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楼主: mengzii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孟子一,聊聊中药那些理儿(不断更新)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8-1-5 13: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7 13: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个星期工作上时间紧任务重,提前抓紧时间更一下。

四、中医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
子一曰:天地为学,人分体魄,只窥一斑,何能释惑?
哎~不是说好聊中药吗?咋说起中医来了?这还真是没办法,在聊中药的理论源头的时候咱都说过了,是人家中医开创先河,咱中药是紧随其后的。如果搞不灵清中医的基础理论,就理解不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更理解不了中药炮制及中药方剂的配伍基础,如果这些都没有弄清,那基本上就没啥可聊的了,俺说的是中医,但您按照西医理论理解,就好像俺说的是音乐的哆来咪,您按照数学理论的123来理解,咱就不是在一个位面上了。所以吧,咱先尽情的聊会儿中医理论,把基本的一些东西说一下,虽不用弄懂,知道来龙去脉就行了,然后再说中药也不迟,磨刀不误砍柴工嘛,首先,咱得先把中西医的思维问题捋一捋。
正确认识中医的基础理论,得先从中西文化的差异讲起,毕竟咱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提倡的“德先生”“赛先生”算起,全民西化的时间已经有一百年了,基本上目前咱们的思维方式,除了几千年来沉淀的一些哲理之外,都已经无限接近西方的思维方式。如果不先说一下中西方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等思维方式上的差别,俺说再多中医理论的东西都没啥意思了,您如果先入为主的认为西方思维是先进的而否定东方思维,那么到此为止,俺继续您随意吧,因为俺所要聊的,恰恰是在东方思维方式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的“科学”有些相悖的“伪科学”。
那么中西方思维方式上到底有啥区别呢?俺不辞辛苦大概总结过,其实还是很多的,中华内部都有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何况与离咱万里之遥的西方呢?在这里,细节上的争论咱就不追究了,只从一些大的方向上稍微扯一下,主要目的也是让咱充分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理论的形成原因,不想引起江湖的纷争,各位善于辩论的大侠,务必稍安勿躁呦。简单说,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下边几个区别:
1、整体与个体。咱中国思维中注重整体观,喜欢超然于物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事物本身之外更广的视角看问题,以求看的更加真切、清楚。强调大局为先,个体服从整体,家、国、天下的大义从古至今传承着,而西方呢?喜欢研究这个事物本身,并且把这个事物打碎分解了再研究,强调个体的独立特性,个人的利益不容侵犯,这个也是西方从古至今的传统了。正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同志上台后大谈美国优先,美国利益第一,这在咱东方文化看来,是用“无耻”二字都形容不了自私自利的行径,而咱习总上台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还有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在西方人也是理解不了的,一直以为咱忽悠人家。其实,这就是强调个体与注重整体的区别嘛。拉回到中医西医方面,中医看病强调人这个整体,不论哪里不舒服,都考虑这个人整体上有什么问题,比如一个牙疼,在中医治疗时可能要清胃火,也可能清心火,还可能要清心火,至于清哪门子火,得看这个人整体表现,哪个脏腑热了。而西医呢,哪里不舒服就研究哪里,直至研究到各个器官、各个细胞,现在都研究到基因甚至更细了。牙疼了怎么办?消炎止痛拔牙烂神经,啥招式都是往那颗坏牙齿上招呼,你要说治这个牙疼需要从脏腑入手,西医可能会怀疑人生了。
2、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功能。咱中国人重感性,即自己的感觉,认为“功能”是物质先天带有的属性,是物质的一部分,比如说“水”,它的滋润、流动、载物等功能,是水与生俱来的,是与水这个物质本身等同的。中国人善于归纳,从古至今先人们都将所见事物进行归纳,“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见微知著是中国人思考方式中最为提倡的。西方人注重理性,强调物质本身,认为“功能”与“物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是人们强加给物质的特性,还比如说“水”,它的滋润、流动、载物等功能,是人们运用的结果,而不是水本身的特性;西方人喜欢推理,在一个事情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到逻辑,再顺着这个逻辑继续推理,得到更深入的信息,直至找到这个事情的物质基础。这表现在医学方面,中医只要能够辨明寒热、脏腑、经络就可以开方治病了,而所有这些辩证信息,大多是中医根据自己的感官进行抽象出来的,是结合经验的主观判断,没有实质性的物质基础,而西医则注重通过各种检查化验,找到实质性的病原病灶,弄清楚是哪个器官受到了什么细菌的感染,再进行治疗,两者方式方法的区别可见一斑。
3、模糊与精确。其实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而中国文化中,模糊的东西占了很大部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看看,这首诗满眼的数字,却没有一点精确的地方。胡适就曾专门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来讽刺中国的模糊文化,好像模糊就是十恶不赦的大事儿,完全不科学嘛。相对于东方的模糊,西方则强调精确,越是精确的越是科学的,模糊则意味着没研究透,不科学。西方科学家们把物质分解到分子,从分子分解到原子,从原子分解到原子核和电子,到了电子,搞不定了,怎么回事呢?他们发现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不停运动的,但是某一时刻运动到什么地方它也没规律啊,实在是没法精确了,那就搞一个“测不准原理”吧,勉强能糊弄的也叫科学了。那么,精确好还是模糊好?俺认为能精确的肯定还是精确好,“精确的”模糊总比“模糊的”模糊要好的多,在这一点上,西方的自然科学能够发展的这么迅速和深入,是与追求精确的精神分不开的。但是单纯为了精确而精确,也是没有意义的,并且很多事情也精确不了,你越是强调精确了,事实却越是模糊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像做菜吧,甭管川湘鲁粤哪个菜系,也甭管是新东方还是蓝翔毕业的厨师,没有哪个会拿着天平和量筒做菜的,放调料都是靠厨师自己的经验感觉,也正是这个习惯和经验感觉的不同,造就了各个菜系或者餐馆不同的口味。中餐讲究的是刀工如何,火候怎样,食材老嫩,微辣中辣还是贼辣,色香味是不是恰到好处,而这些,请问您怎么用数据来量化,何谈精确?而西方则注重研究这个菜含有多少钠、多少脂肪、多少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多少卡的热量,需要配合多少毫升的水。。。。。。最终可是精确了,但他们更健康了还是更享受了?世界遍地的中餐馆,征服了多少外国人的胃哦!
