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mengzii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孟子一,聊聊中药那些理儿(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8-6-20 09: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验证了楼主的风格确实挺皮,东西不错,收藏等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1 08: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排围观 很深奥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6 2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有见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8 1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围观,老话题,对于本次世界杯,我认为国足的能力以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最起码和美国持平,大家都没进世界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3 15: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6-5 17:03
几千年验证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吗,开什么玩笑。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就一定是科学了?几千年的使用、跟踪、总结,不就是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吗?难道抵不上那么一两年的多少例更有说服力?科学科学,最难能可贵的是科学的态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3 15: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6-5 17:03
几千年验证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吗,开什么玩笑。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就一定是科学了?几千年的使用、跟踪、总结,不就是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吗?难道抵不上那么一两年的多少例更有说服力?科学科学,最难能可贵的是科学的态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3 15: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6-5 17:03
几千年验证的,就一定是科学的吗,开什么玩笑。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就一定是科学了?几千年的使用、跟踪、总结,不就是几千年的临床实验吗?难道抵不上那么一两年的多少例更有说服力?科学科学,最难能可贵的是科学的态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白子 发表于 2018-7-3 15:20
几千年验证的不算科学?那么检验出来几个成分就一定是科学了?做个动物实验就一定科学了?做了些临床实验 ...

几千年,你有几千年的数据吗,说句难听的,中国连古代的真本都丢了,很多都在国外呢,有相当一部分在日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01
几千年,你有几千年的数据吗,说句难听的,中国连古代的真本都丢了,很多都在国外呢,有相当一部分在日本 ...

几千年验证,谁来验证,就靠那些书籍?

点评

临床实验,怎么证明,就靠那几个医生的记录?一样的道理,那些书籍和医生做的记录是一样的,都是人记录下来的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4 09: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4 09: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03
几千年验证,谁来验证,就靠那些书籍?

临床实验,怎么证明,就靠那几个医生的记录?一样的道理,那些书籍和医生做的记录是一样的,都是人记录下来的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03
几千年验证,谁来验证,就靠那些书籍?

中国中医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坐吃山空,不创新,老是抱残守缺,你以为我不懂中医历史吗,每代中医名家对同样的证都有不同的看法,谁来帮他们统一?你难道不知道历来中医大家,都有不一样的创新吗?否则中医理论谁提出来的,几千年一代一代的总结,到了我们这一代,居然不去验证真伪,不去推陈出新,就说中医科学?连验证都不去做,这就是愚昧,还谈什么科学,荒谬。不做实验就敢直接用了?心真大,人家书写错了呢?

现在很多研究中医的机构,学者,都在一一点点的试图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诠释,为什么要现代医学的理论,很多人不是说中医西医是不同的体系,不能用西医体系解释吗,这是才最大的不科学,为什么,中医的体系解释的不清不楚,什么阴阳什么的,没有办法去理解,懂吗。为什么现在科学发展到今天,什么都要做验证,什么都要按照现在的检验 手段走,是因为,现阶段没有比这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

还有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你怎么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就能逐渐的诠释中医的理论呢?抱着以前的老书整天说阴阳五行,国家领导人都不信吧,就算他信,他能理解吗,还有以后的小孩能懂吗。不尝试用现在的思维解释,玄之又玄,怎么走?

我从来不否定中医,但是我认为,一定要尝试去诠释,去创新,不是整天封闭自己,更重要的是要用现在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这样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古人流传的不能尽信啊。举个例子,如果古代的中医理论大家,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你认为他们会怎么做,会提出那些理论吗?我想肯定不会。那些理论更多的是在那个没有办法的年代的一种对中医的诠释。


为什么人家外国人不信风水,没有什么玄学,人家也是活得好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4 09: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gdg661837 发表于 2018-7-4 09:19
中国中医非常大的弊端就是坐吃山空,不创新,老是抱残守缺,你以为我不懂中医历史吗,每代中医名家对同样 ...

