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84|回复: 10
收起左侧

[质量保证QA] 密封性和密闭系统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包材密封性通过的话,如果药液无菌方式送入包材内的话,这个包材就一定属于密闭系统吗?例如,包材(冻存管或冻存袋)的密封性试验在概率法(菌液)时是5um,5um密封性定量检测方法(真空压力衰减法)也通过了,包材按照验证的方法检测时密封性通过。药液进入包材是通过密闭管路形式,或隔离器内开盖通过移液管形式打到包材内的(符合密闭系统的前置条件)。我的疑惑点在5um的密封性通过了,它也不是0.22um及以下怎么保证细菌进不去呢。细菌无法保证,又怎么能说是密闭系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昨天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用隔离器时不消毒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昨天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钻牛角尖,密封性测试用多小的微孔去测去验,有方法灵敏度限制、实际经验等因素(包材买回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损对应的漏孔大小)综合评估和考虑在里面,只能说是要求高的,那就多种方法一起综合确认密封性。可以看看GMP指南无菌制剂上11.1 包装系统密封性验证及检查,参考参考
A.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药液管道,用完清洁消毒、层流内有沉降菌,但毕竟是在层流下,所以,能尽量使用终端灭菌就是终端灭菌,不能终端灭菌要无菌灌装的话,就只能通过各种控制来进行,所以现在国家慢慢往封闭式隔离器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昨天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您提出的问题,关于包材的密封性和是否构成密闭系统的疑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密封性与无菌性的关联**:包材的密封性是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如概率法和真空压力衰减法)来验证的。5um的密封性意味着该包材能够阻挡大于5um的微粒或微生物通过。虽然0.22um及以下的孔径能提供更高级别的无菌保障,但5um的标准在很多情况下已足够防止大部分细菌和微生物的侵入。

2. **密闭系统的定义**:一个密闭系统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品不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系统。这包括了使用密闭管路、隔离器等设备来确保产品的无菌状态。因此,即使包材的密封性不是0.22um及以下,只要药液的转移过程是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且使用了适当的隔离技术,该系统仍然可以被认为是密闭系统。

3. **法规和指南**:在中国,相关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都有对无菌药品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密封性的详细要求。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当在符合规定的洁净区内进行,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微生物污染。

综上所述,即使包材的密封性是通过5um的标准,而非0.22um及以下,只要药液的转移过程遵循了严格的无菌操作程序,并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取了适当的隔离措施,这样的系统仍然可以被视为密闭系统。当然,最终的判断还需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来确定。

【鼠鼠还在学习中,内容仅供参考(药搭GMP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昨天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考察0.22微米的泄露,怕是没这个能力。
5微米不泄露,是证明微生物无法在这个条件(压差等外部条件)下通过,不是证明微生物不能通过。
别较真。较真就啥都干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南上也说是较低风险,不是没有风险,而且冗余过滤也是概率性的,只是无菌风险低,低到可以接受
7A5665F5-E987-49ce-915A-A0E17FB4DC8F.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想,你包材装的是大分子的药液,一点点就把包材堵上了。自然菌落就进不来了。再说,那些标准测试,自然是经过很多次试验才能定下的,当然权威的,无需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得从密封性的基本原理来思考。现在所谓的这些孔径并不是真实孔径(或者叫标准孔径),通常采用的孔径测量方法是气流测定法,再通过一个复杂公式换算成等效孔径。因为实际的裂缝和开孔是不规则的空间,不等同于圆柱体,所以要计算成统一尺度下的等效结果来比较。更不用说压力衰减等等方法了,都是要换算的而非真实孔径。

这个概念类似于滤芯的过滤孔径,所谓0.45µm和0.2µm也不是真正意义的0.45µm和0.2µm,这个也是相对数值,或者叫等效孔径。但是宏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能够拦截0.45µm和0.2µm以上的物质。

自然界中不排除有小于0.2µm的微生物,现有技术对于这类微生物没有很好的拦截作用(要考虑生产技术难度和商业成本)。这也是为啥当年密理博让把除菌级滤芯从0.45µm改成了0.2µm。所以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目前的技术也做不到绝对保护。

因此需要找到指定药液和包装系统组合的保护下限,就是你说的5µm,这个目前只有微生物入侵法能够相对科学的做到,因为是标准微生物的真实入侵测试。这也是为啥各国指南都说微生物入侵是概率性方法,但还是必须得用的原因。
你应该知道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吧,标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国外已经用另一种更小的了),这个菌体积是非常小的0.5µm多。你的5µm是啥意思,指的是你系统上的裂孔达到了5µm大,铜绿才会100%进入到药液中。而不是说拦不住更小,这个侵入的过程解释起来很复杂,建议你去研究usp1207技术报告,和PDA的几个报告。


而滤芯的研究是怎么做的呢,就是拿0.2µm直径的标准微生物进行过滤测试。滤芯过滤是有明确标准限度的,而密封性的标准限度是通过微生物入侵得到的,本身意义不一样,就是上一段说的复杂的侵入过程。

你的系统组合所要做到的就是保障这个安全下限是能真实拦截的就算是成功了。所谓的密封性也是相对的概念,隔离器也不是完全密封不漏的,只是符合公认标准就认为是密封的而已。


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懂,是有些绕。所以开发的思路不一样,结果也不同,不能简单的拿2个微米数值来比较。知道了这两个数值是咋来的,你可能就没这个问题了。
所以按照指南上推荐的方法来研究并开发即可。这也只是无菌控制的一个方面,不是CCS的全部。


点评

为啥微米的符号打出来成代码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昨天 16: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昨天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鱼眷夏 发表于 2025-4-3 16:00
这个问题得从密封性的基本原理来思考。现在所谓的这些孔径并不是真实孔径(或者叫标准孔径),通常采用的孔 ...

为啥微米的符号打出来成代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4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