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665|回复: 2
收起左侧

[谈天说地] 第3周:读一读吴军|一年读书300本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7-2-3 18: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郦无悔 于 2017-2-3 18:56 编辑

第3周关键词:吴军

对的,就是那个得到APP里开<硅谷来信>专栏的吴军,就是与那个在专业味极强的制药圈里首讲哲学的吴军同名同姓的吴军。


2017第3周 吴军

智能时代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时代》是吴军在2016年出的新书,在老罗的罗辑思维里,曾大大的宣传过。现在的所有人里,只有2%能在智能时代里做弄潮儿,于是人人都不想做剩下的那98%。

但其实读完了才发现,只有最后的一小部分提到了2%这个比例。整本书没有什么危言耸听、蛊惑人心的文字,有的只是平静的陈述,从历史的长河里对比之前的几次重大革命,来剖析未来的智能时代。

此书的前面说了很多的大数据,好开心上一周恶补了不少,总算没有完全读不懂。

大数据的英文叫Big Data,但为什么不叫Large Data或是Vast Data呢?吴军老师在书里给了很详细的阐述。这还得从英文的原意说起:

Large和Vast在程度上略有差别,后者可以看成是very large的意思。而big和它们的差别在于,big更强调的是相对小的大,是抽象意义上的大。
仔细推敲英语中big data这种说法,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提法非常准确,它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信息——大数据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现在的数据量是比过去大了很多,量变带来了质变,思维方式、做事情的方法就应该和以往有所不同。

在之前的大数据书籍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大数据的三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再一次,印象得到了强化。

作者在书中给出未来新产业的公式:

现有产业+大数据=新产业
现有产业+机器智能=新产业

目前,平均来说,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在现在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远远低于1%,但想一想几十年前,计算机在当时所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不也是远远低于1%?

当技术革命开始时,身处时代大潮的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勇敢地投身,要么犹豫和观望。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也许我不知道怎么该怎么去投身,但却让我知晓,当见到所处的不管是公司还是行业已经落后于时代浪潮时,我要做的是坚定的离开,而非死守不放。

~ ~ ~ ~ ~ ~ ~ ~ ~ ~ ~ ~ ~ ~
数学之美
人民邮电出版社

Google有一个黑板报的功能,我觉得是跟博客一样的东西。当年作者就在上面贴一些自己对数学的一些总结与思考,后来集结成册,就有了这样一本《数学之美》。

自打大一考完高数后就再也没看过任何与数学有关的书(考研也不考数学),真没想到,今日会把一本满是陌生数学符号的书当成是夜半读物来饶有兴趣地读。

《数学之美》的重点在上。在IT领域,许多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难题,应用了数学的一些原理,居然会被很漂亮的解决掉,惊艳的美。

书中的很多案例说实话,速速的翻书,很难读得明明白白。但余弦定理这个,看懂了。

在网络中,有时需要比较两篇内容的相似度,但是怎么来比较呢?余弦定理就用得上了。对于一个三角形,当三条边的长度定下来后,就能用余弦定理来算出来三个角的角度,如果角度是0,则说明只有两条完全一样的边。用到相似度比较上呢,如果两篇比较后,角度是0,则就是完全相似,也就是一样,值越大,代表相似度越低。具体是怎么算的,那就是一堆很复杂的公式和推演啦,但是这个道理,却很清楚了,至少,这个早已经把大学数学还给高中体育老师的我,都一下子记住了。

吴军老师讲故事的能力非常出众,本是非常枯燥的东西,但他却用很流畅很舒服的文字给你娓娓道来。很享受,很钦佩。

~ ~ ~ ~ ~ ~ ~ ~ ~ ~ ~ ~ ~ ~
浪潮之巅(全两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这两本书中介绍了非常多的硅谷以及美国的科技企业,把它当成故事集也可以,把它当成科技信息文集也可以。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能读到那么多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的故事,着实过瘾。IBM、英特尔、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等等。