我不会再回复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8: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不要打架,见仁见智的事儿,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是有道理的。
最近《我不是药神》火了,俺也蹭一下热度,只愿世上无疾病,何愁架上药染尘,俺不是药神。
继续聊,你们要争论的,继续,吵架的,不要。

四、中成药
中成药是最后一类了。说起俺这个分类,真是稀烂的,吐槽一下也是应该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这哪是四类中药嘛,也就是中药的四种状态,这么分类,好像脑袋被门夹过,就俺这暴脾气,真想推倒重来,不过想想自己肚里的存货,花架子是弥补不了腹中空的,还是忍忍继续聊吧。
1、中成药的概念
中成药,是用中药材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一定的治病、配伍原则加工制成的可以随时取用的现成药品,嗯,大概齐就是这个意思吧。还是用小麦当栗子,如果说中药汤剂是需要现煮的面条,那么,中成药就是蒸好的包子,随时可以拿来吃了。中成药有很多种类了,单单根据剂型来说,传统的有膏、丹、丸、散、酒、茶、露、胶、锭、线等等,现代的有胶囊、片剂、颗粒、口服液、气雾、注射液等等,每个剂型用法及优缺点各有不同,这个随便百度一下就容易弄懂,俺不多费口水了。
2、中成药的优点
前边一章聊中药汤剂的时候,吹得神乎其神、海枯石烂的,那既然汤剂这么好,还弄啥中成药嘞?呵呵呵,咱还是别走极端,世界上男人就是再厉害,也得需要女人是吧,额,俺单纯指的是工作,表瞎想。中成药的优点和汤剂的缺点正好互补,俺稍微聊几句典型的,意思一下算了。
第一个优点,好吃。虽然中成药没有彻底改变中药难吃的毛病,但是吃起来已经可以让人接受了。其实俺觉得这个好吃难事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打针屁股还疼呢,跟解除病痛比起来,药难吃就不算什么了吧。
第二个优点,好拿。中成药做成丸剂胶囊片剂口服液等,容易携带,方便使用,这个汤剂比不了,没见过谁出门旅游还随身带着中药,感冒了临时熬着吃的。
第三个优点,好用。中成药遵从的是普遍适用的配方原则,虽然忽略了一些个体差异,但是对相同病证还是有同样的治疗作用的。在分清脏腑阴阳表里寒热这些基本病证之后,使用相应的中成药,一般来说还是效果明显的。
3、        中成药的制作方法和发展变化
中成药做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目前全盘西化的GMP条例要求的情况下,做中药更加麻烦。因为每味药的性质不同,有矿物、植物、动物;每味药所含成分不同,有水溶、脂溶、不溶;再加上配伍要求、炮制要求,最后做成中成药,要花老鼻子劲了。不过一直以来的发展,很多药已经确定了剂型,也没必要重新研究,在无视GMP的情况下,咱就拿现成的常用剂型来聊聊算了。
现在常用的丸剂、片剂、胶囊等固体剂型,做法大体都是这样:中药材炮制加工成中药饮片,再把饮片粉碎成粉,使用蜂蜜、水做成丸药,就是丸剂,压成药片,就是片剂,装进胶囊壳,就是胶囊剂了,如果药粉太多,就把部分或者全部药材进行提取,提取物再来做成丸剂、胶囊或者片剂。
口服液、膏剂、糖浆剂等液体剂型就麻烦一些,需要把中药饮片或者水煎或者醇提,就是根据各药的成分进行提取,易溶于水的用水煎煮,易溶于醇的用相应浓度的乙醇回流或者渗漉,提取出来的药液经过加工,再加入一些矫味剂、防腐剂做成口服液;也有的药液加蜂蜜、蔗糖、红糖等熬成膏或者配成糖浆。
颗粒剂的做法和上边两个有点结合的意思,把部分或者全部中药饮片进行提取,提取的药液再和蔗糖、药粉或者糊精等一起做成颗粒。
其他的剂型比如气雾剂、注射剂就更加复杂,需要精确提取到某些化学物质了,再溶解到特定溶剂里边。
因为每一种中成药都有特殊性,这个制作方法很难概述,所以俺也就大概这么蜻蜓点水的聊一下,就好像每个人都不一样,咱就分成男女老少分别说一下得了。不从事制药这个苦逼工作的,实在没必要深究,但是如果您是做药的,千万得仔细研究,每个药的效果如何,与制药过程里的某些细节关系很大,需要慎之又慎!
