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道路漫长黑暗 于 2017-2-17 22:10 编辑
所有的设备都有一个最大理论产能,由于实现这一产能的前提是必须保证没有任何干扰和质量损耗,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这一最大理论产能几乎不可能实现,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设备存在着大量的失效,包括但不限于故障、调试、换线、甚至因为出现质量缺陷导致返工。
为了提高设备的运营效率,制造业引入了OEE(全局设备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的概念来表现实际的生产能力相对于理论产能的比率。它由可用率,表现性以及质量指数三个关键要素组成 ,即: OEE=可用率X 表现性 X质量指数
其中,可用率=操作时间/计划工作时间。它是用来考虑停工所带来的损失,包括引起停工的任何事件,例如故障,缺料等。 表现性=总产量/(操作时间X理论生产速率)。表现性考虑生产速度上的损失。包括任何导致生产不能以最大速度运行的因素,例如设备磨损,不合格的物料等。 质量指数=良品/总产量。质量指数考虑质量的损失,它用来反映没有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包括返工的产品)。
OEE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假设同样的设备,A企业的OEE为70%,B企业的OEE为35%,那么A企业一台设备的效率就等于B企业两台设备,相应的人员费用、公用系统消耗及环境管理控制的成本也会有天壤之别。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国际一流制造企业的OEE水平普遍>70%,国内多数制造企业的OEE水平则集中在<30%的范围内,这一差距在制药行业尤其突出。很多时候企业的决策层对内部设备OEE水平缺少准确的认识,有时还沉浸在虚假的少花钱办大事的喜悦之中。
因此,第一个触动来源于对设备实际OEE数值的了解,在一个缺少鼓励问题暴露氛围的企业内,管理层经常能获得远超出实际水平的OEE报表(例如75%)。假设A设备在上午进行检修保养调试等工作消耗4h,下午生产用时4h,那么最理想的状态,其当班OEE值为50%,但是为了取悦管理层,统计时间被缩减至下午的4h内并由此获得了75%甚至更高的OEE值。实际上,如果把统计范围继续扩大,结果涵盖的上一个班次A设备进行了换线清场工作,此时统计的OEE值将低于25%。所以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真正想要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的时候,他首先将被本企业设备实际效率的低水平所触动。
第二个触动来源于对设备实际可用率的了解,管理层将会发现设备的实际操作时间远低于计划工作时间,在操作时间之外,频繁的故障、反复调试、耗时长久的换线清场操作蚕食了大量的计划工作时间。在这一步,除了设备标示的理论产能,管理层将会认识到高稳定性、快速切换和便于维护清洁设计的价值所在,会认识到可更换转台压片机、免工具换模的胶囊填充机、一键切换的泡罩包装机为何能成为行业趋势。另外有一个更加让人无语的趋势是,很多企业通过为不同产品配备不同的生产设备A,B,C来规避换线调试清洁时间,嗯,孩子多了好打架,总有一个角度讲得通。
第二个触动来源于对设备实际表现性的了解,管理层将会发现设备的实际运行速度明显低于理论生产速率,标示8500粒/min的填充机开到7000就感觉要散架一样,标示450板/min的泡罩机开到300板就将残次品满天飞,标示400/min的装盒机开到300盒就各种缺料挤盒不稳定。简单说,大部分国产设备标示的理论速度需要极高的安装精度和充分的调试并且空载短时间运行,这些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被满足,但设备厂家就是能拿着这个理论速度忽悠一批批的管理者,有些人在买车时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从来奔着宝马奔驰出手,买设备的时候就选择性的失忆了。
第三个触动来源于对质量指数的了解。生产线上良品率多少是可以接受的呢,每批的放行检验都合格足够吗,最典型的例子在于为什么不能用无菌测试结果代替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控制。当我们对质量的要求是100%时即需要采取一切措施将不良品出现变为小概率事件,也需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即便不良品出现也不会流入下一工序,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动态称重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从现状看,OEE尚未触动行业内多数设备买家,低价致胜的竞争模式还有喘息空间。但随着监管政策及消费者观念的变化,随着药品价格下降和成本升高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未来OEE将会逐渐代替理论产能和理论速度成为首要关注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