好了,聊了半天,咱大概知道了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异了,西方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西方文化的基础是数学逻辑思维和系统性实验,中国文化的基础则是归纳逻辑和经验主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他老人家明显有歧视中国文化的意思,俺尊重他这个人,但是在没有“数学逻辑推理”和“系统性实验”的基础上,他能得出这个结论,明显也是他所谓的“归纳逻辑”和“经验主义”在作祟吧。其实从本源上说,西方的哲学是以静态的,有形的物质为基础发展而来,而中国的哲学则是动态的,无形的气为基础发展而来,所以,俺觉得不能说谁科学谁不科学,中西方发展到现在,都是因为两边古代的先人们在历史的科技树上点了不同的技能发展路线而已,就像西方先人倾心于“野蛮人”技能,杀人全靠物理伤害,东方先人优先发展了“法师”技能,杀人重点为法力。
文化思维的差异其实也是中医与西医的之间差异的根本所在。有句话说的很到位: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从这些方面说,西医科学吗?是科学的,人家是基于物质的研究的,都是通过系统的实验证明出来的,谁敢说不科学?中医科学吗?毫不犹豫的说,中医也是科学的,仅仅不是西方思维上认识的那种科学而已,“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了社会实践而非实验室的那一套“科学论证”,才能确定是不是真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的有效性已经经过了至少一千八百年以上的实践检验,通过这个时间的历练证明,你说科不科学?难道你能说只有通过实验室那可怜的几个抽象试验证明的是科学,而说历经千年实践证明的却不是科学?难道你能说只有通过猴子、白鼠、鸡苗、蛤蟆们证明有效是科学,而长期人体使用经验证明的不是科学?难道你能说大量副作用明显的西药是科学,而仅出现少数毒副作用的中药不是科学?难道你能说治疗出来成千上万 “海豹婴儿”的西医是科学,却说挽救了无以计数的生命的中医不是科学?!
嗯,到此为止,您认为中医也是属于科学范畴了?显然通情达理的人都应该这么认为,而不能像那些留学东洋的大兄弟们一样死心眼儿对吧?其实咱们聊的,不应该是谁是不是科学这个话题,而是中医西医谁更科学的问题。好,既然大家初步达成了共识,说明俺的前期忽悠到位了,呵呵。
说是忽悠,俺确实是有意无意的在瞎聊,一大坨文字甩出去,也只是大概的从总体上描述了一下中医中药这两个东西,主要是因为大家目前对这老哥儿俩的误解很深,如果连认识都说不上,还怎么去深入了解?所以呢,前边就算是初识吧。因为没啥实质性的东西,只是这么聊天儿您也会累,俺也会倦,都快睡着了是吧?但是,后面要聊的东东,也就是正片了,都有点专业性的意思,理解记住都要费些脑筋,俺也不大敢乱侃了,嗯,咱都正经一点,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8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期待下一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9: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忙已过,继续更新咯~
五、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子一曰:中华文化博大深,儒家为文道为根,舍本求末终无成,博古才能明辨今。
中医理论,植根于道家的黄老学说,黄,指的是黄帝,也就是神化里的玉皇大帝,老,指的是老子,神话里称之为太上老君,这两位高人所创立的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道家和儒家,则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基石。作为孟家的第七十一代孙,儒家的文化核心俺略知一二,关于道家,俺们真不熟悉,但是,俺知道古代的名中医们很多都是与道家颇有渊源的,比如东晋名医葛洪,是当时的道教领袖,屠呦呦的青蒿素就得益于他的《肘后备急要方》中的记载;唐代活了143岁(又说102岁)药王孙思邈,本身就是个山里修仙的道士,外号孙真人;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明清时期的中医名家傅青主,无一不是沿袭道家理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最直接的例子,前面提到的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所收载的中药为365种,其实那时的中药应该远不止这些,而为什么不多不少只收载365种?其实不是365这个数字有多吉利,只是为了应道家的周天之数,即365天为一个周天,也就是一年,后人的《本草经集注》则载药730种,即两个周天之数,可能收多了也觉得不好意思,考执业中药师的同仁们,这么说就不会记不住这几个考点了吧。
聊到中华传统文化,给俺印象很深的还是郑州这个城市,记得当时从华中学校到华北老家的暑假路上,因为转火车,和一个挺好的哥们儿老乡在郑州滞留了一天,无聊之际顺便逛了逛大郑州,可算是开了眼界。整个城市完全是坐北朝南,街道横平竖直,这种格局很有道家的范儿,印象最深的还是不经意间走到的一个巷子,不长不短,寻常不过,但进去一看,才发现自己走进了八卦一条街,两边全部都是关于阴阳八卦的店面,道貌鹤颜的老头儿端坐其中,至于经营什么俺们没敢进去问,但这么专业的气势除了在武当山见过,其他地方还真没遇到,当时唬得俺一惊一乍的,就着烩面喝了瓶金星啤酒压压惊,可惜的是火车不等人,哪怕当时的绿皮罐头火车也这德性,与郑州的接触也就一天的时间,但烩面啤酒和阴阳街俺们这辈子忘不了了。现在回想起来也去过不少城市,比如冬寒夏暖粗嗓门的武汉、精雕细琢小家碧玉的杭州、满城辣椒花椒味的休闲成都、高楼大厦现代时髦的上海、处处古迹满街干部贼拉能侃的北京、海景海鲜都纯正但是车堵水咸的青岛威海,都是各有特色,但真正体现出中华黄河文化传承的,在俺心里非郑州莫属。
言归正传吧,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五运六气”等等,但不仅仅限于这几个理论,俺也就捡着知道的说了。
