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68701
帖子
主题
积分617
注册时间2013-1-3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楼主 |
发表于 2013-8-20 16: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产业化阶段中细胞培养工艺的建立
抗体药物的不同研发阶段,对工艺开发的要求不尽相同。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生产工艺仅需满足制备样品。进入临床研究后,随着抗体蛋白的需求增加,培养工艺面临着工艺放大与技术转移。而抗体药物进入到临床三期研究阶段后,具备上市生产销售的可能,生产企业则需确定生产工艺,并对该工艺进行充分的定性研究(Process Characterization)、认证工作(Process Validation)。此阶段的工艺开发,更多强调的是工艺的“鲁棒性”以保证重组抗体质量的“一致性”。
细胞培养的工艺放大与技术转移
细胞培养工艺的放大与转移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工艺变更前后细胞活性、产物收率、产物质量等主要技术指标的维持不变。培养工艺的放大原则多采取:非体积依赖参数保持不变(温度、DO、pH 等),体积依赖参数(工作体积、流加体积、通气量)线性放大。反应器的放大至生产规模(>1,000L),反应器的选型应充分考虑,混匀时间(Mixing Time)、溶氧供应和二氧化碳的去除等因素是否满足培养工艺的要求。与之相关的搅拌转速设定和搅拌桨几何尺寸的设计最为复杂。前者多根据比体积输入功率、搅拌桨线速度、搅拌桨剪切速率、总循环时间、混匀时间等计算得出。
细胞培养的定性研究与工艺验证
近年,FDA推行“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的理念,其核心是充分认识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对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CQAs))造成的影响。以及CQAs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要求,产业化阶段需要对细胞培养工艺进行充分的定性研究。此项工作多使用“规模缩小”(Scale down)模型,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的方法,对诸多工艺参数(接种量、培养温度、pH、DO等)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关键工艺参数及操作范围。此外,细胞培养工艺满足药物上市评审要求还需有生产规模的实验数据进行支撑,即所谓的“工艺验证”。FDA和EMEA分别要求连续3或5批连续的生产规模试验数据,并以此为“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文件的的重要内容。
结语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的细胞培养工艺开发,已经从简单的工艺参数优化,进入系统的组学研究深度,生产细胞的代谢网络与重组抗体合成机制日益清晰。对于生产细胞系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抗体产量的差异,已经能够从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解释。这就为今后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开发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业内随着“QbD”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ies)开始应用于细胞培养过程,旨在通过加强关键过程参数的监控来确保蛋白药物的最终质量。如:培养基检测、培养过程监控、多批次数据分析等。未来基于重组抗体表达的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开发,将朝着稳定产能,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