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外保健品公司如何携手共赢 (转) 2016-04-1810:55:11 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展历史 客户群体 渠道结构…… 差异众多 ●中美客群对比 X世代 VS 90后,中国保健品或将加速普及 国内保健品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2015年市场规模近2000亿,5年均复合增速12%,其中直销龙头几无增长,非直销和线上部分增长更快。另外,我国保健品人均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6.5%;渗透率方面,中美20%VS50%,粘性用户方面,中美<10%VS60%,提升空间大,而提升时机也在靠近,中国80后、90后可类比美国X世代,后者带来有机和保健品的快速普及,中国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有望带来保健品市场快速增长。 ●中美渠道对比 线上快速崛起伴随体量做大;市场成熟过程中将挤出渠道利润 目前中国保健品市场格局为直销、线下非直销、线上5/3/2。线上销售增长抢眼,占比从2007年0.2%上升到2015的20.7%,年复合增速达78.6%。中国保健品市场初期由直销打开市场,造成了轻奢产品的设定,中国保健品公司毛利与国际水平相差不大,而终端价的巨大差异来自于渠道利润不同,成熟市场经验表明保健品接地气的过程会挤出渠道利润,而渠道利润最大的直销首当其冲。结合保健品市场饼的做大和重新划分,线上冲击扩容效果将增大,同时主要将切割直销份额。 ●中外合作解构 跨境电商监管趋严 进口批文铸进入壁垒,海外品牌线下销售相对困难,为规避监管,电商和跨境购成为必然选择。但去年下半年起,国家新出台五法规强调跨境购保健 食品准入规则,且税收新政使依赖保税的跨境电商税收红利受影响,目前仅有海外直邮仍属监管空白。在监管趋严背景下,海外保健品通过并购、战略合作、合资等形式和国内企业合作成为双赢选择。 ●行业概览 海外起步早,国内有壁垒 海外保健品行业起步较早,已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体系,涌现出一批优质的龙头企业。美国、澳大利亚等均为传统的保健品大国,也涌现出GNC、NBTY以及Blackmores、Swisse等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其收入规模也相当可观。 人口老龄化、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和监管重心后移推动了海外保健品产业高速成长;而相较成熟市场,国内的保健品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占率较高的主要品牌有安利、汤臣倍健等。伴随国内消费观念升级的主观诉求和亚健康人群扩大的客观情况,中国保健品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注册备案双轨扩容保健品行业,但海外品牌进口监管趋严,海内外合作风潮渐起。 整体来看,保健品行业受法规政策影响大,海外品牌在中国存在较高进入壁垒,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成为趋势,NBTY牵手汤臣倍健、Swisse牵手合生元等即为典范。 ●人群对比 2015年国内保健品市场总额近2000亿;目前人均消费量仅为美国人均的16.5%,提升空间大。国内保健品市场处于成长期,2005年市场规模仅为600亿,至今已经成为两千亿级巨大市场,2010—2015年均复合增速达12%,其中直销龙头几无增长,非直销和线上部分增长快。 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群体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由此衍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需求,消费观念转型、老龄化困境、政策趋于规范等多重因素助力保健品行业整体规模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保健品人均消费水平还相对较低。2015年同期,美国、日本的人均消费分别为140美元、105美元,均超过 中国人均23.8美元水平的近5倍,提升空间大。 国内保健品行业集中度低,市场格局仍未完全定型。与澳洲保健品CR5超过80%不同, 中国整体 保健品销售格局仍然稍显松散,除安利以及无极限10%左右的占有率稍显抢眼之外,缺少具有绝对统治力的龙头企业。除汤臣倍健外,国内尚缺乏具有全国知名度的 保健品品牌,但国际品牌的大量涌入必将倒逼国内保健品产业改革,未来行业朝向合规、集中方向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以传统中医药学为基础也将成为中国 保健食品的独特优势。 美国保健品市场呈现出高渗透率、覆盖年龄度广、消费群体巨大等特点。