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8137|回复: 30
收起左侧

修正药业的胶囊劫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2-5-13 1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摘要】再次被检出铬含量超标的胶囊之后,修正药业彻底陷入了沉默之中。

       2012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100906的芬布芬胶囊和批号为111010、110114的酚咖麻敏胶囊铬含量超标,超标幅度为75%和100%。


       就在药监局抽检结果公布之前的几小时,修正药业发布通告,首次被迫承认自己的羚羊感冒胶囊“疑似铬超标”,并召回了100901批次的羚羊感冒胶囊共计199件。

       这份姗姗来迟而且措辞含糊的通告,并没有得到舆论的同情。国家药监局随后就用抽检结果,证实了修正药业有关产品的“铬超标”并非只是“疑似”。4月20日,修正药业新闻负责人李佳、高级副总裁王之光等此前在媒体露面的高层,均拒绝回答媒体提出的任何问题。

      “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修正药业曾经传遍四方的广告语,现在看来近乎笑谈。

       修正药业一直没有披露其空心胶囊的进货渠道,由于其生产的药品种类繁多,业内普遍认为,该公司不可能只从一家胶囊厂采购,因此,如果要追查缘头,会有相当的难度。

       在国内三大空心胶囊的主产区中,浙江一直被视作胶囊质量最差的地区。目前国内明胶市场上,外资企业,如法国罗赛洛、比利时PB、德国嘉利达等都有严格的质控标准。

       国内优势企业青海明胶、东宝生物、丰原明胶等企业则均采用动物骨骼加工明胶。而浙江地区主要以动物皮生产明胶,混杂入工业废皮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业内有“浙江的胶囊不能买”的说法。

      “只要铬含量超过1mg/kg,就能基本认定胶囊原料中掺入了工业废皮。”按照这一标准,修正药业被曝光的三款产品无疑选用了废皮革所制的明胶。该公司迟迟不公布胶囊供应商,或许只是担心涉及更多的品种。

       在修正药业所有342个药品生产批号中,胶囊剂占到67个,比例为19.6%。这其中不乏斯达舒、六味地黄胶囊等修正的明星产品。一旦“毒胶囊”的火烧到这些药品上,修正药业将彻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修正药业在毒胶囊事件发生后的种种举动证明了这一点。先是由高级副总裁王之光称:“被查的羚羊感冒胶囊生产于2010年9月,当时2010版《中国药典》尚未实施,因此胶囊铬含量并不在企业自检范围之内。”

       这一提法很快就遭到了业内的质疑。这是因为,按照国标,胶囊铬含量早在1994年就有了明确限定,一直是2mg/kg。而药品生产GMP规范则要求企业对所有原料供应商进行审计,对所有原料进行检查,保证所有流程贯彻GMP的要求。换言之,王之光的说法并不准确。

       之后,修正又打起了温情牌,称将在2年内投资3亿元自建胶囊生产企业,“无论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价”,都要保证消费者的用药安全。但是,自建胶囊厂的计划实际上此前就已列入了通化市政府的日程,此时再提让人觉得只是为了抚慰公众情绪。

       可以说,修正药业的实力已经颇为强大,常规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已经很难将其击垮,如今却突然在一个小小的胶囊上栽了跟头,偶然之中蕴藏着必然。

       医药行业内通行的说法是:研发出身的老板很看重产品质量,销售出身的老板则善于打市场。为此,制药界总结出两种模式,即注重生产的“石药模式”和偏重销售的“修正模式”。修正药业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修正药业是修涞贵一手打造起来的企业。修家五个儿子按照“荣华富贵春”排字,修涞贵排行第四。1995年之前,修涞贵一直在通化当地交警队上班。根据2009年出版的修涞贵自传性质书籍《正道》提供的资料,修涞贵1997年下海,承包了通化医药研究所制药厂。

       这家工厂当时只有2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却有400多万元外债,修涞贵凭借50万元贷款起家。在他的描述中,这家工厂当时“只有这么个牌子,什么品种也没有”。

       其实,类似“医药研究所”下属的制药厂并非一个品种都没有。当时在东北很多地区,医药研究所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东三省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基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东三省扶持了一大批药物研发机构,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只是这些研究所不善于营销包装,这导致大量有价值的药品无法露出光华。

       修涞贵在通化医药研究所挖到的第一个宝贝就是“维U颠茄铝胶囊”,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斯达舒”。即使到现在,斯达舒仍然是修正药业的王牌产品,单品年销售额接近10亿元,这意味着斯达舒在胃药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

       斯达舒的工艺并不复杂,所用的只是氢氧化铝、维生素U和颠茄这三款最普通的胃药,但其价格却高得离谱。2001年时,曾有好事者对其成本进行估算,当时12粒包装、售价26.3元的斯达舒,其三类主要成分成本价不到0.6元。

       尽管修正药业对斯达舒进行了多轮二次研发,号称每年投入上千万元,以支撑其高售价,但其最早的一鸣惊人,却只是因为1999年时,修涞贵花3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著名的“四大叔”广告。300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就是这个广告,当年就为斯达舒带来了上亿元的销售回报。

