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凉风 于 2025-4-18 16:19 编辑
摘要: 2025年版《 中国药典》即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次药典对纯化水系统及注射用水从微生物限度标准、检测方法、检验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本文将从 微生物控制强化、检测流程优化、材料标准升级及国际协调深化四大维度出发,具体从六方面展开分析此次药典升级对医疗器械水系统的影响,助力医疗器械提前做好布局,更好的迎接2025年版《中国药典》。关键词 医疗器械、微生物、中国药典、纯水系统霉菌污染、生物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cc、铜绿假单胞菌、高风险微生物、快检技术、消毒杀菌、植入性器械、体外诊断试剂、 一、微生物控制:从终产品检测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1.微生物限度标准提升 纯化水(PW):微生物负荷从原药典的“≤100CFU/mL”保持不变,但明确要求不得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cc)、铜绿假单胞菌等高风险微生物,需通过特异性培养基(如TSA+头孢他啶)进行专项检测。 注射用水(WFI):微生物限度从“≤10CFU/100mL”调整为动态过程控制,要求结合在线监测(如ATP生物发光法)和离线培养(R2A琼脂,20-25℃培养5天),检出灵敏度提升至10CFU/mL。 生物膜防控:新增《9209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要求建立“时间-温度-流速”三位一体控制策略,推荐使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清除生物膜,并通过结晶紫染色、ATP荧光检测等手段识别风险区域。 2.检测方法革新 快速检测技术强制应用:允许使用PCR、流式细胞术等快速方法替代传统培养法,但需完成专属性、检测限等验证110。例如,某企业通过引入ATP在线监测系统,将微生物检测周期从5天缩短至30分钟。 动态风险评估:建立微生物趋势分析模型,设定警戒限(历史均值+2σ)和纠偏限(历史均值+3σ),连续超标需启动调查并优化消毒策略。 二、检测流程:从固定项目到风险导向豁免 1.检测项目精简 纯化水:在电导率(25℃≤5.1 μS/cm)与 TOC(≤0.5 mg/L)在线检测合格时,可豁免酸碱度、硝酸盐、重金属等离线项目,检测周期从48小时缩短至实时监控。 注射用水:pH检测在电导率合格时可豁免,但内毒素检测频率从“每周一次” 提升至“关键工序每日在线监测”,需覆盖制水系统全流程(原水→储罐→使用点)。 2.验证要求强化 系统设计验证:新增《非无菌产品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导原则》,要求对Bcc等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并参照USP<60>方法检测高水分活度制剂210。 消毒效果验证:消毒剂需通过微生物挑战试验(如接种106CFU/㎡,去除率≥99.9%),推荐使用奥克泰士等无残留消毒剂。 三、材料与工艺:从传统工艺到技术升级 1.制备技术革新 非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新增反渗透与电去离子(RO+EDI)技术,但需通过过程分析技术(PAT)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确保质量稳定。 能耗优化:对比膜分离法与蒸馏法的能耗,某企业通过优化臭氧消毒降低30%成本。 2.材料标准升级 管道材质:优先采用316L不锈钢(内壁电抛光Ra≤0.28μm),焊接接口需进行内窥镜检测(缺陷率≤0.1%);非金属管道(如PVDF)需通过溶出物测试,确保迁移物质对TOC检测无干扰914。 储罐设计:采用常温循环(流速≥1.5m/s)或低温储存(≤4℃),搭配巴氏灭菌(80℃、30 分钟)防止微生物滋生。 四、国际协调:从国内标准到全球接轨 1.ICH Q4B转化 引入ICH Q4B的16项检测方法,其中12项直接协调(如无菌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4项并行收载(如崩解时限检查法),企业可自主选择方法但需备案2。 例如,微生物限度检查中,传统培养法与快速检测法(如ATP)可并行使用,但需验证等效性。 2.与国际药典对标 参考USP<1231>和EP<2.2.1>,将“不可接受微生物”修订为“对工艺或产品具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同步3。 五、实施要求:从合规挑战到转型机遇 1.过渡期安排 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需在过渡期内完成系统改造、人员培训、验证测试。例如,某企业通过分阶段升级在线监测设备,在6个月内完成合规调整。 2025年10月1日前生产的产品可继续流通,但需在说明书中注明执行标准。 2.成本与技术投入 设备升级:预计中小企业需投入50-200万元用于在线监测系统、快速检测设备及管道改造。 技术转型:鼓励采用3D打印、可降解聚合物等新兴技术,药典参考 ISO 10993(生物学评价)和ISO11737(灭菌验证)制定专项标准。 六、典型案例与应对策略 | | | | | 引入紫外线消毒+在线内毒素监测系统,灭菌前精准评估生物负载。 | | | 采用RO+EDI工艺,搭配每周化学清洗(如奥克泰士)和季度Bcc筛查。 | | | 分阶段更换PVDF管道,通过溶出物测试确保迁移物质合规。 |
七、企业应对措施的一些建议 1.风险评估先行:基于产品特性(如植入性、无菌要求)制定微生物风险等级,优先管控高风险环节。 2.技术迭代升级:投资在线监测、快速检测及生物膜防控技术,降低人工成本并提升检测效率。 3.国际标准衔接:关注ICH协调进展,提前布局符合 USP、EP 要求的验证流程,为全球化市场做准备。 4.政策合规跟踪:定期参与药典宣贯培训,与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