据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National Health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数据显示:在美国,老龄人口的保健品渗透率较高,达到40%—60%,渗透率与年龄大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中、青年(30—49岁人群)的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渗透率并未显示出与老年人(50岁以上人群)之间有明显差。反观中国,保健品覆盖的人群仍然集中于老年人与婴幼儿,中青年渗透率仅为15%左右。 从整体消费者渗透率水平来看,美国市场渗透率现已达50%左右,而中国市场整体渗透率仅20%左右,尚不及美国70年代水平。 美国市场每日消费膳食营养剂的比例显著提高至57.6%,消费粘性增强。根据2010年有关数据,服用膳食营养补充剂的美国居民中,每月服用小于五天的占比13.3%、5—10天占比5.7%、10—20天占比12.5%、大于20天占比68.5%,其中每日服用的占比达57.6%,消费频次最高的粘性客户占比近六成。纵向来看,2000年该比例仅为34%,10年来粘性用户比重不断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膳食营养补充剂的使用者口碑。消费者消费历史方面,服用历史1—5年占比36.1%,5—10年占比11.8%,10年以上占比20.8%。这显示健康食品消费观念已经被人群广泛接受,成为消费习惯。而在中国,膳食营养补充剂是阶段性特殊需求,譬如备考期、病弱期等,未形成日常粘性消费氛围,每日服用的粘性用户不足10%,用户黏性较低。 中国80后、90后可类比美国X世代,美国X世代带来健康、有机和保健品的快速普及。美国X世代即60-70年代生人,作为婴儿潮的下一代生活富足程度较上一辈有较大改善,在X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时带来了健康、有机和保健品的快速普及。中国90后和美国X世代人群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伴随着90后站上消费主舞台,中国保健品将进入渗透率和粘性比率提升的快车道。 新生代消费者助推中国保健品市场增长,保健品需求从基础保健向健康美丽扩容。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消费者将扮演与美国的X世代人群刺激美国保健品市场发展相类似的角色。快节奏与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中,亚健康状态人群扩大,有利于保健品向青壮年群体渗透;新生代消费者群体的崛起叠加消费观念转型将有效扩容保健品市场整体需求。此外,体重保持、消化调节等功效精准对接当代女性塑形保养等需求,也将成为保健品市场增长的发力点。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保健品的发展将呈现“老龄人群向中青年人群”、“滋补功能保健向膳食营养补充”等演进方向。 ●渠道对比 线上快速崛起伴随体量做大 保健品的饼怎么分?直销:50%,非直销线下:30%,线上:20%。目前以安利为代表的直销型企业占据中国整体保健品市场50%左右的份额,非直销线下途径占比30%,线上销售为20%,仍然呈现直销为主的销售格局。线上销售途径增长抢眼,2007年,线上销售渠道比例仅为0.2%,而到2015年增长至20.7%,年复合增速达78.6%,显示了保健品行业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电商崛起的趋势。 饼如何做大和重新划分?年轻客群扩大市场容量,线上渠道切割直销份额。从人群上看,线上崛起伴随着年轻群体对保健品的关注,相对于线下中老年为主的客群是保健品市场饼的做大。从品类来看,年轻人群更关注健康美丽诉求和运动营养品类,相较于原补钙和增强免疫为主的需求也是饼的扩大。饼做大的同时,划分方式也将面临重新洗牌:就直销而言,2005年底直销管理条例实施,直销人员提成获利受到限制,直销市场增长受阻,安利以及完美等直销龙头增速因此显疲态。而受益于保健品天然具有的适合电商的标准化属性,线上途径崛起,直接切割了直销市场份额;这充分体现了消费者主动认知和主动购买的增强,意味着年轻人群对膳食营养补充剂消费的提升。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保健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伴随着药店、超市、专卖店等多种非直销途径不断普及和下沉,对标美国市场非直销70%的市场份额,未来非直销市场将有巨大提升空间,有望成为保健品市场主流。(钟石) ●海外保健品公司业务速览 国内成熟增速慢,海外淘金拓展快 美国企业体量大,澳洲企业增速快。2015财年美国主要保健品公司Herbalife销售额达44.69亿美元,同比下降9.87%。GNC销售额26.39亿美元,同比上升1%。NBTY销售额32.26亿美元,同比上升0.66%。2015财年,澳洲企业Blackmores销售额4.72亿澳元,同比上升36%。