这么聊,很没劲,咱还是得弄个栗子,就拿最常见的六味地黄丸来聊吧。
六味地黄丸是个经典的中成药,现在药店只要经营中成药的,必然都有这个药卖。主要是这个药补肾效果不错,咱中国人对补药都情有独钟,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嘛。
六味地黄丸是儿科中医钱乙的杰作,钱老先生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历史上第一部儿科治病专著,这部书里就收载了咱们要聊的这个“六味地黄丸”。顺便提一句钱乙老先生这个人吧,他是宋代山东东平人,也就是1000年前的这个时期,正是山东东平水泊梁山风生水起的时候,估计钱老先生和梁山好汉还有不少的瓜葛,有时间得扒一下。山东东平,这个让俺魂牵梦绕的地方,嗯,说好就提一句的,就不聊这个地方了。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药,因为补药讲究慢慢来,所以把熟地黄等六味中药做成了丸剂,“丸者,缓也”嘛。一直以来,这个丸都是大蜜丸,就是把六味药捣碎,加上蜂蜜,和面一样做成药坨,最后搓成丸,又黑又大的那种,服用的时候需要嚼着吃。原来大家这么吃着都挺好的,不过中药在口里嚼半天,味道肯定比不上口香糖,再说颜色也不好,吃完了牙齿上估计也不大好看,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后来就出现了水蜜丸,就是把药捣碎,用少量的蜂蜜和水和成药坨,制成一粒粒的小药丸,再把药丸弄干了。服用这种药丸就跟吃胶囊药片一样了,放嘴里喝水冲下去,不用嚼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中药药粉太多,做出来的药丸就多,吃起来一次要一把,一般人吃这么一把药还是有点障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浓缩丸,就是这六味药一部分打成粉,另一部分用水煮过,药汁稍微浓缩一下,再和药粉一起弄成药坨,做成药丸。这样药粉少了,也没有了蜂蜜,吃的自然就少了一些。现在药店卖的,大部分都是这种浓缩丸了。
看看,谁说中药不发展的?这就是中药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例子嘛!
俺曾经是做中成药的,做的时间还不短,聊到这里就很想抱怨一下做药这件事儿,却又不知从何处下口了,就好像现在世界杯期间你想骂两句中国队,你都不知道该说啥了,不说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7-17 16: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意犹未尽,go 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9 09: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支持一下,来学习路过。
一直对中成药的疑问,很多中成药是使用提取物投料,几味中药简单混合压片成型。对于需要熬成汤剂的配方,药物之间会有作用,药材提取物简单组合,药物之间没有过作用。对于药效是否有很大折扣,毕竟中药很多不需要临床可以直接上市。所以对于此类中成药,中药药品研发是否会考虑到直接混合和汤剂浓缩有服用的差异?做西药的对做中药的好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31 19: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楼主坚持。多多介绍一些现代中药的事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5: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engzii 于 2018-8-4 15:15 编辑

