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00033
帖子
主题
积分5849
注册时间2013-5-24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6 1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代的混乱是巨大的,因为混乱的是人心。当每个人都有窥视自己最大利益的野心时,五代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那么的渺小。
接下来的两宋却是一个奇怪的朝代,网路上的老文"满江红(端平入洛)"很好的描述了被陈寅恪形容为中国古代文明顶峰的宋代。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积弱”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似乎还过得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方面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东部的国境线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还有杨家将,岳飞的悲剧——这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这位作者应该和老熊一代人,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对杨家将、岳飞很是陌生。不知这篇文章的作者现在到那里去了。
宋代在除军事外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惊人成绩单。其实军事上也就是战事不利,军事科技绝不是那么窝囊。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其中农业仅占30%,大量来自工商业。咸丰年间(1850),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而此时
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被半开玩笑的认为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信用。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日本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
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此被处死。
其他的不是老熊的擅长,能多说两句的只有医药了。
宋代延续了唐朝官方修订药典的传统。而且是在开国之初就开始做这件事。不但如此,宋代修编本草的次数和力度雄踞所有王朝之冠。
开宝6年(公元973年),此时宋朝和北方的战争尚且如火如荼,宋政府就开始修订一本叫做《开宝详定本草》的书了。第二年,书刚刚完成,皇家出版社已经觉得书编写的不好,让作者马上重来,这次就叫《开宝重定本草》。史书上说赵匡胤爱好医药,从他热情的修本草书来看,此言恐怕不虚。
八十年后,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此时天下太平,包大人坐镇开封府。皇帝老儿闲来无事,又想起咱该修个本草啥的,为和谐社会做点贡献啊!于是命令掌禹锡,苏颂(就是发明浑天仪的那位仁兄)第三次修订本草,这次修的自然就叫《嘉佑本草》(全名《嘉佑补注神农本草》)了。可惜宋政府的一片苦心全被历史的红尘掩埋——这三本本草都没有流传下来。
《本草图经》
皇家出版社的书虽然今天看不到了,在当时显然是畅销书,读过的人很多。偏偏北宋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民间有钱人多,民科更多,终于有位叫唐慎微的民科做了件让官科汗颜的事情。
唐慎微,四川名医,出身于医学世家。据说长相很是不好,想来早就绝了参加快男选秀的念头。从政估计也没法和北宋的苏轼,欧阳修,柳永这样的超级偶像们PK。只好安安心心的在老家当他的医生了。既然是民科,所以他编书也是发挥了一个民科所有的草根特长,除了参考政府修订的本草著作,还参考了佛家,道家,各种名著,据说引用的参考文献有500种之多。四川也是中国药用植物的大省,唐老先生估计也没少上山去看看。反正经过了很LONG很LONG的时间后,终于1098年正式完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原书风貌的最早一本本草。
《证类本草》共载药物1764种,并附有900多幅图片,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证类本草》
此外还有3000个左右的方子,据说是靠唐慎微不收钱给人看病换来的。全书共31卷,约60万字。
两年之后1100年,著名的精英皇帝赵佶上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宋徽宗,除了没有把他的本职工作干好,琴棋书画,舞文弄墨,样样都是好手。比现在那些啥都不会的,只会穿汉服的国学人员强太多了。《证类本草》如此好书,怎能逃得过国学大师赵佶的法眼?赵佶大师当时正以身作则,发起一场爱国学,学国学,用国学的运动。很快(1108年),就有担任过杭州仁和县尉的艾晟加以整理(主要是把图改了,掺了点东西),刊行于世,作为国学运动献礼作品。这一年年号“大观”,出版的本草书自然叫《大观本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同样的事情八年后北宋政府又做了一次,这时的年号“政和”,于是《政和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也诞生了。证类本草是如此之好,以至于高宗南逃,建立南宋小朝廷后(1159年),继续以它为蓝本,修订出版官方本草,这一年年号绍兴,出版的就是《绍兴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政府在文化科技的建设上的用心和成绩由此可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