Swisse业绩在2015财年快速增长,销售额3.13亿澳元,同比上升149%。2013至2015财年间销售额CAGR约为28%。整体来看,美国公司业务体量进入稳定期,澳洲企业未来由于品牌国际化的拓展,业务体量有较大上升空间。 中国区业务成海外保健品公司成长主要动因之一。从Herbalife年报数据可以看到,2015年,中国市场业务贡献了18.9%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7%。北美地区贡献了19.7%的销售额,略高于中国业务占比,但同比下降了5%。从澳洲企业Blackmores的业绩数据可以看到,目前中日韩等地区销售额增速快,2015年同比上升110%,带动公司销售额增长。2015年NBTY中国区销售额是162.1百万美元,占NBTY所有销售收入比5%,且中国区业务贡献率逐年上升。 保健品产品结构稳定,以膳食营养补充剂和运动营养品为主。保健品行业内核心产品是膳食营养补充剂、运动营养品、体重管理产品等。业内龙头企业且大都布局全产业线,各有侧重,且开发了适合各年龄层消费的保健品。 行业集中度低,海外品牌占国内份额逐年升高。保健品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低。美国市场上,2015年NBTY、GNC、HLF三家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3.5%、2.2%、1.9%。澳洲市场上则以本土品牌为主,Blackmores和Swisse在2015年澳洲膳食补充剂市场份额分别为17.7%和17.9%。在中国市场上,海外品牌占有率逐年上升,Herbalife占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达3.2%,且Herbalife在华销售额5年复合增长率达40.9%。NBTY作为在华品牌的后起之秀,2015年市场份额0.8%,GNC市场份额0.7%。 ●盈利情况 毛利率保持稳定高水平 保健品牌的毛利率较高,且保持较为稳定水平,半零售企业毛利率较低。2015财年HLF毛利率达80.33%,NBTY毛利率45.71%,剔除零售影响后产品毛利超50%,2014财年BKL毛利率达63.61%。半零售企业毛利率较低,GNC毛利率37.51%。由于GNC是半零售企业,开店成本巨大,剔除开店影响后的毛利率在行业正常水平,2015财年调整后的GNC毛利率为46.83%。 Blackmores净利润暴涨,被动跨境购贡献大。从净利率来看,2015年HLF净利率8.8%,较14年9.6%略有上升。2015财年NBTY净利率5.78%,上升近1.5个百分点,GNC净利率9.34%。BKL净利率在2015财年有较大提升,达9.87%,较2014年的7.33%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2015财年BKL净利润4660万澳元,同比增长83%,2015年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2014年下半年中国进口跨境开放试点。根据公司估算,跨境试点开放1年以来公司对中国的被动销售金额已达到约6600万澳元,占总收入的14%。2015财年Swisse净利润为73.87百万澳元,净利率达到23.6%,处行业领先地位。 ●渠道结构 线下布局全面,线上拓展快 龙头保健品公司已形成全渠道布局。保健品销售渠道主要有现代商超、药店、直营、特许经营、线上等方式。其中,Herbalife和NBTY以直销为主,通过会员代理、销售代理等销售团队的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因而销售费用率较高,2015年分别达40%和38%。但NBTY今年调整业务结构,拓展非直营线下渠道,2015和2014财年,仅沃尔玛一家商超即占NBTY保健品销售18%和19%;此外,截至2015财年,NBTY已有843家Holland &Barrett零售店,遍布欧洲12个国家;美国市场上,有零售店Vitamin World。澳洲企业BKL则以线下非直销如现代商超、药店等渠道为主,不需要专业销售团队营销,因而销售费用率低,2015年仅7%。此外,半零售企业GNC销售费用率也较低,2015年有所上升,达21%。截至2015年,零售店销售给GNC贡献了近74%的营业收入,GNC在全球拥有3594个公司直属的零售店,且平均面积在1000—2000平方英尺,坐落于各城市购物中心。此外,有3169家特许经营商店,其中2085家在欧洲、亚洲等地。Swisse拥有强大的渠道,以药店为主,2015财年贡献了79%的销售额。 各品牌积极布局线上渠道,寻求增长机会。NBTY推出了Puritan’s Pride在线销售平台,2015财年,平均每月有160万的访问量。GNC也积极布局线上渠道,主要有GNC.com和LuckyVitamin.com等平台。此外,海外保健品品牌纷纷进驻国内第三方电商平台,例如Blackmores、GNC等已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跨境电商可分为提前备货到保税区进行直接销售的主动型以及海外直接邮寄的被动型。