看到这几个名词,别以为俺要摆摊算命,真有那本事,咱还在这里瞎扯了?早跑到那个天桥下去摸骨相面了,前边说过,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与道家理论纠缠不清,所以不得不聊到这方面,要不然大家就又以现代的思维来理解中医药了,这样子的话,就不能还中医的本来面貌。对这些基础理论,俺也懵懵懂懂,读书时没重视,时常后悔,当初如果把这些个理论弄通了,得道成仙不敢说,起码能够预测一下中奖号码、牛市熊市啥的,发点小财不在话下吧。
但是聊这些理论性的东西,难免晦涩难懂,况且人家讲的理论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每个理论系统的阐述都能随便写个几十万字,所以嘛,咱这里也就只聊概念,俺就想在这里先摆一摆,以后聊到中药实际应用的时候咱再回头联系这些个理论。对于最基础的几个理论,先放在一起简单说说,您听不懂,那基本上是正常现象,因为这些理论也是武当山上张三疯的弟子们在研究的课题,但您如果能听懂了,请受俺一拜,师父,咱啥时候出发去取经?但是对于现在中医们用的最熟练的藏象学理论,俺准备单独来聊,因为这个对以后的中药问题会很有帮助。嗯,交代的差不多了,来次够。
1、气一元论
道家认为万物的本原为“气”,这里所说的气,是极其微小的精微物质,具有不断运动的属性,这种观点叫做“气一元论”。对于“气”这个概念,非常繁杂,概括起来更加困难,俺只能说,作为物质本原的这个气,不是现代科学定义的气体,也不是空气,它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物质,也是各种功能的统一体,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真理解不了这个概念的话,咱就把它当做“微小到不可分割的物质与运动功能”吧。“气功”都知道吧,前边提到的傅青主据说研究的很深入,当然了,气功不是用来气人的功夫,是控制自身元气运动的功夫,它的哲学原理也来源于这个气一元论。在此观点上,中医理论也把“气”作为人的根本,比如现在还说,那个谁谁快没气了,快死了,现在的大多数人可能理解为没有呼吸了,其实他的本意指的是这个人没有存活的基础了。关于这个基础学说,俺就粗略聊这么多,大家能不能理解,看各位悟性了,俺悟性不高,也不敢乱解释了。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则从气一元论引申而来,所谓气分阴阳,指的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发生、发展和变化均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就4点,即: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虽然就四个词,但中医整体论治的观点的根源就在于此,需要每个词稍微聊一下。
阴阳对立:即阴阳的对立统一,中医讲没有病的人体为“阴平阳秘”,指的是阴阳在对立过程中达到了平衡,处于统一的过程中,如果有一方强了,则另一方就弱了,人体阴阳失衡,则开始显出不正常的生理状态,即“病”了。
阴阳互根:指的是阴阳虽然相互对立,但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人体中没有阴了,阳也就不存在了,没有阳了,阴也就绝了,亡阴亡阳,人也就亡了。
阴阳消长:意思是阴阳对立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对立变化,此消彼长,在这种消长变化中保持平衡,如果一方太过,势必使另一方不足,一方不及,则另一方则会太过。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通过治疗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
阴阳转化:指的是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阳极生阴,热极生寒,量变引起质变。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又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学说的基本理论是: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根据这五种元素的性质及延伸特性,所有物质或功能都可以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最常用的有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酸、辛、甘、苦、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等等。
那么这五种元素都各有什么性质呢,为什么五脏归属于五行?咱具体说说。
木:曲直,具有生长、升发的属性;五脏中的肝,具有疏泄的主要功能,所以肝属木。
火:炎上,具有发热、向上的属性;五脏中的心,具有温煦的主要功能,所以心属火。
土:稼穑,具有载物、生化的属性;五脏中的脾,具有运化的主要功能,所以脾属土。
金:从革,具有肃杀、收敛的属性;五脏中的肺,具有肃降的主要功能,所以肺属金。
水:润下,具有滋润、收藏的属性;五脏中的肾,具有调水的主要功能,所以肾属水。
先把五脏归属弄清楚了,以后的很多事情就好讲了,因为五脏为本,可以延伸出五色、五体、五味等等如何归属五脏,反映何种脏腑问题,能够预示什么疾病等等,现在不具体聊,网上有个表格也是俺读书时候老师要求刻在脑子里的,可以分享一下,以后可以方便对照。
五行        方位        时序        五气        生化        脏        腑        窍        体        志        色        味        音        声        谷
木        东        春        风        生        肝        胆        目        筋        怒        青        酸        角        呼        稻