回头一看,快一个月没更了,羞愧的出了一身汗。
加油吧!
五、中药注射剂及中药配方颗粒
    对于中药的分类,聊完前边四种,这一章完全可以关门了,但总觉得对于中药的某些剂型和分类聊的太少,毕竟最近讨论的很多,比如中药注射剂,比如中药配方颗粒这两个,最近完全是处于风口浪尖,难得中药有了热点,不蹭一下不是俺孟子一的作风嘛,鉴于聊这两个话题比较容易被砖头砸,俺准备专门弄块地皮,收砖盖房,房价这么高,欢迎赞助了。
    关于中药注射剂和中药配方颗粒,技术上的问题咱就不细聊了,比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前边聊过的老套路,不用多介绍,中药配方颗粒也不是很高科技,就粗粗的说一下它是啥玩意,咋做的,咋使用得了。俺想仔细八卦一下关于这两个热点的争论观点思想,毕竟思想比技术重要,比如目前从收入上来看,搞技术的明显干不过耍心眼的,做实业的明显干不过炒房地产的,做研究的明显干不过搞表演的,像俺这么厚道的人,必须得务虚啊,嘎嘎。不过,俺是佛性玩家,不喜欢和人吵架争论,咱们今天也就就摆摆几个比较有市场的观点算了,后边俺个人的想法,喜欢争论的人就请无视吧。
    1、中药注射剂
    注射剂源于西方科技,历史也不长,最多200多年历史吧。这个剂型的特点是直接进入体液,不经过人体消化系统的破坏加工,就好像那个广告里说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药效明显,见效快,还适合不能吃东西的重病患者。优势这么明显,当然就要大力发展,所以你看,不论医院诊所,甭管大病小病,医生的套路都是让你先挂几瓶盐水再说,还好这两年国家控制了一下,不然的话,现在每个病人都要像吸毒的一样,身上扎满针眼了。既然注射剂这么好,中药也得尝试吧,第一个中药注射剂,诞生于1941年,那个年代,不用多说您都懂得,不是打鬼子就是斗老蒋,战乱纷争。当时部队里疟疾流行,感冒发烧者无药可治,开始是在山上采柴胡,就地煮水喝,虽然能救命,但还是见效慢,使用也不方便。但是革命队伍里有能人啊,学着西方的方法,把柴胡蒸馏做成针剂,还真有了奇效,治好了无数人。举一反三是咱中国人擅长的,到了和平年代,中药的第一次现代化就从中药注射剂开始了,国家推广,药厂跟上,轰轰烈烈,经过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到了七八十年代,中药注射剂达到1400多种!可但是,但可是,就像高潮之后必有低谷一样,中药注射剂慢慢开始淘汰了,为啥?就是因为做的滥了、用的多了,很多品种的不良反应问题非常严重,不敢再用了。今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不准孩子使用了,作为第一个中药注射剂,诞生77年后开始限制使用,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俺觉得这个事件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预示着中药注射剂的命运到了关键时刻,生存还是灭亡,都成了问题。
    对于中药注射剂,很多人所持的观点是: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无法完全控制,不良反应多,应该禁止使用。这类观点,在现在全面西式科学教育的环境下,已经是主流了,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支持中药注射剂,觉得毕竟是具有咱中国特色的东西,临床使用疗效也还可以,不应该禁止。
    俺个人觉得吧,中药注射剂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东东,首先,这个玩意儿和咱中药服用传统有很大区别,不经过脾胃的吸收,直接作用人体,那么每个药味所具备的寒热温凉的药性是显著了还是消除了?注射与口服条件下,使用剂量应该是个什么关系呢?其次,传统中药大部分都是水煎的混合溶液甚至是悬浮的药汤,是成分极其复杂的混合物,而注射剂的中药经过了反复提纯,成分相对简单了,大部分都是有效部位,甚至提纯至某种单质了,用它来治病,是应该根据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呢?如果根据化药原理和西医理论来治病,那么还能称之为“中药注射剂”么?再次,不单单是中药注射剂,所有的药品作为特殊的玩意儿,安全、有效两个方面是基本要求,你是要有效呢?还是要安全呢?都知道放疗化疗副作用巨大,现在用的也挺欢嘛!如果知道是什么副作用,如何去控制,那么就不可怕了是不?咱如果弄清了这几个方向性的问题,俺赶脚中药注射剂还是能搞搞的。
    2、中药配方颗粒