读《浪潮之巅》,真的就像享受在海里冲浪一样,一波又一波,冲到浪尖,又随后不可避免的随波而下。

读书原来也能让公司变得更加立体起来。

赶上做一次弄潮儿,就有可能功成名就,难得的是能赶上一次又一次。书里就介绍了这样的三家公司:诺基亚、3M和GE。

3M和GE现在在其各个领域里依然是不可撼动的霸主,但是如今的诺基亚已落到其又一个低谷之内,不知是否能再一次的完成华丽变身。

读书时不禁又想到存量这个概念,那些死守着赚钱的存量不放的,好多都被拍死在沙滩上了,也就是遭遇了"创新者的窘境"。看来日子好的时候一定要有心思舍得扔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

作者完成书的时候,如今当红的那些科技明星公司有的刚刚诞生或是刚刚起步,比如Facebook,LinkedIn,Uber和Airbnb,因而书中并没有对这些公司有任何介绍。不知作者是否有计划,再出一个第三册呢?

书中的公司多数位于硅谷,于是乎,不可避免的要聊一聊同样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到底是斯坦福成就了硅谷还是硅谷成就了斯坦福?没有那么绝对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事儿,在这一点上,《硅谷之谜》介绍得更多。

在斯坦福大学这一节中,我感受最深、最想分享的是下面这段话:

对年轻的学生最有益的校园环境就是那种最贴近今后真实生活的社会环境。在斯坦福,人员的构成和真实的社会并无太大差异。每一个年轻人周围又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在这个环境中互相学习几年,外延就变得宽阔起来。

看完这本书,对斯坦福的好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 ~ ~ ~ ~ ~ ~ ~ ~ ~ ~ ~ ~ ~
硅谷之谜
人民邮电出版社
《硅谷之谜》其实更像是《浪潮之巅》的姊妹篇。

《浪潮之巅》是从时间和公司这两个维度,绘制了一幅以硅谷为中心的企业长卷,《硅谷之谜》则是以硅谷这个地方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是什么原因让硅谷成为硅谷。

硅谷的叛逆精神独树一帜。为何特殊,只因对叛逆的宽容。从A跳到B,带去了在A时的技术,在其他地方,早就上法庭打官司了,但是在硅谷却不会。硅谷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超级航母式企业,所谓的人才流动,只是从这个超级企业的左手换到右手而已。在叛逆精神下,没那么多的心理负担,省了多少的沟通成本,释放了多少的创新活力啊。

读过LinkedIn的《联盟》,对联盟这种新的雇佣关系很是欣赏。《硅谷之谜》里对此也有阐述,这样看来,是硅谷早早孵育了新型的雇佣关系这种文化,而LinkedIn将其发扬光大,并汇总成书。

在所有的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硅谷公司里公司与人,人与人尤其是上下级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契约合作关系,并非是很多传统企业里那种隶属关系或者拥有关系。

契约合作关系是未来的合作趋势,只会越来越多,越早领悟并认同以及实践这个,越早受益。尤其是过几年后00后都要杀入职场了~~

作者提到了信息时代的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比较理论化,我自己一时还没消化完全。但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就是这些理论给出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也即全新的方法论。如作者所言:

硅谷有幸诞生在三论提出之后,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来指导其发展,这是硅谷成功的根本原因。类似地,以色列也是在三论之后诞生的,恰好免除了很多大工业时代的限制。

对比中国,非常相似的就是深圳这座城市。深圳没有多深的大工业时代基础和历史积淀,人口也是相当的多元化,同时也是非常鼓励创新。不得不说,当下的深圳是个打拼的好地方。

如果想好好的了解硅谷,就来看看这本《硅谷之谜》吧!

PS:吴军老师的另外两个系列,大学之路和文明之光,已经列到之后的读书清单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2-3 19: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7-2-4 08: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2-9 0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