火        南        夏        暑        长        心        小肠        舌        脉        喜        赤        苦        徵        笑        黍
土        中        长夏        湿        化        脾        胃        口        肉        思        黄        甘        宫        歌        稷
金        西        秋        燥        收        肺        大肠        鼻        皮毛        忧        白        辛        商        哭        麦
水        北        冬        寒        藏        肾        膀胱        耳        骨        恐        黑        咸        羽        呻        菽
五行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重点聊下边二点:
五行相生:五行有着相生规律,及滋生、促进、助长的规律。具体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归为五脏,即: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中医中有培土生金法、滋水涵木法等等都是根据五脏的相生规律演化而来。
五行相克:五行有着相克的规律,及克制,制约的规律。具体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归为五脏,即: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脾。
以上相生相克规律广泛用于中医的治疗法则之中,以后聊具体疾病的传变得时候再说,这里不解释。
4、精、气、血、津液学说
上边所说的几个学说指的是古代中国哲人们认为的世界本源,而“精、气、血、津液”则是古人认为的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物质本源,简单介绍一下。
精,广义的精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狭义的精就单指肾精,即一个人从小到老的生理变化的物质根源,随着肾精由充盛到亏虚,人也从幼年到青年、壮年再到老年了。所以说肾为先天之本,主要是将肾精而言。
气,基本上同“气一元论”中气的概念,只是归结到了人体而已。气普遍存在于各个脏腑经络中,根据所在脏腑不同又分为肾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等等,根据功能不同又分为先天形成的元气、保护体表的卫气、具有营养作用的营气等等,可能在以后的聊天中会反复提到各种气,在这里先打个基础。
血和津液与现在认识得血和津液基本一致,指的血液和体液,这个简单,不需多聊。
哎呀,这么聊了半天,俺不知道各位能理解多少,反正俺是呵欠连天了,这么一本正经的,别说您受不了,俺也要憋不住了。不得不佩服那些做哲学做理论的大牛们,真是耐得住寂寞宅得住家园,一天到晚就是归纳演绎联想抽象,没有游戏K歌旅游喝酒之类的休闲,俺是不行,要是漫长的生活中没点乐趣,到死的时候得多遗憾?要不咱商量一下,别这么聊了,还是在枯燥的理论上加点孜然,烧烧烤烤就着啤酒,多乐呵啊,毕竟,享受生活,开心过日子才是咱的追求嘛!但最根源的理论的东西咱还是需要了解的,虽说不能用来思考人生,但是用来撩妹装酷也是不错的技能哦。
中医的哲学基础中还有几个理论,比如藏象、经络、体质、五运六气等等,尤其是关于经络,可能是中医中除了候脉之外最玄乎的东西,也是中医千年来的精华之一,可惜俺们没深入学过,仅仅从中药的归经理论,知道经脉络脉的基础概念功能,不敢多聊,免得贻笑大方,如果俺以后百忙之中有啥空闲,一定恶补这块内容,嗯,暂定光荣退休以后吧。
接下来俺还是具体聊聊藏象学的一些东西,俺稀罕聊这部分内容,不是因为俺理解的有多深刻,而是觉得这部分理论是现代观念对中医最大的误解之处,也是最根源的误解之处,值得咱大聊特聊。如果搞混了藏象学和现代解剖学的概念,吃中药的时候您的脑仁会混乱的一塌糊涂,可以说基本上就是告别自己买中药治病了,能够厘清藏象学的基本概念,也就能够开始理解中医的一些术语,才能指导合理使用中药、中成药,而这个,是俺最初开篇的初心之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go!go!g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9: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从现代认识对中医的误解开始聊藏象学
子一曰:此五行非彼五行,此五脏非彼五脏,张冠李戴误解多,本正源清需细琢。
如果说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理论是中医药的理论根基,那么,藏象学便是这个根基上开出的一个花朵,而中医药的应用,就是在这个花朵中孕育的累累果实了。中医治病,必须得先分阴阳,即表里寒热虚实,但是分清楚了阴阳,也还没办法治病,为啥呢?举例来说,中医坐诊,来了个身强体壮的病人,发高烧、口很渴、大汗淋漓、脉洪大,稍有中医概念的医生都知道,这个病人得了热病,即阳病,但根据这个结论就可以开方了吗?肯定不行,“热者寒之”,治疗热病得用寒凉的清热药,最常用的几百种中药里,具有清热功效的药就占差不多快了三分之一了,那上百种药你要用哪一种?不能都拿来试试吧?所以,辨明寒热,还得弄清楚病位在哪个脏腑,才能着手治疗,单单知道阴阳,就好比只是知道了大体方向是向南还是向北,但是南方北方各有好多条路,走哪一条呢?这就要具体到你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了。
藏象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有五大脏器,是心肝脾肺肾,分别代表了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具有不同的功能,六腑、官窍等等都是五脏的附属或者外在表现,人体赖以生存的各种功能,均是这五个脏器发挥各自功能的结果,而人体的各种病患,也都归纳为五脏的不调。在聊这五个脏器的功能之前,我们先聊一会儿现代认识对五脏的误解。
