他溶剂对药材中可溶性物质进行测定。 含量测定:包括挥发油及主成分的含量、生物效价测定等。 中药鉴定的方法有:来源鉴定(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来源鉴定(以植物药为例)的步骤:①观察植物形态 ②核对文献 ③核对标本 性状鉴定 特点:简单、易行、迅速。 内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水试、火试(为经验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1)解离组织片包括: 氢氧化钾法:适用于样品中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 硝铬酸或氯酸钾法:适用于样品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较大群束。 (2)细胞壁性质的鉴别 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及盐酸,显红色或紫红色。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加苏丹Ⅲ试液显橘红色至红色 纤维素细胞壁:加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④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 (3)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检定 淀粉粒: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②糊粉粒:加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 ③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加苏丹III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菊糖: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再加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粘液:加钌红试液,显红色。 草酸钙结晶:a.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发生。 b.加硫酸溶液,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硫酸钙结晶。 碳酸钙(钟乳体)结晶:加稀盐酸溶解,同时有气泡发生。 硅质:加硫酸不溶解。 显微鉴别时常用的试剂有:水、稀甘油、甘油醋酸、水合氯醛 4.理化鉴别方法有:化学定性分析、微量升华、荧光分析、显微化学分析、物理常数的测定、膨胀度的测定、色度检查、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色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有害物质的检查(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检查、重金属的检查) 各 论 来源 根及根茎类 蓼科:大黄、何首乌 2.蚌壳蕨科:狗脊 3.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4.紫萁科:紫萁贯众 5.乌毛蕨科:狗脊贯众 6.球子蕨科:荚果蕨贯众 7.苋科:牛膝、川牛膝 8.商陆科:商陆 9.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 10.毛茛科: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 11.防己科:防己、北豆根 12.罂粟科:延胡索 13.十字花科:板蓝根 14.蔷薇科:地榆 15.豆科:苦参、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 16.远志科:远志 17.五加科: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 18.伞形科:白芷、当归、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 19.龙胆科:龙胆、秦艽 20.萝摩科:徐长卿 21.紫草科:紫草 22.唇形科:丹参、黄芩 23.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 24.茜草科:巴戟天、茜草 25.川续断科:续断 26.葫芦科:天花粉 27.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 28.菊科: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 29.黑三棱科:三棱 30.泽泻科:泽泻 31.莎草科:香附 32.天南星科:天南星、半夏、水半夏、石菖蒲 33.百部科:百部 34.百合科: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 35.薯蓣科:山药 36.鸢尾科:射干 37.姜科:莪术、姜黄、郁金 38.兰科:天麻、白及 茎木类 马兜铃科:关木通 2.毛茛科:川木通 3.木通科:大血藤 4.樟科:桂枝 5.豆科:苏木、鸡血藤、降香 6.瑞香科:沉香 7.茜草科:钩藤 皮类 桑科:桑白皮 2.毛茛科:牡丹皮 3.木兰科:厚朴 4.樟科:肉桂 5.杜仲科:杜仲 6.芸香科:黄柏 7.五加科:五加皮 8.木犀科:秦皮 9.萝摩科:香加皮 10.茄科:地骨皮 叶类 柏科:侧柏叶 2.桑科:桑叶 3.蓼科:蓼大青叶 4.十字花科:大青叶 5.蔷薇科:枇杷叶 6.豆科:番泻叶 7.唇形科:紫苏叶 花类 木兰科:辛夷 2.豆科:槐花 3.桃金娘科:丁香 4.茄科:洋金花 5.忍冬科:金银花 6.菊科:款冬花、菊花、红花 7.香蒲科:蒲黄 8.鸢尾科:西红花 果实及种子类 木兰科:五味子 2.十字花科:葶苈子 3.蔷薇科: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 4.豆科: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 5.芸香科:枳壳、吴茱萸 6.大戟科:巴豆 7.鼠李科:酸枣仁 8.伞形科:小茴香、蛇床子 9.木犀科:连翘、女贞子 10.马钱科:马钱子 11.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 12.茄科:天仙子、枸杞子 13.茜草科:栀子 14.葫芦科:瓜篓 15.菊科:鹤虱、牛蒡子 16.禾本科:薏苡仁 17.棕榈科:槟榔 18.姜科:砂仁、豆蔻、益智 全草类 水龙骨科:石韦 2.麻黄科:麻黄 3.马兜铃科:细辛 4.小檗科:淫羊藿 5.豆科:广金钱草 6堇菜科:紫花地丁(豆科米口袋:称甜地丁;罂粟科氏紫堇:称苦地丁;龙胆科华南龙胆:称广地丁) 7.报春花科:金钱草 8.唇形科: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 9.列当科:肉苁蓉 10.爵床科:穿心莲 11.车前科:车前草 12.葫芦科:绞股蓝 13.菊科:青蒿、茵陈、蒲公英 14.兰科:石斛 藻、菌、地衣类 马尾藻科:海藻 2.麦角菌科:冬虫夏草 3.多孔菌科:灵芝、茯苓、猪苓 4.松萝科:松萝 树脂类: 1.橄榄科:乳香、没药 2.棕榈科:血竭 其他类 海金沙科:海金沙 2.爵床科、蓼科、十字花科:青黛 3.豆科:儿茶膏;茜草科:方儿茶 4.漆树科:五倍子 (十一)动物类 钜蚓科:地龙 2.环节动物门水蛭科:水蛭 3.软体动物门鲍科:石决明 4.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珍珠 5.软体动物门牡蛎科:牡蛎 6.软体动物门乌 鰂科:海螵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