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凹盘或玻片上的蒸汽扩散法(vapor diffusion on plates or slides)—座滴法:蛋白质养晶的要领在于蛋白质达成过饱和溶液,同时添加的化学药物与蛋白质起作用,协助晶核的形成。掺有化学药品的蛋白质溶液,其水分慢慢扩散,达到过饱和溶液则有可能长出单晶。若蛋白质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掉,则蛋白质干涸,无法形成单晶,原因是蛋白质单晶约略维持液态的结构,含有大量水分,水分与蛋白质间形成许多氢键,水分蒸发,蛋白质也无以为系,因此必须保持水分,使蛋白质溶液密闭在一个容器中。同时还得调节水分,所以必须置放两种溶液,使蛋白质溶液中的水分扩散到另一种高浓度的溶液中,以达蛋白质溶液的过饱和。通常选择适当的盐类和有机溶剂,调在等电点的pH值,形成沉淀剂,把粉晶蛋白质泡成一定浓度,约在5~40mg/ml之间,在凹盘的下凹孔镀硅,注入一些蛋白质溶液和沉淀剂总共10~40 m l。在凹盘外方的塑料盒,倒入20~30ml的沉淀剂。在塑料的四周涂真空油膏(Vacuum grease),加以密封。通常这样的塑料盒对于每种养晶条件制备两盒,一盒放在4℃的低温,另盒放在室温,待其长晶,快则一周,慢则数月,幸运的话,可望长出单晶。通常一次制备数拾条件,大量养晶。要鉴定长出的单晶确实是蛋白质而不是滴入的沉淀剂等化学药品。若养出蛋白质单晶太小,不足以供X光绕射实验使用,则可使用连续播种法把小晶粒养大:依照养出蛋白质小单晶的条件,炮制母液(蛋白质溶液配合沉淀剂),注入凹孔,外围倒注沉淀剂,加以密封,等待约半天后,打开封盖,把以前所养的小晶粒稍加清洗后放入,企图长大,若长出的晶体仍然不符X光使用,则把最后一次的晶体当新晶种,再继续播种,直到晶体够大。此种养晶法的好处是:用量少,筛选多种条件相当理想;易于修饰塑料盒内沉淀剂的浓度。此种养晶法装置,也可用具有凹槽的玻片来取代,在其一凹孔注入10m l的母液,另一凹孔注入20~40m l的沉淀剂,以小玻片密封,等待长晶。
(8)悬滴液蒸汽扩散法(vapor diffusion in hanging drops)—悬滴法: 它在原理上和座滴法相同,皆以蒸汽达到平衡,利用少量蛋白质筛选多种养晶条件。此法用量比座滴液更少。在方形或圆形的玻片上镀硅,滴入少于10m l的蛋白质母液,在培养皿的每一凹槽中注入1 ml的沉淀剂,把方形玻片翻转,盖在凹槽孔缘,加以密封,形成悬滴液,进行扩散,蛋白质溶液达到过饱和,长出单晶。
(11)pH引导长晶法(crystallization induced by pH):蛋白质的溶解度在等电点的pH值最低,是个良好的养晶条件。有些蛋白质在不同的数个pH值,具有数个溶解度的极小,这些溶解度极小处可望长晶。利用透析法改变透析膜外的pH值是个好办法。也可在蒸汽扩散法中,在外围滴入挥发性酸或碱(如氨水或干冰等)来调节pH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