心肝脾肺肾,这五个汉字大家都认识,俺读书的时候初三就有了生理卫生课,从小的教育让咱们对自己身上的这些零件儿应该懂的不少,肯定知道心肝脾肺肾这五个物件儿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的。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现代医学定义了不停运动的血液泵为心,最大的消化代谢器官为肝,最大的淋巴器官为脾,进行气体交换的为肺,负责水液过滤排泄的是肾,但是您知道在不长时间,也就两三百年之前,这五个汉字的意思吗?那时的心肝脾肺肾,含义其实是咱古人对于人体各种功能的概括,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不是单单指的西医概念的五种身体器官。所以俺觉得,这其实是从文字上就对中西医的心肝脾肺肾进行了混淆。
俺曾经开动脑筋和脚后跟对这个误解的形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终于也没弄清为什么会有这个误解,只能大胆推测一下,大概可能也许肯定是这个原因吧:现代西医的“心肝脾肺肾”是从外国方言对照翻译的产物,对应的五个英语单词是“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大兄弟翻译过来的,你说按照常规的音译翻成“哈特、里弗、司步林、朗恩、科尼”多好,至少咱现在也能明白,“哈特”是血液泵、“里弗”是代谢能手、“司步林”是淋巴老大、“朗恩”是呼吸窗口、“科尼”是造尿机器,多清楚!偏偏这位前辈没有音译,而是进行了牵强附会的意译,中医说心主血脉,跟heart功能一致,那好,heart就翻译成心,肝在左侧胸腹之间,和西医的liver的位置一样,那liver肯定就是肝了,脾在右侧胃脘附近,和spleen位置近似,那么spleen就应该脾是了吧,肾主水,在腰侧,那把kidney翻译成肾,再确切不过了吧?估计这个翻译家到死都还在为自己找到中西医的共同脏器沾沾自喜,殊不知这种翻译虽然好记,貌似传神,却谬以千里,害了多少学医的同志。
俺是一个善良的人,跟俺的祖宗孟子同样也认为人性本善,对于心肝脾肺肾这个概念的混淆,打心底认为这只是一个翻译者的智商问题,而非这个翻译者的道德问题,因为这个翻译方法可能最终导致把中医的各种概念全部偷换成西医的概念,从最基础的概念上混淆、消除了中医理论,使得没有中医理论基础的大众们弄不清中医和西医理论的区别,随着时间的延续和西方科学观念的普及深入人心,将从根本上彻底消灭中医!这个恶果可就大了,麻烦大家帮俺查查这个翻译的始作俑者,让俺们能够好好的问候一下,不过如果他是东洋留学过的,其心可诛,你懂的。
为了这个误会,作为一名轻度强迫症患者,俺们准备多费点口水,把这个弄弄清楚!
我们古人的解剖学,基本上是在杀猪宰牛的基础上来的,为什么?咱们中华传统都讲究死者为大,挖坟掘墓都一直被认为罪大恶极,更别说拿死者来开膛破肚进行研究了,再加上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不大会去追究功能的物质基础,解剖学发展不起来也是必然了。而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也从来不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的,如果以现在的解剖学方法来探求中医的理论,比如试图用解剖找到那十二条经脉,720个穴位,那就像缘木求鱼一样,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大家了解了这一点,后边理解五脏功能的时候,可能就会不太纠结所谓的“哈特、里弗、司步林、朗恩、科尼”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五脏概念,有的有物质实体,同时代表着功能,而有的干脆没有物质实体,指的就是功能,所以,聊中医概念的五脏,咱着重讲功能,物质实体则简而言之。这里就涉及到前面俺啰嗦的中西方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了,前边没有陪俺喝茶聊天的同学可以往前翻翻看。
接下来我们对五脏的概念一个个聊。
(一)、心
中医所说的心,比西医的心概念大,具有两方面的功能,第一方面基本与西医的“哈特(heart)”相同,是个输送血液的实体器官,而第二方面则是功能了,指的是心神。心神是个啥物件儿,谁也没见过,但是谁都离不开,没有了神智,可就成了植物人了。具体来说:
1、心主血脉:在这意义上,与现代所说的心脏有差不多是一个概念,就是心脏犹如未开的莲花,负责全身的血脉,作为血液的动力来源,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个器官,以温煦濡养全身,但是中医理论中认为血液推动至全身,不是心脏自己运动的结果,而是心气的推动作用,如果心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血瘀、血虚等,所以瘀血证可补气活血进行治疗。心的这个功能因为和现代医学的“哈特”有共通之处,所以很好理解,不费口舌了。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即,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考啊、说话啊、睡眠啊等等高层次的东西,所以中医判断一些疾病病位是否在心,一般都要看看是否有精神活动异常。比如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昏迷、不省人事等等,这些精神方面的活动均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失调造成的。这个功能因为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在一个位面,所以误解很多,曾经听西医诟病中医没有头脑,为啥说“没头脑”?因为心主神明了,脑主什么?要是回答这个问题,就又回到物质与功能的无聊辩论了,俺只能说,这个心主神明只是功能,而中医又说脑为元神之府,与心主神明是没有冲突的,只是谁代表谁的问题,如果弄不清楚人体脏腑之间的联系,有头有脑又能怎样?
