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蕲蛇鉴别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据"本草纲目"载,白花蛇即指蕲蛇。今市售白花蛇有大小两种:大者为蕲蛇,即五步蛇;小者为金钱白花蛇,即银环蛇的幼体。
原动物 | 
白花蛇 别名:蕲蛇、白蛇、百步蛇、棋盘蛇、褰鼻蛇。
Agkistrodoa acutus Guenther-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腹科Crotalidae
[/url]陆栖卵生爬行动物。体长可达1.5米。头大扁平,呈三角形。吻鳞和鼻间鳞向上前方突出。吻鳞之长为宽的2倍。前额鳞大,略呈五角形。额鳞小,宽约为眼上鳞的二分之一。颅顶鳞比眼上鳞大。鼻孔大,开口于两鼻鳞之间,后鼻鳞向内凹入呈弧形。眼前鳞2片,眼后鳞1片,呈半月形,自眼后鳞下方斜伸到眼前方与窝下鳞相接。眼前窝有眼前下鳞,第二上唇鳞和窝下鳞围成。前颞鳞2片,后颞鳞4或5片。下唇鳞11片,前3片与前颏鳞相接。后颏鳞甚小,不易区别。与第一腹鳞间有小鳞5或6对。体鳞有显著起棱。成23~21~17行。腹鳞157~171片。肛鳞1片。尾下鳞40~60对,其前端的1~10片常为整片。
背面灰褐色,两侧有∧形大斑纹,在体部有18个,尾部6个,斑纹呈暗褐色,边缘浓褐色,其顶点到达背中线,因此左右两斑纹往往相连,斑纹的下部达腹鳞。头顶暗黑色,头侧黄色、上唇下缘有灰褐色不规则小斑点,吻端尤多。自前眼鳞至口角有一大形黑褐色斑。腹面黄白色。两侧有直径约2鳞左右的黑色圆斑。
多生活在高山森林中,但较低的山区亦有。常将身体盘着,故俗称"棋盘蛇"。行动缓慢。吞食小的哺乳动物、鸟类,也可吃其他的蛇类。如不受惊扰,则不咬人;其唾腺中具有剧烈的出血性毒。被咬者有生命危险,须急速治疗。
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 采制 | 蕲蛇:于4~8月间捕捉,以6月较多。将蕲蛇捕捉后,加工分"鲞"与"棍"两种,前者系将蛇腹剖开后取出内脏,盘成圆形,用竹片撑开,以炭火烘干;后者系将蛇剖开腹部,取出内脏,原条盘成圆整形,不用竹片撑开,以炭火烘干。 | 产销 | 蕲蛇:主产于江西玉山、广丰、贵溪、上饶,浙江龙泉、遂昌、衢县、开化,福建浦城、崇安、松溪等地,以江西、浙江产量最大,销全国并出口。现在江西贵溪祁盘山药材培植场已开始饲养 | 化学成份 | 
干蛇主含蛋白质及脂肪。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58年分析北京市售品,含皂甙0.55%。
五步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多量的出血性毒,少量的神经性毒,微量的溶血成分及促进血液凝固成分,其主要的毒性成分为强烈的出血性毒。被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极为危险。
| 效用 | [性味] 甘咸温,有毒。
[功用] 祛风湿,治瘫痪,镇痉,攻毒。
[主治] 风湿关节痛、四肢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疥瘌梅毒恶疮、破伤风等症。
[用量] 3.2g~10g。
[禁忌] 血虚以及风热者不宜。
| 性
状
鉴
别
|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6/PART09/PD03.JPG].蕲蛇:呈圆盘形,盘径18~25厘米,蛇头盘在中央,通体具鳞片,并有光泽。背部红棕色,有24个浅色的菱方形斑纹(俗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内表面黄白色,脊椎骨突起,两侧具多数明显的肋骨。气微腥。
以身干、个大、头尾齐全、外鳞明显、内色洁白者为佳。
| 显
微
鉴
别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伪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