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uansoul 于 2013-6-25 13:57 编辑
上文书说到“区毒法师”、“静夜思雨”两军阵前相遇,前领导教导他们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区毒法师一番话,说的“静夜思雨”有些理亏。但是君命难违“静夜思雨”大刀一横,言道:选择逃避的话,普遍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这比较中性,几乎适合所有人,但是缺点是很快就会后悔而且个人认为很傻。所以,我不会听你话说,只管放马过来。 “区毒法师”言道:往你还一版主,竟然不知西汉时,马鞍、马镫仍未出现。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
第一个革新(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实际的发明顺序不一定是这样)是高桥马鞍的出现,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第二个则是马镫的使用,它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西方学者这样评论进入欧洲的匈奴人携带的新装备:“马鞍是人与马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匈奴人独特的马鞍引起了罗马人的惊奇。他们的马鞍不像罗马人的那样由裹住马肚子的皮革制成,匈奴人的马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两头高的木制托架。这样不论马怎么跑,骑士们都能稳稳地坐在马背上。……相反,罗马人笨拙的骑术使不少骑手经常在战斗中失去平衡,而从马上掉下来,这通常很危险,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除了马鞍,匈奴人还从亚洲带来了一项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欧洲人从未见过的马镫。为了防止腿在长距离的骑马后会疲劳,人们在马鞍上系上了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这样,脚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尽管当时这种马镫还不完善,但它给骑手们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由于有了木马鞍和马镫,匈奴骑手们能在骑马的过程中朝每个方向射箭。”⑶ 鞍镫的引进,在欧洲来讲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中世纪战争的主力,“一旦马镫成为8世纪的法兰克人通用之物,马匹不仅能用于迅速集中力量,并且也能用来作战了。速度可以转化为突击。”⑷“马镫使中世纪穿戴沉重的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⑸ 由此可见其重要的程度。
既然马鞍和马镫是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产生的前提,从中国古代骑兵运用的情况中就大致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了。可以认为,在中国至迟到秦代,马鞍和马镫仍未产生。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图1),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骚扰遮断、偷袭和追击,并不能成为作战主力,更不用提独立承担整个战役了。。。。。。。。” “区毒法师”举例力证,说的口水乱飞,对面“‘静夜思雨”听的是“”一个头变成两个大。。。。“静夜思雨”暗自言道,对面这家伙,小时候上学不努力,1+2等于几还是我替答得,现在怎么说话这么有条理,难道有人暗中相助,这人是谁呢? 编者案:其实“区毒法师”没有人暗中相助,只是他认识到自己从小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有认真领悟坛主的一番好意。所以,自从小学肄业后,就发奋努力,猫鸣则起,鸡鸣狗盗。每天夜观天象,潜心研究数学,从1+1一直到9+9,这便是后世所传“’区毒加法口诀”。 镜头切换: 貌似“区毒法师”说的也有些累了,声音有些嘶哑,便斩钉截铁对“静夜思雨”言:你我本来同朝为官,你不该不明是非,听信暴君一言之词。念你也是个文化人。我等下马,陆地决战。不过先说好,我可带了很多人来,你那边也有很多小弟。他们是不是先打一下啊。 “静夜思雨”:言之有理。 两厢代马各自归队,对身边小弟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尔等听我号令,江对面乌合之众全部都给我cut。 “‘得令”。。。。。。。。两下人马便杀到一处,天昏地暗,尘土飞扬,PM2.5严重超标。 按下战场我们先不表,回头看看朝歌之中的项目管理进展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