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意林枫 于 2016-3-22 19:33 编辑
日前,为期两年的天津市中药鉴定传承班课程接临近尾声。我有幸参加了传承班的数十次课程。最后一节课,为我们传授知识精华的是我市著名的中药鉴定专家,原中新药业张德容老师。张奶奶已八十岁高龄。现中新药业标本馆中大量珍贵稀有的中药标本,当年都是由她搜集并鉴定的。她对药材的质量问题精准把握,辨状论质,将中药采收、炮制、制剂的规矩与依循的经典娓娓道来。低调,却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气场——严谨、务本,对于精诚不失信仰。我被她的精神深深感染。心存这分厚重,犹获珍贵的礼物。她传承的精微,不仅是技艺,更是老辈药业质量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
穿过悠长的中华民族制药、用药、药品监管与质量控制历史。今天,作为制药工作者的我们,何妨回归原点而内省。让我们一起,重温精诚。遴选优良道地的药材,以优良炮制工艺炮制优良的饮片,以严格的标准制造良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药品质量的把控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到高级是必然的趋势。对中药质量控制的方向主要分化为两种:一种以逻辑、数字研究为基础,以学术指导技术,技术指导产业的质量控制模式;另一种是从中医药与民族文化匹配性出发,寻求适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质量保证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讲求对事物的宏观同构认知,忽视对要素逻辑形式上的拆分和严苛的数字化标准。古代虽然具有药监体系和药品标准的雏形,却缺乏严格、明确的质量体系概念,对中药质量的评价也多以辨状论质为主,鲜有其它手段。然而,古人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合理与精致。以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为现代药品的标准构建了基础,也为现在中药标准提供了有益的示范。虔诚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一些老字号药堂的堂训,彰显着这种形而上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如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药性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敬修堂: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修明者,积极进取以精其业也。中国传统药业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教诲,传承着精良的质量观念,是为医家与药家安身立命之本。仁爱至上,孜孜以求。
古典的制药方式,堪称一种手工艺,手工艺中,可见得制造者的纯粹与从容。慎守精良,心无旁骛,沉潜一事,有扎实的质量根基和坚实的内核。无关功利,无关潦草,无关慌浮。取自天然的药物,凝汇着自然地精华,体现着自我的意志,投注着制药人的情感,联结着对病者的虔敬,流传的是一种灵性与美。由此,我们可窥探人与天地最和谐的状态。
良药有灵且美。愿精诚之光,犹如充满灵性的活水,日夜流淌在我们每一位制药人内心的河渠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