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扬长避短,正确使用中药 摘要:中医中药在近二百年来,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争议,有相当一批名人反对中医药,而同样也有一大批名人支持中医药。中医中药的疗效无疑是肯定的,但中药的不良反应等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确认识中药,更好的利用中药为人类服务,才是今天的人们需要思考和行动的。 关键词:中药、争议、不良反应、前景 一、简述中药概念及用药历史 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与近年兴起的天然药物不同,天然药物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动、植、矿物药。中药应用一般需要炮制加工,包括拣、洗、炒、烫、蒸、煮、粉等等。 我国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据考证,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历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涌现了如《新修本草》、《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等等中药巨著。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中药事业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中药大辞典》收载的中药达12807种,来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而各地习用的中药(如能抗癌抗菌的芒果叶)还不包括在内呢。 二、近期关于中药的争论 关于中医中药自清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 1反对中药的名人名言名事 清末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的曾国藩、启蒙思想家严复、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近代拥有博士学位最多的学者胡适、文化革命主将鲁迅、中国科学院前院长郭沫若、当代台湾作家李敖、大陆反伪科学斗士方舟子等人,都明确的反对中医中药。 例如鲁迅曾说“中医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而孙中山在肝癌晚期在西医宣告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仍不愿服用中药。 2支持中药的名人名言名事 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曾说“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还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在信中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民国时期的于右任、戴季陶、林森、蒋介石等大员均支持中医中药。蒋介石说“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还说“我小时候有病,都是请中医看的,现在有时也服中药”,蒋介石确实也是有病就中西医兼治。 在汪精卫当政时期有人推出“取缔中医”案,孔伯华等人去南京请愿,面对汪精卫,孔伯华说,“(我们)拿治病效果来说话,找12个病人,你们(西医)先挑6个病人用西医治疗,剩下的6个病人留给我用中医治疗”,汪精卫同意“打擂”,孔伯华分到了6个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病人,结果治疗效果非常好,汪精卫眼见为实,看到良好的疗效,初步决定不能取缔中医,后来汪精卫又介绍一些朋友到孔伯华这里来治疗,效果也很好,这也为最后撤销“取缔中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产生争论的原因分析 1中医药是否科学 梁启超说“中医尽管能够治好病,却没有人能够说明中医之所以能够治好病的道理”。其实中医能够说出为什么能治好病,只是反对中医药的人不认同、不理解这套理论而已。西医关注病在哪里、病如何治、病症消失,而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 中医首先提什么是“利”和“害”,什么是“药”与“毒”,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其次,中医药认为医师的责任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是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第三,中医药认为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是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 我们的误区就在于力证中医治病的机理。近代以来,我们中医就努力地去证明如何治病,按现代科学理论来弄清治病的过程。教科书上讲要“辨证求本”,求什么本呢?求疾病的本质。SARS治好了,但中医治SARS不是抗病毒,也就是治病毒性疾病不抗病毒,但能治好。治糖尿病不降血糖,治高血压不降血压,这样的治疗有效,难道这本身不就是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吗? 2中医药怎么治病 中医药治病是靠整体协调作用、顺人势而治病的,与西医西药的对抗治疗完全不同。中医药治病讲究阴阳五行、表里虚实、寒热温凉、风火暑湿、气血脏腑等,如同打仗一样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固本求源,昌共存共荣。中医本身不强调治病,而强调对症和纠偏求平。 3是否“废医验药” 原来有人提出“废医存药”,现今则说“废医验药”,就是废除中医,验证中药。其实中药本身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起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离开了中医理论,还谈什么中药?