心主神明的概念在咱中国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说几个词大家体会:“心想、心意、心爱、走心”,从来都不会听人说“我脑里想、我脑爱的”对不?有趣的是西方也有认为心主神明的例子,比如20年前风靡全球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名字叫“My heart will go on”,而不是“My brain will go on”,老外被刺激的不行了也说心碎了 “heart break”,而不是脑碎了“brain break”,医学上也有很多做过换心手术后整个人神智发生变化的例子,没亲眼看到,也不知道真假,权做一点旁证吧。
而现在所说的心脏病是不是指的中医的病位在心呢?应该说不全是,西医说的心脏病,指的是心脏这个器官的病变,什么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缺陷啥的,特指的都是心脏本身疾病,而中医所描述的“心悸,心口痛,脉结、代,失眠,多梦,心烦,健忘,神志昏迷,舌强,舌尖红,口舌生疮”等症状,都归结为病位在心,起码与心有关。
大家走点心,跟俺聊过天的,谁再说中医的心就是西医的“哈特”,别怪俺翻脸,俺翻脸可比翻书快多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7 1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mengzii 发表于 2018-1-2 20:10
恩,每周一更,继续坚持。。。。。。

三、中医及中药的临床使用的现状

中医西医化,中药临床使用随便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7 14: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学西药转做中药呢,从您这才知一点皮毛,继续更新,感觉像一个老前辈再讲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9: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过年了,争取在春节前把理论性的东西聊通畅了,年后开始正式聊中药。。。继续聊一下中医理论的五脏,千万别和西医的五脏弄混了哦~
(二)、肝
中医认为,肝属木,前面讲了,木主生发,所以,中医的肝,主要负责的功能为人体气机的疏泄调达,这是这个脏器最为主要的功能,如果谁时不时就生气了,或者不知怎么就抑郁了,那么,他的肝肯定有问题,注意,这个肝指的是中医所说的肝哦,不是指的西医的“里弗(liver)”,西医说的甲乙丙丁肝炎跟这个肝没有多大关系,您可千万瞅准了。
1、肝主疏泄,和前边聊的一样,这个功能是肝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功能,在中医理论中,气机在人体内的运行是五脏功能发挥的结果,肝主疏泄、脾主升清、心主温煦、肺主肃降,肾主闭藏,这都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没有个千儿百八年的修行,都达不到这么系统,一般人儿俺都不告诉他。
肝主疏泄主要在几个方面体现,a、调节情志,凡是心情不舒畅,老觉得郁郁不得欢的,那就是病了,反之,一天到晚乐开花儿的,除了小心您的大牙之外,肝也是要注意了。b、肝属木,木克土,土是谁?土是脾,如果肝气太过,则脾容易被克,那么脾的运化消化功能必然被打压,消化不好,有时也是肝不好,嗯,这个貌似与现在“里弗(liver)”的功能一致哦。c、调节水液代谢,即肝不好,水液运行不畅,会出现水肿、腹水等,这个功能,本来是肾的,但肾属水,水生木,肾水病势必影响肝木,这个也是五行学说的延伸了。d、调节生殖功能,武侠小说中说的什么冲任二脉,其实就是肝经所统管,而冲任二脉又是主管生殖系统的,尤其对于女性朋友,啥月经不调啦、不孕啦、白带问题啦,统统都是肝的问题,可以用疏肝行气化湿等方法来对付,当然男性朋友的一些难言之隐,也是同样的道理了。
2、肝藏血,这个功能也是比较重要的,中医理论中对血的管理主要有心、肝、脾三个脏,心负责布散,肝负责贮藏和生成,脾负责统帅,所以,血液系统的疾病,基本上就是这哥儿仨的问题。这个功能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聊了,或许以后有机会再系统说说吧。
肝这个脏器,喜欢疏导而不喜欢抑郁,多亢奋少冷静,所以中医多疏肝理气、平肝潜阳的中药治疗肝病,为的都是给大家消消肝火。
前边提高过高血压,这个是西医的名词,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的辩证大多属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气虚血瘀等几种类型,基本上都与肝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肝为阳脏,多实证,从来没听说哪个中医说谁谁谁是肝阳虚,基本上都是肝阳上亢或者是阴虚,而这两个,也可以说是同一个病症。肝阳上亢,指的是肝的疏泄作用太过了,而肝主升,肝阳太过则容易导致人体上部的感觉不爽,比如头晕目眩、目胀耳鸣、急躁易怒,而这些表现,也基本上是高血压的表现了。肝阴虚,则肝阳相对也太过,基本上和上述肝阳上亢表现一致,只是增加了肝阴不足的表现,比如口苦咽干、潮热等阴虚表现。中医治疗高血压,除了通脉化痰等其他辅助之外,多数要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就是这个道理了。
