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滜℃鋄灬 于 2021-8-24 17:44 编辑
无菌制剂,可分为小容量注射液、大输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冻干粉针剂和注射用浓溶液等,其重要无非在于“无菌”二字,而如何保证无菌,则是无菌制剂工艺质量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到底如何保证无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来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无菌?在GMP第五条中规定:“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在这里,明确规定了药品三条重要的属性,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 在《中国药典》中,药品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活性成分含量及鉴别的检测,而质量可控性则是通过所有的成品质量检测进行控制,在安全性方面,则通过杂质、热原和微生物来进行体现。 在无菌制剂中,无菌的定义,个人理解为无活性微生物,即菌为微生物,故无菌则需要通过灭菌来实现,但是灭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热原和杂质,会严重影响药品的安全性,而无菌原本的目的,就是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故无菌的保证不仅仅是无微生物,也需要注意的是热原和杂质的限度,热原主要体现在细菌内毒素,杂质则主要体现在有关物质与可见异物。 要做到无菌,通常来说有三个保障:环境、除菌、灭菌。环境由厂房和公用系统进行控制,一般无菌的配制区和灌封区应至少设置在C级洁净区内,环境的保障在此不再过多赘述,主要讲讲除菌和灭菌的保障。 以最终灭菌的无菌制剂为例,除菌一般在配液之后灌封之前,大部分的除菌基本是使用滤芯进行除菌,滤芯一般有用两道滤芯或双层滤芯,除菌的作用是滤过大部分的杂质及微生物,对于最终灭菌来看,滤芯除菌是足够的,我们可以对此进行一个验证:在最终灭菌前,该产品不能保证无菌,故无菌的检测用微生物限度来进行考察,而除菌亦能除去杂质和细菌内毒素,我们可以在除菌前后考察药液的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和可见异物,来证明除菌的效果。然而,因为使用的是滤芯过滤除菌,那么滤芯的完整性则是需要保证的,所以通常我们在灭菌前后都会去对滤芯的完整性进行测试,确保在灭菌过程中滤芯的完整,以确保除菌的前提条件达标。 再到另一个保障:灭菌,灭菌一般在灌封之后,使用灭菌柜高温进行灭菌,灭菌过程中,能看到的参数有三个,灭菌时间,灭菌温度和F0值,根据相关指南要求,F0值一般要求大于8,更严格者要求大于12,而笔者建议,企业内控过程中F0≥15,因为在实际灭菌过程中,在灭菌效果良好的前提下,F0一般都会大于15。除了F0值,可能还有另外两个需关注的地方会被大家忽略,那就是冷点和热点的质量,实际灭菌过程中,因为灭菌柜的面积和受热程度的不同,往往会存在热点和冷点,热是就是在整个灭菌过程中温度比较高的点或面,冷点就是在整个灭菌过程中温度比较低的点或面,冷点和热点可通过连续三次的设备性能确认来确定。 从风险角度来看,温度较高,可能会使原料降解,造成有关物质超标,那么在热点取样检测有关物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温度较低,可能灭菌效果不符合要求,即无法彻底清除微生物和细菌内毒素,所以在冷点处取样检测无菌和细菌内毒素也是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F0≥15,热点的有关物质与冷点的无菌和细菌内毒素,来保证我们灭菌的效果。 如此,我们从除菌和灭菌来进行无菌制剂的安全性的控制,通过验证来进行首次输出,在进行阶段性的再验证,可确保我们无菌制剂的无菌控制,从而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