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说到国内制药行业现场核查,这些年进步不小,好的方面不多说了,大家有目共睹;看到些现象,和大家聊聊,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制药业越来越好。说得不好的,您多包涵;说得好的,希望有所改观。那就开始--
1、零缺陷是个梦
都说美国FDA审计严格,实际上FDA审计有好多零缺陷,国内就有不少企业是以零缺陷通过现场核查的。国外审计重点看理念、看风险,理念没错、风险不大,一般不会在一些细节上纠结。各位回过神儿来,刚才说的是国外审计,在国内,做梦去吧。一个审计组撒出去,一条鱼也没捞上来,是认为你们无能呢,还是认为你们不认真呢?所以,断不可以出现零缺陷!纵观全球制药业发展至今,我们创立了两项记录:审计数量全球最多,零缺陷数量全球最少。
2、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改革了,以前的市局取消了,变成了检查分局;市局检查员的地位提升了,由此前的观察员变成了正式的检查员,不再只是陪同的角色了。加强了监管,这是好事情。于是,一些现象就出现了,在安排审计本地的制药企业时,喜欢安排当地检查分局的人来当审计组长,毕竟,组长负责制嘛,组长很重要。对于制药企业,这个安排挺不错,满心欢喜的看着以前的市局观察员带队来审计,熟人啊,老乡啊。
3、有“法”可依
早些年,现场核查的审计报告不会标注每个缺陷项出自于GMP法规的哪条哪款,落什么缺陷全凭检查人员个人想法。后来与国际接轨了,发现老外审计都会标注这个,于是引进国际先进做法,我们也这么做!但细看那些审计报告,好多着实不敢恭维,每条缺陷项后面都打个括号,里面写着“根据GMP法规XXX条款”,你拿着这个条款对这个缺陷描述,很可能驴唇不对马嘴,连边都不沾。没办法,谁让这是审计人员个人的想法,谁让审计报告非要有这么个格式要求。唉,最终学个形似神不似。
4、讨价还价
现场核查的最后一个阶段---讨价还价,这个阶段与其说是博弈的过程,不如说是软磨硬泡的过程,审计人员很可能会心软,缺陷项数量很可能会缩减一半。缺陷项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那多少合适呢,五到十项恰到好处。这样一来,企业好整改,检查员好交差,皆大欢喜;具体删哪个缺陷留哪个缺陷就要看审计人员的心情了,不服不行。
5、来者都是“师”
不知从何时起,对审计人员有一个统一的称呼—老师,赵老师、钱老师、孙老师、李老师,只要来审计的人都是老师。师者嘛,自然是专家,经验丰富,满腹经纶,无所不知。这种话听多了,审计人员不知不觉的觉得自己就是专家、就是老师。GMP嘛,不就那么点事儿嘛,你们这些制药企业的人员就是做不好,还没有我懂得多呢,只好给你们上上课,让你们学着点。于是,就出现了国内现场核查独有的现象,一些资深(年龄偏大)检查人员舒舒服服坐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讲着课,一群企业各级干部站着围成一圈,细心的倾听,不住的点头,期间穿插着恭维赞美之词。那场面,那派头,某个邻国的首脑看了也只能自叹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