澳洲品牌Swisse和Blackmores的业绩增长就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和跨境电商。目前国内市场上,膳食营养补充剂线上渠道占比20.7%,主要由海外产品驱动。未来由于消费者自主选择意识强化以及价格优势等因素,线上渠道将成长为保健品行业发展迅速的新兴渠道。 ●解构龙头公司核心竞争力 Blackmores:瞄准中国市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牌领导力。BKL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带动了公司2015年业绩增长。受益于2014年下半年国内进口跨境开放试点和自贸区协定等优惠政策,BKL业绩有较大幅的增长。2014年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后,Blackmores成为少数几家获得经营牌照的保健品企业,可在自贸区内进行直接贸易,给公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此外,在中国二胎政策放开后不久,Blackmores还宣布与Bega Cheese达成合作关系,双方将合资开发制造一系列营养 食品,包括高品质婴儿配方奶粉,主要面向 中国市场。 GNC:用户忠诚度高,零售店布局全面,SKU丰富。GNC的品牌效应强,会员管理经验丰富,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公司研发团队强大,在美国多处设立研发中心,且跟超过300家大学合作,拥有首先选择新产品和合作的权利。SKU丰富,目前GNC产品已覆盖全品类,产品线完善。 NBTY:资源整合能力强,品牌体系完善,国际市场渗透率高。NBTY品牌线丰富,目前拥有25000+个单品,涵盖全系列膳食营养补充剂。NBTY通过提高国际市场渗透率,带动业绩增长,2015财年,非美国地区的销售占总销售额的近40%。 Swisse: 中国市场带动增长,被并购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2015年,Swisse攀升为中国网络销售排名第一的 保健品品牌,阿里系销售额超过7亿,同比增长285%。业绩增长得益于代购性质的中间商、游客、留学生等在澳洲购买Swisse产品,带回中国后放到网店进行销售。Swisse被并购后,有效打开了中国市场突破口,同时借助合生元渠道和会员管理体系,未来有望深耕中国市场,获取新的增长点。(钟石) ●海淘兴起 规避监管 海外保健品掘金中国 进口批文铸进入壁垒,线下销售相对困难。消费观念转型、收入增长等多重因素助推国人保健品消费热情。据调查,在中国消费者计划增加支出的15种产品品类中,保健消费品的排名从2011年的11位跃升至2013年的第二位。根据我国 食品安全规范要求,海外进口的保健品若想通过药店等专业渠道进行销售,需要取得药监局审批的进口保健 食品批准证书。目前,国家对于进口批文的审批仍然采取审慎的态度,从申请时长、申请程序方面都为进口保健品造成了较高的线下市场进入壁垒。截止到2015年年底,CFDA公布的获批保健食品批文中,其 中国产产品14711个,占96%,而进口产品仅为662个,占比约4%。整体来看,国内厂商在批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海外保健品要取得线下销售突破之路仍然漫长。 注册备案双轨制下,首次进口非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品仍需要注册。根据即将实施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告知性备案仍然不适用于非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具体而言,首次进口的营养素补充剂,由总局负责备案,其维生素/矿物质必须符合原料目录要求;超出原料目录要求的不得备案,也不得注册。对于进口非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不论是否符合原料目录,均应到总局注册。综合来看,在国内保健品管理双轨制方向下,进口保健品享受到的利好有限,监管仍然较严。 规避监管,主动及被动型海淘渠道近年来发展瞩目。海外品牌多选跨境电商方式,具体又可分为提前备货到保税区进行直接销售的主动型以及海外直接邮寄的被动型。出于对海外品牌的信任以及价格优势,目前海淘正在成为 中国消费者尤其年轻一代的购物新选择。据Euromonitor数据,2015年中国 保健品电商渠道占比达20.7%。据尼尔森的数据,2014年中国的海淘族规模已经达到1800万人,海外购物开支高达2136亿元。到2018年,中国的海淘族规模将达到3560万人,海淘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而在其中, 保健品、奶粉、化妆品等均为最受欢迎的品类,预期未来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监管趋严 法规密集出台 规范后跨境购何去何从 新出台五法规强调跨境购 保健食品准入规则,线上销售监管力度加大。