(三)、脾
这里所说的脾,完全不是西医的“司步林(spleen)”,两者除了在人体部位上有点相似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西医中的脾,指的是一个退化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为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就这些个功能,实在不能算啥大不了的脏器,那谁谁出了车祸,直接把撞破的脾给切除了,照样活蹦乱跳的。而中医的脾,那就不一样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啥意思呢?就是说,肾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的根本,娘胎里带的,瘦小虚弱的阴性体质或者高大强壮的阳性体质都是肾的强弱形成的。而脾,则是人从外界吸收养分,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的源头,先天肾气不足后天甚至通过脾胃来弥补,这个可就是个主要脏器了吧。
1、脾主运化:运,就是转运输送,化,就是消化吸收。脾主运化,就是指的将人所吃的东西或者喝的水还有体内的营养精微物质进行消化、吸收和运输。这个功能在现在,可是胃、肠、肝、胰等消化系统共同的任务,所以说,你在人体内找不到中医的脾这个脏器,这就是一个功能的集合体,这也算是拜中国人的模糊概念所赐吧。脾的这个功能,需要稍微分解一下,因为如果仅仅说脾主运化就是消化吸收运输的话,实在是太抽象,没有实例咱不好理解是吧,那咱就细聊一下。
    A、运化外来食物。这个就比较好理解,就是消化、吸收吃的喝的东西,正常来说应该是吃饭香,饭量适中,身体不胖不瘦的标准身材,但如果不正常了,那就是脾的问题了。比如说如果谁吃饭不香,肚子胀,咱中国人都知道他是脾胃不好了,也就是消化不良了。饭量小、身体瘦弱的,除了您肾气不足外,主要还是脾弱,而那些喝凉水都长胖的也别沾沾自喜,您也好不了多少,也是脾运化失调了,倒是那些天天胡吃海塞还不长肉的,才是脾胃功能出众的,值得咱们羡慕嫉妒恨。
B、运化水湿。这个就不大好理解了,水湿是啥玩意儿?简单来说,水湿就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水、痰、饮等。聊到这里得普及一下痰、饮这两个名词,痰,指的不单是气管里咳出来的东西,泛指体内粘稠的有形状的东西或者无形状而有感觉的东西,这么一说又得费点口舌了。有形状的好说,气管里咳出来的粘稠的是的、皮肤下摸的着的软疙瘩也是,没形状却有感觉的又是啥么东东?中医有个名词叫“梅核气”,说的是一种疾病,表现就是咽中好像总有一颗梅核阻塞,既咯不出来又咽不下去,不管你做什么检查就是看不到有什么东西,这种病西医没辙,因为找不到病灶啊。这种没形状而有感觉的,也是痰。饮,指的是体内的水,包括大肚子的腹水、胸腔中的积水等等。而这些水啊、痰啊、饮啊什么的,都是脾所运化的东西,如果体内有了这些个东西,多半是脾不好了。
说个有意思的中医理论吧,中医概念中没有脂肪这个概念,那个身高160cm,体重80kg的小胖子,你皮下的东西不是脂肪,而是痰湿!那么用这个理论,减肥就不能叫减肥了,应该叫除湿,所以中医的减肥多以行气健脾除湿为主,那些受追捧的中医减肥偏方,如果不是按照这个功效进行组方的,多半就真是“偏方”了。
2、脾主生血统血:脾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毕竟血是水谷精微气化而成的,这个概念上,也是脾主运化的延伸了。脾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为啥有这个功能呢?还是脾运化功能的延伸,脾为气之源,气为血之帅,有了脾气,血液才能在经脉中运行,脾气不行了,血液的运行也就跟着出问题了,各种出血症,比如吐血便血、皮下红斑等等都是脾不统血的表现了。
脾这个脏器,就像一些热带植物,喜欢温暖,不能受凉,喜欢干燥,不能多水,中医治疗脾病,多数用温燥药,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肺
如果说脾完全是功能的集合体,肺则就有实质性的器官了,中医的肺与西医的“朗恩(lung)”概念上有很多的重合之处,在身体的位置也一模一样,只不过中医又给了这个 “朗恩”很多常理上不可想象的功能,咱一一介绍一下。
