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给我往死里整 于 2016-4-7 09:10 编辑
书接上篇(不知道为什么上篇不能编辑了,就只好再发一篇了) 纯化系统的分类: 1. 按流动相分: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 2. 按固定相分:纸色谱,薄层色谱,柱色谱(我们平时应用最多的色谱了) 3. 按作用原理分: 吸附色谱,亲和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大规模生产的最爱),分配色 谱,排阻色谱(凝胶色谱/凝胶排阻色谱),疏水色谱(离子交换的好基友)等等。
考虑到生物制药工程的产品的柔弱性,纯化分离技术一直是我们生物工程下游分离技术的主流,尽管还有超滤,离心等技术,但纯化绝对是占据着最大的应用份额。 其实一套工业纯化系统很简单,无外乎有上样系统,泵系统,柱系统,检测系统,样品收集系统。而且目前的纯化系统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应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 一般使用3~4步纯化分离技术既可以达到所期望的分离效果。但一套完美的纯化方案的设计却要耗费研发人员大量的精力。通常的下游分离技术的第一步是目的产品的捕获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所选用的第一步纯化技术要有较高的流通量,选择性较高的捕获能力,较皮实的凝胶(第一步的上样液体通常都是较脏的)。这里比较推荐金属螯合层析系统,他有着我们所要求的捕获层析系统的全部优点。这样研发人员通常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在目的蛋白上加上组氨酸的标签。以便于在捕获阶段目标蛋白吸附到金属螯合凝胶上。
捕获阶段完成后,我们就需要选择性比较高的层析系统了。可以考虑离子交换,亲和层析,甚至是HLPC (这里大家还记得前篇的速度理论公式吗?大家可以结合该公式分析下HPLC的优点)。但考虑到成本离子交换通常是最优先的选择(谁叫咱量大,实惠。效果好呢,而且为了保持分离工艺的连续性,离子交换后我们可以直接选择疏水层析)。
通常情况下,经过以上几步的分离后,我们目标产品的纯度基本上可以达到要求了。为了后续的产品的保持或使用。我们还通常需要选择一步凝胶过滤来达到更换缓冲液的目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凝胶过滤是我们所有分离技术中的另类。他有着有别与其他所有层析系统的分离原理,他不是靠物质在两项中“亲和力的差异”而是靠分子的大小来分离的。
有时在分离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应用到超滤,过滤,离心等分离技术。这通常都是由产品的性质决定的。 一句话,蛋白产品的多样性,意味着分离方案的多样性。优中选优才是我们设计人员的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