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27175
帖子
主题
积分15340
注册时间2013-7-10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药企在发展缓慢甚至倒退时,除了要抵抗各种外部变幻因素,一些内部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有些“内伤”企业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却没有好方式解决,实在是伤不起。 有些普药找不到
随着一些降价政策出台,加上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普药价格一降再降。此时,药企的重心就会上移,要么想办法让普药改头换面,要么把营销重心移至所谓的“新药”,忽视了普药在市场上的流通。
某省某药企的产品在该省几乎没有踪迹,产品多在外省销售,也就是做高端市场。事实上,该药企不乏低端产品,但根本没有心思做,本省销售人员费心费力做高端市场,也懒得把自家普药推广出去,原因是出力不讨好,根本挣不到几毛钱。因为企业没有明确的奖励规则,更不会在分销渠道上下工夫,没有一级商、二级商之说。如此一来,该药企在省内销售的产品少之又少,时至今日,依旧靠新药生存,有些普药已经停产,有些普药产品批号很老。企业发展缓慢,更重要的是,省内知名度很低。
有些药企患上了“皮包公司综合征”,什么挣钱卖什么。殊不知,一家药企想要可持续发展,自家产品流通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流通,企业知名度才会被认可,才会有品牌影响力。有药企产品宣传资料满天飞,有意向的合作者打来电话时,却总是告诉对方: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只有挣钱的产品可以有。
有些新药做不了
新药往往是企业的名片。但这些产品能为药企带来多大利润,多大发展空间,仍然要看企业的营销策略。有的药企缺乏新药操作前瞻性,错失无数商机:无意识地将新药束之高阁,导致流通不畅;制定新药政策时,设定各种规则,逼迫代理商屈服,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新药营销政策变幻无常,随时调整,今天高开,明天减少返利;有的药企,新药产品要么没生产,要么寻求大包,一等再等……
有的药企重视“策划”,忽视营销本质。比如新药上市之初就不停进行市场调研,有些数据并不是由相关市场部门亲临现场调研而来,而是让销售人员从前线带来,或从网上拷贝。又如新品上市之初,市场部调研出全国有多少个省可以操作该产品,管理部门制定出多个激励政策,财务部门拿出N个营销成本方案。正待操作时,后院起火,原料药供应商中断合作,再次寻求合作商困难重重,原料药价格一涨再涨。药企不得已重新规划产品价格,重新布局,重新策划,而欲合作者已经调转船头,寻找新的码头去了。
市场环境充满变数,如果企业连起码的应变能力都没有,如何保证自己的新药能有好收成?遇上这样的企业,这样的新药,还真做不了。
有些OTC很没落
很多药企成立了自己的OTC队伍,专注OTC市场,但却没有好的营销战略,没有好的布局,往往适得其反,不得善终。
某药企大量聘用营销人员从事OTC产品销售,全国几乎每区每县都聘有1人搞销售,策略是低价从公司拿货,高价卖给终端,不走商业公司,保证价格稳定。但销售人员不经培训就上岗,产品堆在家里或办事处,随货同行的不正规销售单不符合药品的正常流通秩序,也违反相关法规。企业像甩包袱一样把OTC队伍扔到市场,是死是活完全看自己的能力。这样一来,销售人员哪有工夫宣传企业形象和品牌?对他们而言,企业不重要,重要的是挣钱。企业为别人搭建平台,却不能为自己造就品牌。
有家药企的几个产品千辛万苦在基药招标中中标,全凭销售人员销售,不关心产品推广策划。几年下来,几个基药不死不活,究其原因,企业不想再花钱推广,“反正已经中标”,却对一些未中标产品大肆推广,花钱无数,希望将来能中标或在其他终端有好收成。这种短视行为如同农民只管撒种,等天下雨,不施肥,不除草,结果除了这块地,农民什么都没有。
药企把过多精力用在对抗外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气魄豪壮。对于“内伤”却很无助。很多企业的倒下并不是被外力所推,而是内伤一点点积少成多,溃散开来……这些内伤,企业真该好好治治了。
此文纯属一家之言,如果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