    相比较刚才聊的中药注射剂,中药配方颗粒就是一个新东东了。说它新,是指的在咱国内没有放开推广而已,日本已经搞了好多年了,台湾省也跟进了不短的时间。咦?台湾省咋跟东洋人走这么近?张家的儿子总是跟隔壁老王套近乎,不怕挨揍吗?揍他个生活不能自理也是应该的,扯远了,还是说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味一味的中药,按照传统的煎药方法,水煮、浓缩、干燥后做成颗粒,每味中药做成一种颗粒,服用的时候,按照药方,把这些颗粒配在一起像冲咖啡一样喝。这么干聊没意思,还是举个栗子吧,伤寒论里的麻黄汤这个方子,里边有四味中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就是把这四味中药按处方称好,放在一起煮,服用煮好的药汁;如果有了中药配方颗粒,那么就不用煮了,直接把成品的麻黄颗粒、桂枝颗粒、杏仁颗粒、甘草颗粒按照处方比例,一包一包的放在杯子里,加开水化开就行了。作为吃货,俺一直觉得,中药配方颗粒的思想起源,和方便面应该有点关系,如果你想吃面条,在没有方便面之前,就算你不用和面擀面条,起码也得把干面条放锅里煮了才能吃吧,有了方便面,直接撕开包装开水一泡就得了,你看,这不是一个理儿嘛!中药配方颗粒不但比中药汤剂使用、携带方便,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组方灵活,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病证情况进行药味数量的调整,就好像你吃方便面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辣包多放一点还是油包少放一点一样,在运用过程中就克服了中成药组方固定的缺点,体现了中医中药因人因地因时而用药不同的优点。
    对于中药配方颗粒,争论最多的问题就是煎煮方式,一种观点认为,原来的汤剂,基本上都是多种中药混合一起煎煮,这样,煎煮的时候,各个药味之间会有很多的反应,从而达到相互制约或者协同的作用。但是中药配方颗粒,都是单独煎煮,服用的时候混合一下,可能背离了中药的传统使用方法,起不到原来古方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煎煮方式,仍旧遵从了水煎的步骤,只是后期成型上有所改变,在运用过程中,没有表现出来与传统汤剂很大的疗效不同,并且使用极为简便,比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优势明显,应该进一步发展。对于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俺打心底表示敬佩,在尊重传统这个方面,现在可没有多少人能这么执着了。对于第二种观点,俺也觉得不错,毕竟不论国内国外,实践的例子也有很多了,疗效上优美与走样还没有定论,临床运用的优势太明显了,再继续搞搞摸索一下也是应该的嘛。
    还有一种从咱中国国情出发的观点,俺也表示非常值得担忧。那就是咱中国人实在智商太高,但很多人把这个天赋用到了不好的地方,作假做的比真的都真。原来用中药饮片,在煮之前还能通过颜色、质地、味道什么的看看是不是真的好的中药,现在直接做成颗粒了,谁知道做颗粒的厂家之前煎煮的时候用的板蓝根还是苹果皮?反正成分检测出来是一样的。作假更加容易,配方颗粒可能成了劣质中药饮片的光明大道,这种担忧也是有情可原的。
    鉴于上边这些问题,中药配方颗粒在咱们国内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放开,2015年12月,国家出台《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快三年了,仍旧没有下文。可以说上边的人对于这个新鲜事物还是处理的真严谨,但总这么憋着也不是办法吧,要么放开,要么禁止,一直这么半推半就半遮半掩的撩人,有点不厚道对吧。
    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注射剂,往小处说,就是中药新的应用方法和剂型开发,但是扯远一点,就是中药现代化的问题了。俺在前边聊中药的历史的时候就提过,中药,和咱们民族的性格一样,从不排斥甚至是欢迎外来的东西、新鲜的东西,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使中药发展的根深叶茂,也成就了咱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嗯,中药现代化,这么高大上的话题,咱下次聊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4 19: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晃到了中秋了,好久没更了。必须得继续啊,时间长点短点都没事,太监了可就不好了,嘎嘎。