2015年10月出台的《网购保税模式跨境电子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12月9日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16 年1月1日最新颁布的《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工作规范》以及即将于2016年7月1日实施的《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都反复强调了跨境购保健食品准入规范。具体来说,若某产品通过自贸区和保税区仓库平台进入中国市场,需履行相应注册或备案程序,但对于海外直邮的散装海淘无法每单开箱检查,暂无法监管。而开始执行的进口跨境电商税收新标准,则推出跨境电商进口免征税额取消、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将按应纳税额的7折征收等一系列新政策。 政府新规下,保税区中转途径时效性将受制约,部分购物时间敏感型消费者或被分流;500元以下免征优惠或取消,依赖保税的跨境电商税收红利受影响。经保税区中转的主动型跨境购送达快是其显著优势,然而此次监管法规的注册、备案要求若执行到位无疑将会延长消费者海淘的整体购物时间,这将分流很大部分对于购物时间敏感度高的消费者。此外,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保健品而言一般价格低于500元,在原10%行邮税下,可享受50元免税额度,而按照新规则需缴纳11.9%的增值税,整体提高了跨境购保健品的税率。对于海淘保健品来说,不像奶粉用户粘性来自品质,保健品粘性更多来自于品牌和价格,在终端价因税收政策需提升12%时,相关电商需要对其商品补贴、促销模式及选品机制进行迭代升级,才能避免价格敏感型用户的大量流失。 ●合作风起 “境内生产+跨境电商”或为最佳整合选择 保健品行业或现兼并收购趋势。近年来,保健品成为大健康产业的热点,行业内并购尤其是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逐渐兴起。综合来看,企业并购主要有两个主流方向:一是通过收购相关企业进入新的领域、新的市场,实现业务转型,例如合生元收购Swiss,进军保健品领域;二是传统保健品厂商收购在品牌、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形成资源互补,更加完善全产业布局。例如汤臣倍健与NBTY合资开拓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的中国业务,成为海淘趋势的在位者而非竞争者;且战略投资跨境电商平台,在供应链及进口健康产品、全新销售渠道、电子商务销售方式和大数据等方面可开展深入合作。 监管趋严下国内外保健品公司携手打造海外品牌,“境内生产+跨境电商”模式将有助双赢。对于国内保健品公司来说,海外品牌的品牌力和多元产品是其显著优势,且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对海外品牌认可度大幅提升。而对海外品牌而言,原先由于批文限制无法渗透进入线下渠道,只能借道线上灰色地带,但目前线上跨境购监管趋严趋势确立,批文紧箍咒收紧,境内生产企业的批文储备和渠道资源成为海外品牌急需获得的重要帮助,这也推进了海内外保健品公司的合作谈判。因此,国内有新批文储备的优势企业转让一部分批文给合作海外品牌,实现部分产品境内生产线下渠道可销,其他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售的模式为最佳整合方式,能最大程度释放海外品牌潜力。 ●合作共赢 并购、战略合作、合资等形式多元 并购浪潮之外,中外保健品企业的合作方式也愈发灵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保健品商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合资公司型。典型代表有汤臣倍健&NBTY。 此种模式下,双方往往均为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能全方位有效整合双方在资金、渠道、品牌等多重优势;战略合作。典型代表有同仁堂和Natural Factors等。战略合作着眼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为经销代理,或为物流仓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合作双方彼此也相对独立;收购。收购目的或为进入新领域、或为资源互补,创造协同效应。 ●汤臣倍健 牵手顶尖世界企业NBTY布局海外品牌 小汤牵手NBTY成立合资公司注入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两大品牌。NBTY是美国顶尖保健品牌,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NBTY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高品质膳食补充剂的综合性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膳食补充剂企业之一。 