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药典中药的基原标准问题谈起 中药人周老头儿于壬寅年仲春 最近有不少同行问到我关于药典标准起草的问题,问题都集中在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我个人的能力来说,回答好这两个问题不容易。但既然大家问到了,就尝试着回答吧。 但在回答这两个方面问题之前,我必须要谈一谈中药标准的第一项,基原鉴定问题。虽然他并不涉及我们各部门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的具体操作,但它是整个药典标准的前提和基础,而国家药典在这个项下却出现了许多的错误和问题。 有关拉丁学名和中文学名的问题我已,说了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想在这里谈一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基原项下的其他的一些标准问题。 基原项就是要正本清源——中药的本是什么?本就在于这千年传承的中药它用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历史上有什么变化?不同的地域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这看来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儿,但是这么多年来,有关部门并没有组织对这一方面的仔细研究,基本上还是年复一年地抄写上一版的内容。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在后面会谈到…… 基原的核心就是本草考证的问题——我们今天药典确定的植物物种与古人用的是一致的吗? 药典的中药都起于63版药典,此前53版药典虽收载了一些植物药,但那都是从西方的生药标准上抄来的,中药连最基本的黄芪当归都没写进去。 但63版药典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失误。在我刚刚工作的时候,亲耳听一位中药学的大咖说。早年的中药基原编写混乱的比较多,比如柴胡的种定的就不准确,仅仅把南柴胡和北柴胡定为柴胡的正品就不全面,这只是听了日本人的一面之词。 “那都是听日本人说的”。 老专家不是在开玩笑,他说的是事实。关于这事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展开。 本草考证问题是中药标准制定最最基础的问题,中药是一门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学问,中药应该用哪一种植物或者哪几种植物,他的根在老祖宗那儿,如果这个搞错了,后面的标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是每一味药材法定基原的确定—— 药材法定的基原确定主要是在1961年到63年,那是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困难时期,不仅缺乏经费,连人都缺少营养。而基原鉴定是一个需要跑腿又花钱的工作,我们的老前辈能在那种情况下兢兢业业的把药典编出来,已经实属不易了。我们今天的人不能求全责备。 老前辈在起草药典的时候,接受了西方甚至是日本人的一些东西,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他们主观意识上和知识基础上就是西洋和东洋那边过来的东西,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改过来,有很大的难度。 我国早年起草药典的大专家们,大部分都是留洋的,而起草中药的,又大部分是留学日本学生药的。比如日本搞生药的专家老师们只认识南柴胡和北柴胡,学生们把先生的东西带回中国来,药典柴胡的基原从63年就这么定下来了。 十年文革后期又来编药典,那时的怪事更多,少数中文的学名是不是涉及“封建迷信”?用拉丁学名是不是“崇洋媚外”的东西?就这个还要讨论半天……。所以那一版书出来效果究竟怎么样,大家可想而知。 一转眼耽搁了20多年,等八五版药典开始编写的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思潮——中医药应全面西化。但凡西方的东西都是科学的,都是先进的,中药要走有效成分质量控制的道路。当时的人天真的认为,未来中药的发展方向就是逐步变成西药。甭管是什么植物,核心就是要有“有效成分”,如再加上一个没有毒性,那都可以成为中药了!可以说,药典的错误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直人说话就不兜圈子了,在当时的卫生部和后来的卫健委中,主导思想就是西医西药才是科学。就是按西医西药的模式管理中医药。在中医方面,还有不少老中医敢于出面与之抗争。而在国家药典委中传统中药的声音早已经被埋没了,听说国家药典委的某些来自西药学科领导和专家一直很霸道,换了很多届就是没有中药人的话语权。 西药的质量管理比较简单,就是以有效成分为核心。比如阿司匹林的质量核心绝对是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含量测定是核心中的核心中的核心,这对于西药来说是完全科学的。但硬把它强加到中药头上,就实在是驴头不对马嘴。但某些领导人想要就的是——怎么简单怎么管理最好,有没有你都得给我弄成一个成分搞质量控制。驴头不用对上马嘴,捏巴捏巴硬接,接不上也得接! 理由是,既然西药可以用含量鉴定为核心,中药为什么不行?不行也得行。这种人就是不讲道理。 据说当年有些专家也有抗争,无奈力量太弱,根本改变不了局面。把中药当西药来管理,让中药走西化的道路,这几十年来一直在继续,有关部门的严重错误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早就习以为常了。 在他们的眼里,中药的四大鉴定,只有化学成分的鉴定是科学的。——性状鉴定粗俗愚昧,显微鉴定虽然也是来自西方的,但现代的西方化学药早就不用这些东西了,所以也是要淘汰的。 基原鉴定的地位则变得更加尴尬,既然有效成分都可以确定了,拿来用就是了,与它在哪个植物里就没有关系了,恰如山里面有金矿,挖出来练黄金不就完了吗,至于是在哪座山里?管他干啥。 基原鉴定可以休矣…… 一切以化学成分为主。 法定标准是市场的指挥棒,这种错误倾向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强烈内卷,亳州坐在市场看摊子的老太太都知道说“含量”。 亳州市场的商人给这种现象用了一句最形象的比喻,“只要含量够,狗屎都能卖出好价钱”。 还有一句,“别看它长的丑,再丑也不赖,含量可以包打来回”。 虽然话说的粗俗一些,但仔细一想,这是不是当今某些人用西医西药的观点强加给中医中药的那种怪现象的最好写照? 不能继续下去了,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再让某些人这样继续搞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将毁在某些人的手里。这是死罪呀。 但多少年了,在这种主导思想的影响下,中药基原鉴定的问题被严重忽视,本来就没几个专业的植物分类学家的国家药典委,逐步地都离开了。而动物分类学家有谁曾经在国家药典里呆过我都搞不清楚有没有了。 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盛行SCI主导一切!——中医药界也不能幸免。SCI 在别的行当的作用我们不评论,也许有些道理吧?但它在中医中药界盛行是绝对错误的!但事实就是如此。 由于中药资源鉴定的论文,洋人根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发不了SCI就是低水平,就是没水平,导致近20年这方面的文章没有人研究,据说是研究了也没有地方给你发。 人也没有了,老的一个个地走了,新人也没见几个上来的。 又是一个内卷效应,就是因为洋人对中药不感兴趣。只有搞那个洋人能看得懂的化学结构,西医能看得懂的含量测定,才算是够水平。这一内卷把研究中药的人压的喘不过气来,只有像我这样年近古稀的老头,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内卷! 青年人中年人都说,明知不对也得这样做——谁个敢不跟着往里面卷?那就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 但是,那个“有效成分”搞了这么多年,到最后绝大多数中药中连个“有效成分”影子也找不着。幸运的是,终于有人突然想起来要回过头来重新研究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了。但在研究之前,请不要忘了基原鉴定,因为它是中药质量控制基础的基础。 最近一段时间与我联系的同仁,在你们进行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研究之前。我的第一个建议是,正本清源,一切得从基原鉴定的研究开始入手。 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