四、聊聊中药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靠中药混饭吃的小卒子,貌似真没啥资格来聊中药现代化这个话题,可是在上一篇里话赶话的留了个坑,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得填是不是?其实俺曾经把自己和历史上胸怀天下的文人做过认真细致的比较,得出的结论也比较简单:第一,俺不算文人,第二,俺做不到胸怀天下。不过作为中药人,尤其是作为喜欢中药、话还多的中药人,姑且随性的聊一通,能引出玉最好,要是引出砖头或其他玩意儿来,俺也收了。
中药现代化这个名词,正儿八经的提出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较咱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应该还算时髦的词语了,现在聊聊,也算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俺其实不想系统的聊这个话题,原因有二:一是篇幅有限,真的铺开了来聊这个,得写本厚书;二是俺自觉目光短浅,层次低,对于高境界的东东还是猴不住全局啊(这个是主要原因)。既然如此,那咱就也跟前边聊的一样,就讲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套路吧,对事不对人,切勿对号入座。
现在的中药现代化,走的是精益求精之路。就好像那位妹子歌里唱的:“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为什么说这条精益求精之路是天路呢?不知道大伙儿对之前第一篇聊的一个内容还有没有印象,2002年国家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于中药新药的分类是怎么样的?您没印象了?那属于正常,您还能记得?那就真不正常了,为了照顾新来的聊家,俺再把那几条复制黏贴过来:
中药新药注册分为9类。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这个“办法”,属于国家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它颁布于2002年,应该说那时候,高层对于中药现代化的概念应该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既然政府法律都这么规定了,那也就相当于政府的引导方向方向很明确了,其中第一类中药新药,代表了中药发展研发的最高级别,俺觉得应该是最为现代化的了吧,而它的定义是“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仔细推敲一下您就不难发现,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要点,第一是要新(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第二是要从自然界(植物、动物、矿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也就是说,不是有效成分,那就不可能成为一类中药新药。说到底,政府当时认为,中药的现代化,应该是精益求精,大家都来提取天然中药,一直提纯到某一个成分,而这个成分恰恰又是有效的,这就是现代化的中药了。比较典型的就是浙江老乡屠呦呦同志,人家把中药茵陈蒿进行不断的提纯,直至最后分离出单一成分叫青蒿素,用来治疗疟疾,效果贼好!屠老乡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炸药奖,事实上,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及临床应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成果,至于为啥2015年获奖,其中还是有点花头的。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药的提取分离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具有戏剧性的是,最早被拿来研究的中药是麻黄,而仲景的《伤寒论》里第一个方,就是“麻黄汤”。你说新中国还没成立呢,中药提纯这条路就已经在走了,起带头作用的先锋模范也有了,政府也在文件里规定了,提纯的中药成分是最高级的新药,那咱是不是就应该服从政府召唤,在这个方向上去完成中药现代化的大业?所以俺说这条精益求精之路,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把中药带到人间天堂。
    既然前途这么光明,道路又这么平坦,中药的数量就那么多,中药的现代化不就很快完成了?要说咱中国人愚公移山的精神真不是盖得,下到私人中药研究所,中到各药学院的实验室,上到国家的重点医药科技项目,你要说没有中药提取有效成分的项目,简直弱爆了!与此同时,所有的提取分离技术也都往上招呼,从最原始萃取,到后来的什么加压逆流、大孔树脂吸附、超临界提取、膜分离、超滤等等,中药的现代化进程空前的繁荣!但可是,可但是,直到目前为止,经过了几十年的现代化,每种中药的组成成分都提取纯化研究的差不多了,而这些研究的成果中,以中药第一类新药为标志的现代化的中药却还是屈指可数。这是为毛呢?道理其实也不复杂,一般来说,理想的龙种总是会孵化出现实的跳蚤,这里也不例外。还是举个栗子,拿前边提到的麻黄来说吧,这味中药从民国时期就研究的比较多了,发汗平喘的作用非常明显,于是大家一起来提取,最后反复验证,知道了这个发汗平喘的作用是麻黄中所含的生物碱的效果,并且提纯出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等几种成分。按说,有效成分找到了,那就万事大吉了,赶紧现代化成制剂,取代麻黄汤,造福全人类吧!结果实际应用中,单单用这几种成分却完全达不到麻黄的治疗效果,不过现在也在用,主要用做兴奋剂,这个作用跟中药麻黄相比,可就谬以千里了。同麻黄一样,很多中药的研究都出现这种矛盾的结果:你越是提纯到最后,治疗的作用就越小,并且还出现其他的副作用,最后花大力气弄出来个单体成分,临床一验证,效果不明显,副作用一大堆,这不吃饱撑的?不过这种研究多了,倒是有个好处,从实验室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中药的有效性,比如还说上边的麻黄,古人说麻黄发汗,麻黄根敛汗,几千年来都这么说,也这么用,很多人就想不通了,一根草上的东西,凭啥说地上的部分让人出汗,地下的部分却让人不出汗?俺大学的亲辅导员吴教授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麻黄和麻黄根所含的生物碱种类不同,效果也就的确相反了,古人诚不欺我也!