       修正药业从此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广告攻势中。修正药业内部分为10多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主推一款药品,寻找明星代言。目前,修正药业共邀请了孙红雷、范明、陈建斌、徐峥、林妙可等9位明星为其产品代言,每年光代言费用就达至少上千万元,在各类媒介平台上的广告投入更是以10亿元计。

       与此同时,修正药业将代理销售模式发挥到了极致,近10万人的销售员队伍几乎零底薪,靠高额的销售提成获利。在这样的销售格局下,很多销售员铤而走险向中小医院销售,采取“走票”等造假方式规避招标限制。各地药监部门曾多次对修正药业业务员的违法销售行为进行稽查。

       事实证明,修正药业的销售策略十分成功。2007年,修正药业销售额为65亿元,2008年上升至76亿元,2009年达到115亿元,2010年又蹿升到171亿元。这种三级跳式的增长,想必令任何一家企业都艳羡不已。

      但一个以销售立身的制药企业总会有它的命门。2009年以来,修正药业药品不合格的信息,屡屡见诸各级药监部门的预警中。湖北、广东、江西、内蒙,牛黄解毒片、感冒清热颗粒、布洛芬胶囊……修正药业的产品质量隐患开始在各地逐渐露出苗头。此次的毒胶囊事件只是使这种隐患更加显性化而已。

       2001年,修正药业曾遭遇过一次严重的危机——被吊销了药品广告审批文号。据称,修涞贵当时瘫坐在椅子上一个多小时没法站起。10年过去,又一次重大危机不期而至,不知这一次修正药业将何以自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2-5-13 1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行不一是诚信最大的缺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3 20: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给碰上了。

点评

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还是远离河边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5-14 0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3 2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修正的长处,十几年能把企业发展成这样,值得学习,胶囊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又有多少所谓的“胶囊”呢?
危机过后,修正一样重整雄风,祝福修正

点评

胶囊浙江一线就年产千亿,怎么会只有一个大厂呢,背后的利益、取舍,国家肯定要有所顾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5-20 08: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2-5-13 2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4 08: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shaohongjun 发表于 2012-5-13 20:42
唉,给碰上了。

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还是远离河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4 08: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公想改行 发表于 2012-5-13 19:53
言行不一是诚信最大的缺失!

其实不管是制药行业,那个行业诚信问题都很重要,只不过制药行业尤为重要而已。修正这次不是栽在毒胶囊上,而是栽在了毒胶囊出现后他们的某种不合适的态度上。

其实相对而言修正的检测指标并不是最高的,而那些最高的没有被大家关注,还有类似的大企业比如海外、蜀中在这次事件中都很低调,反而没有人关注。

诚信一失,就很难再东山再起了。而且还波及了一些明星,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唉,这种大企业的风险意识还是不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2-5-14 08: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谷 发表于 2012-5-14 08:16
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还是远离河边吧!

不光是制药企业,整个社会都走在河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4 09: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4 09: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观点,1、不要把全部责任推给修正,现在有种墙倒众人推的感觉,看到人家做大了,现在出事,幸灾乐祸,巴不得弄死一个是一个,有吗?试问胶囊剂生产企业,你们之前对铬有检测吗?我想十之八九没有,从坛子里另一贴(国家要求10.1以后不得铬委托检测)可以看出,我们企业并没有真正执行GMP规范要求,做好原辅料生产前全检。所以我们不要光想着抨击修正。也想想自己。2、言行与诚信加在技术规范里面,是不是一种落后?是不是一种道德的滑坡?我想更是一种不伦不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4 10: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经营环境已改变,茹毛饮血的时代逐渐改变。只有正规,才有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才是生存的根本,夜路走多了,终究是要碰到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4 11: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的问题关键在于过渡的重视降低成本,那么便宜的胶囊壳,傻瓜都知道有问题!!!!!而且这已是多年前行业公开的秘密了。
10楼的说法欠妥,GMP并没有要求辅料一定要全检,否则,GMP不会强调物料放行前要评价供应商的检验报告,既然企业自己做了全检,还要供应商的全检报告有何用???
再者,辅料生产企业做了全检,药品生产企业再做全检,这在正常的社会和监管体系下是没有不要的。
那些使用了问题胶囊的药品生产企业,说明他们供应商审计没有做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1: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才是生存的根本,夜路走多了,终究是要碰到鬼的,12楼说的是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做,天在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8 21: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药业再一次提醒我们,质量就是效益!由衷的希望修正药业的质量管理人员今后能坚持原则,为重新实现修正的辉煌明天,把好质量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9 10: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正难修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9 13: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被挖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2-5-19 14: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可能是修正倒霉点查出了这个问题,但是明天后天出了新问题该是谁的问题 呢?好奇?所以大家说什么都是修正什么的。。。那是不对的,中国有几家制药公司是实打实的做的

点评

是,防不胜防啊  发表于 2012-5-19 15: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2-5-19 16: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还的时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23 14:49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