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317|回复: 8
收起左侧

[临床医学知识] 转帖《黄帝内经》是一部伪书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3-7-31 19: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清风无嗔 于 2013-7-31 21:23 编辑

凭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一部伪书?

去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用一句话陈述了我的一个初步判断:《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因为会议给我的时间有限,加上那次会议我主要谈论的是外来医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医问题不是那次会议的主题,所以,没有把话说清楚。现在,我可以说得清楚一些了。

以往我国学者进行伪书考订,多采用版本考据的方法。从隋朝开始,我国学者就已经发现,《黄帝内经》的版本非常混乱。有10卷本的,也有18卷本的,还有13卷本的,24卷本的,30卷本的和50卷本的。目前我国流行的《黄帝内经》,是9卷本的《素问》加上81卷本的《灵枢》。这个版本是不是标准的《黄帝内经》,它的底本是什么,诸如此类,目前还没有找到说话的凭据。依据版本考订,我们已经可以认定,至少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是假的。

其实,要证明《黄帝内经》是一部伪造的古董,还可以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去分析。

众所周知,一个时期的语言状况最能反映对应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和认识水平。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绝不会说出“电视机”“电脑”“高速铁路”这样的词汇。即使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表达习惯也会不一样的。比如说“历史”这个词,春秋时期的人说“春秋”,西汉时期的人说“史”。19世纪的中国人从日本人翻译history那里才学到了“历史”。“史”前面加一个“历”,这是我们中国人靠近19世纪末才有的表达。如果这样的表达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某个文献中,则这个文献必定是假的。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判断说话或作文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时期的人了。

借用汉语语言史的研究成果,分析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我们很容易看到它被多次伪造过的痕迹。

第一、《黄帝内经》的标题方式不具有秦朝以前的语言特点。

在中国,春秋以前的文献全都没有标题。春秋末年才开始出现以作者名标题的文献。墨子写的书叫做《墨子》;老子写的书叫做《老子》;庄子写的书叫做《庄子》;如此等等。当然,在此之外也还有些特例。比如,《论语》不是任何一个人写的,而是听过孔子的课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分别写出来的,它不好以任何一位作者的名字命名,于是就取了“论语”做书名。同样道理,《论语》里边的每一个章节,也不便于以各自作者的名字来命名,于是就取了每一篇的头两个字来命名。第一章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所以,它的篇名就是“学而”。第二章开头的第一句是“子曰,为政以德”。所以,它的篇名就是“为政”。

其它一些流传下来的著作,如《诗经》《书经》《礼记》《春秋》都不是依据内容标的题,而是依据题材或体裁标的题。《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但在这以下各篇,则不是依据地名、国名,就是依据国王名来标题的。直到秦朝,我们也还可以看到这种标题的风格。可是,《黄帝内经》已经大大超越这种风格了。

第二、现有《黄帝内经》的用词非常“现代”,完全丧失了上古时期的语言习惯。

稍微留意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黄帝内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从《史记》当中抄来的。

我们比较一下(请读者注意红字部分):

《史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假若《黄帝内经》是早于《史记》的作品,作者断不可能去抄比它晚出版的书。可见,《黄帝内经》必定后于《史记》。

那么,现在流传的《黄帝内经》究竟晚于《史记》多少年呢?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汉语语言的历史比较来求证。

熟悉汉语语言史的学者知道,战国时期的中国人在进行文书制作的时候,习惯于用单字名词,很少使用双字名词。比如,他们只会说“日”,偶尔也会说“阳”,但绝不会说“日头”或“太阳”。这种使用单字名词的习惯,还体现在不把相关的单字名词联用。“饮”和“食”作为单字名词使用,是东汉以前的语言习惯。东汉以后,才有人把它们联在一起,说成“饮食”。像《黄帝内经》当中使用过的“毫毛”“风寒”“皮肤”“贵贱”“针灸”一类的用词,都不是汉朝以前的语言习惯。可是,整个《黄帝内经》使用单字表达的名词极少,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达的名词,却多得不可胜数。

此外,上古时代的帝王表达“我”,多用“朕”字,对应表达“你”则多用“戎”字,如果说话者的对象是自己的大臣,则多用“卿”字。可是,在《黄帝内经》中,我们不仅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影子,而且作者还荒谬地把“余”字用在黄帝自称上了。这明显不符合上古时代的语言习惯。

最后,《黄帝内经》的造句非常“现代化”。

《黄帝内经》当中使用了“六六三十六”“九九八十一”“二十八宿”这样的表述。这些表述绝不可能早于东汉(公元后23年)。上古时代的人表达超过10的数字,习惯于在中间加一个“有”字。如果连同单位词一起表达,则前后都得加上这个单位词。比如,表达“八十一”的习惯是“八十有一”;表达“123人”的习惯是“人一百有二十有三人”。此外,“二十八宿”是晋朝才有的说法。在晋朝以前,虽然已经有了与“二十八宿”相关的星座名称,但还没有归纳出“二十八宿”这个说法。更有甚者,像“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这一类的句子,都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少说也达到了唐朝的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现在流行的《黄帝内经》中,《素问》的最后几篇特别长。其中,《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超过了23000字。《老子》才5000字。《周易》才8000字。单独一章,进行如此大篇幅的制作,在唐朝也不多见。

有了这三大证据,我们就已经足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是在《史记》出版之后,由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反复伪造的冒牌货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7-31 19: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懂个鸟,你这辈往上数4代,你祖上一辈子只有吃中药,没见过西药吧。
什么头痛脑热的都只有吃中药,如果中药不能治病,还能活下来吗?
你祖上不能活下来,还有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7-31 21: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中专教科书已经说过了《黄帝内经》后世拖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7-31 2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吗,要不是中医不赚钱,,硬是西医的回扣多,要不然会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8-1 06: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bzyguishen 发表于 2013-7-31 22:11
你知道吗,要不是中医不赚钱,,硬是西医的回扣多,要不然会这样

那就是说,如果:中医赚钱,就没人反对中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8-1 07: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3-8-1 06:02
那就是说,如果:中医赚钱,就没人反对中医了

赚钱了,就有人学,不赚钱谁学,没人学怎么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8-1 0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酱油了,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8-1 0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bzyguishen 发表于 2013-8-1 07:38
赚钱了,就有人学,不赚钱谁学,没人学怎么发展

基督教好似也不赚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9-1-25 09: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乐糊涂神 于 2019-1-25 09:10 编辑

《黄帝内经》本来就是假托黄帝之名,把西汉以前的中医学著作加以汇总的,因为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为了提高人们对前朝医药学著作的可信度,就把《素问》、《灵枢》(又称《九卷》)假托黄帝之名曰《黄帝内经》。其成书过程前后延绵几百年,早期内容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史记》中没有有关《黄帝内经》的内容,医技类书籍始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把医技类书籍作为图书分类目录用的,成书于西汉河平3年(公元前26年);而《史记》成书与更早期的公元前99年,当然不可能收录后来的书籍。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是西汉时期总结自春秋战国始的几百年前的中医药类著作的结果,假托黄帝之名,大家熟知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对前人著作的总结与提高。
楼主想表达的《黄帝内经》是伪书,顶多说书名是假借的,但其内容是日、韩、欧美所公认的。好像楼主比中国历朝历代的中医学家都高明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29 1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