不论以后结果会怎样吧,这条精益求精之路已经走了很多年,现在正在走,估计以后还会继续走下去,这里集合了全国乃至世界上科技人才,运用了最尖端的科技、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孜孜不倦的寻求中药的有效成分,追求这种概念上的现代化,貌似最符合现代的科技发展方向。其实俺想说,这条路,也最容易将中医中药打入万劫不复的十八层地狱了,比如上一篇聊到的中药注射剂,是这条路上数量最多的产物,很多都是“有效成分”做成的制剂,最近貌似很悲催。
过分强调用中药的某种化学成分来治疗西医理论体系下的病症,即使有部分的成果,其实不是中药现代化,而是中药的西药化。聊到这里,俺突然想起来一件事:1929年2月,西医余云岫提出了一个“废医存药”的议案,这个议案比较简单粗暴,有点像一个手术。他认为中医理论纯粹是扯淡,应该把中医切掉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中药可能还有点用,可以适当的现代化一下。不过这个议案的结局不大好,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黑暗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有这这种思想极端的人的推动,中医药都没有毁灭,那现在似乎更加不可能了,除非~~~。
俺觉得吧,之所以有中药,还是因为有遵循中医药理论的中医,俺一直强调中医是皮,中药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抛弃了中医的治疗思想、放弃了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药性、忘记了君臣佐使的中药组方原则,不论是戴着中药现代化的帽子还是打着中药国际化的旗帜,都是舍本求末的。中药的现代化,必然要依托中医的现代化,而中医的那些阴阳、脏腑理论是几千年的积累完善,与现代的科学体系有很大差异,要把这些理论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用牛顿定理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一样。既然这么难,那就不现代化了?当然也是不对吧,中医药从来都是包容的、与时俱进的,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前辈的呕心沥血,到了现在,不可能停滞不前吧,现在的这一代中医药人,应该不会喜欢“风华绝代”的称号吧。
既然必须要搞,那咋搞呢?说实话俺也不知道,但俺有一点想法,或许能有点放屁添风的作用~这成语用的,简直了。
1、中医药被诟病的最多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光病人得了什么病说不清,怎么治病也说不清。隔行如隔山,不搞这个行业的说不清没关系,专业弄这个的还说不清就糊弄不过去了。培养现代的中医,通俗中医药的理论,将中医药理论用现代的语言说清、说明,让老百姓能接受这些晦涩的理论,理解中医药思维,将中医药文化植根于广大群众,这应该是基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直是咱TG的制胜法宝。
2、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数据,证明中药的疗效,这个是当务之急。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学的中药,从事的也是中药,前几天聊天的时候,明确表示没有经过现代的药理临床试验证明疗效的中药他都不会吃。俺觉得这是个比较悲剧的事情,你几千年的临床应用说明不了啥,人家现代人就不吃你这一套,既然如此,那就用现代的数据证明一下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甭管这个理论或方法多玄乎,能治病就是硬道理,治好了病,别人当然信服,比一天到晚做那种你好我也好的广告可强多了。当然证明的过程还得按照中医药的理论,用中药治中医理论的病,那种用解表药去治疗病毒性感冒,属于牛头不对马嘴,也是要不得。
3、中药经典名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大力开发,放开工业化生产,而中成药的生产,就应该用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那种西方引进的什么GMP,咱也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吧,您总不能说西方的就是先进的,是精华,传统的就是落后的,是糟粕吧,一味的生搬硬套,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条款套到中药的生产去,害的是中药的生产企业,苦的是吃中药的老百姓啊!
4、中药不要急于国际化、标准化,这个本来就是我们传统的东西,西方思维理解不了,没必要削足适履的去迎合谁,2002年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到今天人家欧美还不承认咱的市场经济地位,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多没意思。那种强调有效成分高低,纠结什么农残重金属的检验标准,应该适可而止了,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知道,茶叶好不好喝,和它所含的茶多酚高低真的没多大关系的。过分强调这些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动不动就把种出来的中药因为某一指标不符合现代标准而判个不合格,会寒了药农的心,伤了中药的根的。
其实说到底,也就是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原则,用中国特色的方法解决中国特色的问题,当然难度肯定不小,但也别低估咱中国人的智慧,如果中医中药在这个现代化的关键时间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善莫大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实名认证搞了两三天,今天继续~继续
第三篇闲聊常见中药

