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528|回复: 1
收起左侧

深度透视丨4+7带量采购的后续政策看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0 09: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为国家医保局接手药品集采后的首秀,4+7带量采购结果创造了政府推动规格最高、落地速度最高效、降幅最明显、引发市场效应最强烈等几项指标。不仅国内品牌仿制药价格大幅跳水,低至片均不足1元,大牌原研药同样价格腰斩,以力保市场不丢,进而引发医药板块股市强烈震荡。

地板价,没活路?
然而,细看中标结果,有些却未必象市场表象理解和感知的那样悲观和恐慌。一些上市十来年的产品谈判价格还很不错,即使是此次超低价格的代表,正大天晴放手一搏力保的肝病领域当红炸子鸡恩替卡韦,由于改换大包装,削减传统营销投入,超低价位仍有盈余空间。这样的中标价格尤其在基药领域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从生产和供货角度来看,无足惊奇。加上成熟量大产品,企业砍掉传统营销队伍和支出后,凭自然销售仍能保持一定销量,加之国谈品种的政府推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利润依旧可观。只是比其早前自营销售的高毛利时代大幅缩水。这也是一些老牌劲旅带头价格跳水,力保市场份额和江湖地位不丢的动力和底气所在。其低价战略部署针对的也是全国市场,而不仅仅是4+7。

负面效果则是打破了用药循序渐进的规律和城乡分布规律,直接以超低价血洗同领域市场,导致市场超前消费,将前几代药物直接搁浅,引发行业资源大量浪费和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一些容易引起耐药的相关治疗领域更需引起注意,避免因打破用药规律,出现集中耐药问题,导致后续更多严重问题。

此外,因产品更迭,导致患者换药耐受性和依从性以及一致性评价中疗效是否严格一致和得到确保仍需高度关注。

地板价能否一一复制?
产品和产品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销量成熟的产品原始积累和市场铺垫已经完成,更有降价空间。而同通用名产品市场尚未应用普及,需要全新运作和市场投入的产品则需要预留相关预算和摊销。

原研产品不涉及一致性评价的额外投入,有一定利润空间和销量的产品即使不调整价格也还能消化一致性评价成本,但对于一些低价产品,尤其是过往的一些普药产品,历史中标价已经微乎其微,如果仍沿用全国最低价基础上再降20%、30%的议价要求,而不考虑企业一致性评价成本根本无法收回,甚至生产成本倒挂,不仅会导致参标产品从市场快速出局,更会造成普药和低价产品大面积退出一致性评价,退出市场,和历届低价招采市场最先淘汰的其实是低价产品一样,导致替代产品价格越来越高,民众负担和医保压力越来越大。

带量采购后续看点
此次公布的价格对4+7以外的省份会否联动,何时联动?从试点到大面积推广是循序渐进,科学论证还是狂风暴雨,雷厉风行?

药价降低,会否真正带来民众医药费用有效降低和医保资源的有效控制与节约?静态看,中标产品节约了大量医保资金;动态看,医疗机构下有对策,此消彼长,药品费用仅占医药费用30%。从目前就医体验来看,药费越来越低,但医药费用并未下降。检查越来越多,住院两周的用药费用还不及一两天的检查费用高。带量采购的意义评价应以最终民众医药费用支出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而不仅仅是中标产品药费大幅下降来评定更加科学。

未来4+7以外市场价格更低时,会否对4+7进行反向联动?

一致性评价产品带量采购更多是为明年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大面积推广实施进行铺垫和衔接,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地区中标产品越来越少,医院可选择产品变少,住院患者一些常用药也只能从门诊或药店另行采购,既不方便,也增加经济负担。很多常用药正在逐渐消失,带量采购推行后会否加剧这一现象?

一致性评价产品与原研产品医保支付价格一致,但在目前仍是医生一支笔而不是患者拥有选择权、知情权的情况下,价格高的产品仍有影响力,如何做到国家和民众利益相统一,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建设,不能象一些地区只是简单出台政策,把负担转移给民众。

价格监管如何一体化?国家放开药品价格后,零售药店一些产品价格日渐走高,近年更加明显,包括一些品牌常用药在内价格翻倍不止,仅侧重院内药品价格降低远远不够。

如何让一致性评价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结合临床需求和用药规律,确保整个用药体系科学、严谨、持久、安全?

国内仿制药中有相当部分为半新药甚至新药,集中采购价格应简单一刀切,仅考虑生产成本,还是兼顾产品生命周期为这部分产品留下推广空间,方有被临床认知和接受的可能,否则新品刚刚熬过漫长的开发周期和市场准入周期,即遭低价腰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如何兼顾制药行业的生存发展,满足企业的盈亏平衡和基本生存,确保不会因一致性评价高额投入、低值回报,导致相关企业陷入困境、员工大量失业?

新一届政府是有担当的政府,暖心的政府,制药业作为医疗行业的下游支撑产业,一直在为国民健康竭尽全力。行业低谷时期,也期待更多的暖心政策引导与扶持。结合行业和企业生存发展、营销、经营和管理规律以及临床用药规律,更加专业化、精准化地实施,确保药品质量和供货,更好地为国民健康服务。

声明:来源新浪医药,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做学习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12-10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眼人看得出来现在的政策都是在向医疗机构倾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6 1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