如人参,在中医里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如果离开中医理论,那只好从人参中提取出每一个单体成分(如人参皂苷Rg3),然后研究其毒理药理作用,再寻找合适的治疗范围(如人参皂苷Rg3可以抗癌,但没了人参的其他功效),岂不是活生生的把一味经典中药给毁了,弄得药不成药。 每一味中药相对于西药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复方,内含的成分何止十数种之多,上百种也不在少数,是否由具体的某单一成分发挥疗效还是几种成分协同作战、是否这几个成分起其此作用而另几个成分起与此不同的作用,岂可一言而尽、一验而全呢?再者中医治病一般采用一种以上的中药组成复方,各药之间讲究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又怎可硬拿一药来说事呢?故“废医验药”断不可取。 四、扬长避短,正确使用中药 1中药存在的问题 其实反对中医药的人之所以反对,除了不认同中医理论体系之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中药的差异性问题、安全性问题。中药来源极其广泛,天上的(如麻雀)、地上的(如蕲蛇)、水里的(如海马)、土里的(如地龙)、天南海北的、国内国外的,都可能成为中药。 首先同一味中药其基源、产地、采收时间、采收部位、加工炮制、贮存条件等不一,导致药材的差异性很大,致使中医在使用中药给患者治病后导致治病结果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中药并不像大众所理解的那样无副作用的,古语已经有云“是药三分毒”。其实中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很多药源性疾病,只是普通使用者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味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必然导致对人体有多种作用,除了治疗疾病所需要的作用外,其他与该作用无关的作用便为毒副作用啦。如中药大黄有泻热通便、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大黄来治疗妇女经闭痛经时,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而其泻热通便所引起的便溏就成为副作用;相反,当用大黄来治疗热结便秘时,泻热通便就成为治疗作用,而其活血祛瘀所引起妇女的月经过多就成为副作用。 中药使用时间过长一样会引起蓄积毒性,如含砷、汞、铜的药物。 中药使用也可致过敏反应,如当归、五味子、丹参、白芍、穿心莲等可引起荨麻疹,贝母、虎杖、两面针可致猩红热样药疹,蟾酥、蓖麻子、苍耳子等可引起剥脱性皮炎等等。 中药也可致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是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出现因用药而致的不良反应),如应用大黄、番泻叶、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泻火药物,停药后短期内仍会食欲减退、腹中不适。 中药也有耐受性、习惯性和成瘾性,如有人使用番泻叶、风油精一段时间后产生身体依赖性,停药后会出现焦虑不安、颜面潮红发热、体温升高等症状。 中药也要致癌性,有实验报道大鼠皮下注射槟榔水提物1.5ml,每周1次,连续72周,动物都发生了恶性纤维间质瘤,这可能与槟榔所含的生物碱槟榔碱和水解槟榔碱有关。 中药也有致畸作用,如半夏、桃仁、杏仁、郁李仁、苦参等均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畸形。 2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针对同一中药,因基源、产地、采收时间、采收部位、加工炮制、贮存条件不同而致的差异性,则重在索源,厘清药材的基源、分清药材产地、固定采收时间和采收部位、规范加工炮制和贮存条件,做到中药质量稳定。还可以将中药饮片进行粉碎并制成粉末饮片、颗粒状饮片,以保证同一批中药饮片质量均一,更加确保疗效。 针对中药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首先是中医师们需要严格对症用药,不要再做损害中医药名誉的事情;其次,使用者严格按照中医的指导使用药物,不滥用、不超期使用;再次,所有人都要明确中药不是营养品,多吃有害的概念,切记中药也是药,必须是在身体出现偏颇和病理情况下才可使用,还需要正确使用。当然,中药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药食同源品种,如山药、枸杞、罗汉果等等,完全可以当做食品日常使用。 五、中药前景展望 就在我们国内还在为中医药废存争论的时候,日本2006年把《中医学概论》作为临床医生年检的内容,在2008年中医学成为医生资格的考试内容,不懂中医的,就没资格当执业医生了。这对死抱“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的医学研究者,和那些无聊的、对什么是医学一点都不懂的“中医伪科学”的鼓吹者,无疑是一记很重的棒击。而在2004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新政策,允许草药制剂用于临床,其可以不必知道其具体化学成分和药理,但是必须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段时间说的没有一个中药在欧盟注册成功,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药无法提供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的证明,并不是中药在欧盟被否定。 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长处,针对现代人群富贵病、慢性病多发的特点,从亚健康着手,用中药对不同体质的人进行健康干预,必定使中药大放异彩。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要再去争论什么中医药是否废除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怎样应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的宝贵遗产,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张冰、徐刚主编. 中药药源性疾病. 学院出版社,2001年01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