不知不觉已经聊了两篇了,都是一顿乱谈,俺自己如果不回放一下,都不知道聊了些啥,回想一下:第一篇就是聊了个中药的概念历史和基本理论,第二篇聊了个中药的分类,其实也就是中药发展到现在的大概情况,纯粹是个人观点,胡诌海扯,俺开心就好,至于聊友们的心情,俺还真没顾及太多,没心没肺的人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见笑见谅。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一直心念念想着继续聊点啥,俺对于中药的观点差不多说清了,其他的闲话也聊的没啥劲头了,对于几千种中药都是个啥情况,几万首古方都是咋弄的这种话题,又没那个胆子去碰。这种状态像极了当年撩妹时的死样,虚头巴脑的话题已经吹到海枯石烂,至于衣服谁洗饭谁做,房子车子啥时兑现这种硬话题,打死都不能去聊的。不过毕竟咱还是爷们儿,一点大侠的气概还是应该有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金庸先生笔下刻画乔峰大侠的一句话,读书的时候看到,眼泪哗哗的,谨向刚刚离世的金庸先生致敬吧!嗯,趁着这豪气干云的情怀未冷,开始咱的第三篇。
这一篇,俺们来聊具体的中药,那中药有多少种呢?这个还真不好说,现存收载中药最多的《中华本草》,里边一共讲了8980味药,这本书俺翻过,从传统到现代,从全国到地方,从汉族到偏族基本都齐活了,虽然这样,咱也不能说中药就这么多味对不?再说,常用中药也就那么几百种,整那么多没用的,不是咱务实的风格,能聊明白百多种,估计就算不错了。那咋聊呢?《神农本草经》以药性药效毒性分类,《本草纲目》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俺们读书的时候的教材以药物的功效分类,都分的很有章法,但对于俺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来说,这么分的没啥意思,俺就喜欢看到啥就琢磨啥。记得第一篇的《序》里就说过,能让“吃中药的人能够吃的明白一点”就是俺聊中药的终极目标了,之前初步统计过近几年医院药房的中药使用频次,咱就以中药使用的点击率来大概排个次序,聊些最常用的,也算不忘初心了。引用一篇800年前《药性赋》,作为本篇的开始,嗯,就这么开始吧!
《药性赋》
第一章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软紫草凉血而疗斑疹;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姜。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癓瘕而血通。
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姜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冷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盖夫散肾冷、助脾胃,须荜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术。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豆蔻治冷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干漆。
岂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祛。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鹿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第三章 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
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面尤堪。
况夫钟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菀治嗽,防风祛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
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余;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则骨碎补。
藿香叶辟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治疮疥之资。
姜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藁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痛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疴;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寸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瘨。
金樱子兮涩遗精;紫苏子兮下气涎。
淡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芪;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脊。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蔺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第四章 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祛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瘀调经。
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棱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疴。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椿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敛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0 16: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邓铁涛先生仙逝,分享一篇他的文章,谨向国医大师致敬!
关于中医药的现代化
  读《光明日报》3月2日文化周刊《给京剧“号脉”》一文,对中医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深有启发,故写此文。
       “号脉”一文首先谈到“从美学特征看京剧的话剧化”问题。该文指出:京剧美学的特征就是程式性、写意性与综合性。所以演员可以不用任何灯光布景,仅仅凭借自己的表演在舞台上摆战场、上天入海、呼风唤雨、变白昼为黑夜,可以通过唱、念、做、打、舞,表现人物的喜、怒、悲、惊、恐。这种瞬间万变的虚拟化表演,足以使观众得其意而忘其形,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京剧的写意性表演与话剧的写实性表演的根本区别所在。一位艺术大师说:“京剧是表演里出布景,话剧是布景里出表演”,一语道破了京剧与话剧的本质区别。梅兰芳等许多名家就反对话剧化布景。该文指出:“舞台上的大制作带来表演艺术的退化。只见花架子,不见真功夫,花钱越多,噱头越多,京剧艺术的含金量越少。”
       我们中医院病房里西医化越多,中医学的含金量就越少,其理一也。该文最后指出:“不要把京剧改成别的东西”。主张:一是遵循京剧艺术发展规律,保持并发扬京剧美学特征;二是没有话剧导演中心制,充分发挥演员的创造力;三是没有灯光布景大制作,只有唱、念、做、打、舞……
       中医与京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化的源头相同,与欧美文化不同。因此现代化不能以西方文化为准则,这是显而易见的。若硬是向西医接轨便以为是现代化,这是天大的错误。
       我认为中西医对号入座,不是现代化;以西医之理解释中医学,也不是现代化;阉割中医更不是现代化。
       现代化不是目的,不能为现代化而现代化,正如京剧不宜以现代化之布景削弱演员的演技一样。中医和西医文化背景不同、理论体系不同,因而互补性甚大。若以为西医是现代医,中医为古医,就会把中医摆到从属地位,扼杀中医学的发展。事实上,从理论高度看,正是西医逐步向中医靠拢,而不是中医西医化。先请看西医学之“模式”,过去是生物模式,把医学局限于自然科学之范畴,现在才改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具体点说:30年前去西医院会诊心肌梗塞的病人,西医主张卧床1月,我认为不妥,因中医理论“久卧则伤气”,心肌梗塞是标实本虚之证,不宜更伤心气。现在西医已不主张久卧了。又如骨折,西医主张绝对静止与大幅度的固定,而今认为动静结合、小夹板固定才是真理。
       医学的现代化为了什么?为摆设吗?为了更加复杂化吗?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对医学的要求应该首先是验、便、廉。我的邻居有两位患带状疱疹者,其中一位发病后住院西医治疗,用了五六千元药费,至今仍然后遗痛症已6年。另一位起病2天,即用灯火火 焦治疗,1次而愈,只用了一点食油和一条灯心草。两者比较,那一种治法应称之为现代化呢?后一治法为现代医学所没有的,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创新。至于能用光子仪器取代灯心草当然更加现代化。
       我认为中医现代化,应按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沿着验、便、廉的方向,想方设法提高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水平,发扬其精华,与现代最新的科技相结合,从理论上争取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引发世界主流医学的革命,这才是中医现代化之目的。这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做到,需要一两代学者甚至更多年限及学者的努力,才能达到。当然,今天中医药学已在逐步发展之中,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4-11-26 04:47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