NBTY有32亿美元收入,中国销售收入占比5%。NBTY2015财年销售额32.26亿美元,同比上升0.66%;其中中国所有产品销售收入1.62亿美元,占比5%。根据Euromonitor数据,美国市场上,2015年NBTY市场份额为3.5%,位居第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0.59%。 自然之宝以飞速增长之势进入国内市场,目前进入稳定增长时期。自然之宝作为NBTY的主要品牌,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此后,销售额经历飞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发展过程。根据Euromonitor数据,自然之宝终端零售销售额从2007年的1140万人民币上升到2015年8.96亿人民币,2007年至2011年CAGR达111%,2012年起自然之宝销售额增速放缓,2011年至2015年CAGR为13%。 美瑞克斯2006年入华,产品、营销、渠道多方位十年深耕细作,品牌影响力不俗。美瑞克斯属于NBTY旗下顶尖运动营养品牌,也是全球运动营养补充剂的领导品牌。美瑞克斯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产品有乳清蛋白粉、增肌粉及氨基酸补充剂等,目标受众定位为体育从业者及广大健身爱好者。 ●影响解析 监管趋严下中外保健品合作的典范 首先,为什么不全收而着眼国内业务?——NBTY美国本土市场不成长避免拖累增速。以NBTY主要品牌自然之宝为例,在新兴中国市场2007-2011年CAGR为111%,而在美国市场为15%;在中国2011-2015年CAGR为13%,而同期在美国仅5%。由于汤臣倍健自身在国内业务仍保持约30%年均增长,若收购全球业务或将受累成熟市场的增速,而仅着眼世界品牌的中国业务则有效规避了这一点。 其次,产品端如何经营?——转让批文实现部分国内生产,其余部分通过跨境电商操作。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可以借助汤臣倍健的批文优势,实现部分产品的本土化生产。 第三,渠道端如何互利?——NBTY借力小汤庞大线下渠道,同时帮助小汤线上导流。使用汤臣批文在国内生产的NBTY保健食品和不需要批文的食品可进入汤臣倍健强大的线下渠道销售,解决绝大部分海外保健品在中国销售的最大瓶颈。 第四,为什么选用合资形式?——四两拨千斤,以小博大,计划未来三年实现盈利不低于5000万美金。与合生元76亿收购Swisse不同,汤臣倍健与NBTY的合作更“轻巧”,汤臣仅出资8,000-12,000万元,通过合资形式即锁定了世界知名品牌NBTY旗下核心系列产品自然之宝和美瑞克斯免费、排他、永久性的商标使用权。 监管趋严下打造中外保健品合作最互补的方式,小汤成为跨境购的参与者而非竞争者,这仅仅是第一步。虽然关于跨境购保健品的新规刚开始执行,真正的影响力尚不能考评,但线上和跨境购保健品的从严监管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若单纯并购海外标的而没有生产和渠道上的协同或将面临紧箍咒的风险,而汤臣&NBTY的合作模式通过“转让批文国内生产线下销售+其余产品跨境电商”的形式达到其他进口品牌无法完成的全渠道销售,且线上线下产品渠道均有互补。 ●行业评级和投资策略 景气高、增速快、空间大、催化多,给予保健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首先,国内保健品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2015年市场规模近两千亿,2010-2015年均复合增速12%,其中直销龙头几无增长,非直销和线上部分增长更快。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消费观念的转型和老龄化困境日趋严重,消费群体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由此衍生了巨大的健康市场需求,助力保健品行业整体规模提升。第二,我国保健品人均消费水平是美国的16.5%,且根据中国80后、90后和美国X世代人群的可比性,料将在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体后大幅提升保健品行业的渗透率和粘性用户比例,中国保健品市场空间大。第三,保健品行业契合“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养老产业”等主题,且伴随着监管趋严,海内外合作风潮渐起,行业整合加速,行业催化因素多。基于以上因素,首次给予保健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推荐国内保健品龙头、迈出海外整合重要一步的汤臣倍健,建议关注转型教育的功能糖龙头保龄宝、海外合作亦有建树的金达威,港股建议关注合生元。(钟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