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35469
帖子
主题
积分137
注册时间2012-6-25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各位蒲友:
关于Cpk与Ppk评价方法,我始终有所困惑。
A、组内与组间的理解
按照SPC对二者定义来讲,Cpk与Ppk,在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前提下,主要差异源于组内与组间的标准差。从这个角度理解,Ppk更接近于产品的实际性能,和客户的实际体验。而只计算组内差异的话,则Cpk评价的,侧重是工艺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说,从生产来讲,我理解Ppk侧重产品,Cpk侧重工艺。
B、长期与短期的理解
但据我了解,汽车制造行业,还有我们行业中的一些企业,他们对Cpk和Ppk理解,更侧重于“短期波动”和“长期稳定”。也就是说,Ppk由于考虑各种波动因素,因此更适用于评价非稳定状态、短期,如产品研发阶段要求Ppk>1.67。而量化生产后,尤其是进入统计稳态、长期后,则使用Cpk,要求Cpk>1.33。从这个角度理解,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困惑来了。
1.从我做的PV和PQR数据分析中(样本量大约在500~5000范围),超出控制图限度的数据比比皆是,非随机分布的数据比比皆是。我理解,这是人员更换、设备加工精度和仪器检验精度等的正常波动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实际制造能力很难达到理论稳态。果真如此,不能满足基本前提,那计算过程能力(或工艺能力)是否还有意义?我感觉,我们国内制药行业,设备加工水平近年来有很大进步,但比汽车、航空和微电子制造行业,估计还是有差距,所以不好全盘效仿人家的管理方式。
如果非用不可,我理解Ppk相对更合适,因为我们行业所谓关心工艺稳定,其实最终落脚点还是关心产品缺陷情况。即使过程本身不完全稳定,Ppk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产品的实际性能。
2.如果从长期与短期的角度考虑,我理解产品研发阶段,尤其是中试放大阶段,可以考虑用Ppk作为评价,但前提也要保证中试设备与批量化生产设备,具备一定相似性。至于所谓量产稳态后,Cpk>1.33的要求,我仍然认为Ppk更合适,至少是现阶段。
大家对这个概念,都有哪些理解,感谢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