1、肺主呼吸。这个有两重意思,第一个,就是主管气体呼吸,这个和西医基本一致,指的就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这个好理解,咱不啰嗦了,第二个意思就有点意思了,指的是肺主管全身的“气”,而这个气,就不是气体的意思了,这还得返回到“气一元论”和“气血津液学说”那里去理解。前边提到过一个“卫气”的概念,这个卫气就是肺直接管辖的。“卫气”是个很有意思的东东,咱可以稍微再聊一下。人体外表具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而发挥这个作用的,就是靠的“卫气”,为什么叫卫气?保卫体表的气嘛,它就是一个看门的将军,平民百姓来了可以自由出入,要是坏蛋来了就负责对抗:天冷了,打个喷嚏,说明有寒邪入侵,卫气在给它作斗争呢,如果是个小邪打赢赶跑了就没事了,如果是个比较难缠的对手,那就开始打冷颤各种发冷抖腿,还是赶不走就要咳嗽发烧了,再打不过,那就是邪气入里,进入营血脏腑了,成了比较难办的病了。所以,感冒多治肺,就是这个道理。
2、肺主行水。这个水,不是前面聊脾的时候说的水湿,而是指的人体内的水道,人体有几种水道呢?第一个就是汗毛孔,负责出汗,第二个就是体内的水道,负责水液下行最后从膀胱排出,也就是尿液了。
对于第一个水道也就是汗毛孔,主要是卫气出入的门户,卫气是谁主管的?前边说了,是肺,所以说,出汗这个事儿也是肺主管的。中医非常注重“汗”这个东东,感冒了去看病,得先问出没出汗,出汗了还发烧,说明是卫气虚了,体表不固,得在补气的基础上去发散风寒或者风热,如果发烧没汗,那就说明卫气不虚,是实证,可以考虑发汗解表,通过汗液将外邪一并排出,有人如果受寒感冒了,喝点生姜水,发发汗,病就能好一大半,就是这个理论的应用。
对于第二个水道,肺和肾和脾一起来主管,如果一个老中医给有水肿的病人开的治肺的方子,您千万别见怪,这个是有理论基础的,但是这个理论有点弯弯绕,咱就不走这个迷宫了。
3、肺朝百脉。这个其实有点像西医解剖学中说的所有的静脉血都要经过肺来进行气体交换的意思,中医说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两者关系很密切,如果心有问题,肺也容易有问题,反之亦然,现在所说的心脏病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有气喘的症状,这个在中医理论中是有专门的论述的。
肺这个脏很有特点,一直有说法为“肺为娇脏”,容易受寒受热,并且病了还难以好,所以中医治疗肺病基本不用大寒大热大燥的药,多用滋润的温性或者凉性的药来调理,就是想尽办法保护这个娇嫩的脏器。

点评

更-10  发表于 2018-3-21 1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20: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一周过去了,今天把五脏聊完,基础理论部分也就差不多了。
(五)肾
最后终于聊到肾了,西医解剖学的“科尼(kidney)”与中医的肾也有相通之处,西医认为科尼是泌尿系统最为核心的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也就是咱们俗称的“腰子”,而中医理论中肾这个概念,可远远不止于“腰子”这个范围。对于肾这个器官,咱们中国人情有独钟,凡是补肾的,都是好东西,这个观念主要是来源于中医对于肾的绝对重视,从古至今一直称之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凡是肾功能好的,身体肯定是倍儿棒,而凡是身体弱的,不论是心肝脾肺哪个不好了,时间长了肯定就成了肾亏体质,就是说肾的功能,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某个广告说,“他好我也好”,嘿嘿,俺觉得还是不夸张的,所谓肾好,身才好,才甚好嘛!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咱细细的聊一下中医理论中的肾。
1、肾主水,这个功能类似于“科尼(kidney)”了,中医理论认为,肾气就是一个开关,体内水液的分布和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功能发挥:肾气足了,则人体内水道的开关就正常了,如果肾气不足了,那么水道的开关就不正常了,所以,只要有水肿,甭管西医检查出来什么器官有问题,中医诊断结论中,有肾虚是肯定的。前边聊肺的时候说肺主行水,其实和这里的肾主水也不矛盾,为嘛?肺行水靠的是肺主管的卫气宗气等等气的作用,而全身气的来源在于肾气,这也恰好又反证了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
那些晚上尿床的倒霉孩子们,就是因为肾气还没充足,才导致开关不正常了,老年人夜尿多,也是这个肾气亏虚了,关门关不紧的原因,而那些一害怕就冒冷汗尿裤子的,说明你的肾气容易被吓散了,也得补补肾了。说到这里,咱再闲扯一下五脏和情志的关系吧。情志,就是心情态度,心情的变化与健康有莫大的关系,古代情志的分类也按照五行学说分了五种,分别与五脏相对应。按照心肝脾肺肾的顺序,五志顺序就是喜怒思悲恐,这个对应关系不是俺自己杜撰的,在《黄帝内经》里就这么归纳了,延续流传了两千多年了,说明还是分的不错的,咱进一步一个个的说说,就是A、喜属心,喜过伤心,太开心了,那就容易伤及心,因为过度的开心兴奋会使心气弛缓,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毛病,您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您不幸中了500万,肯定不会吃不下饭,大概应该睡不着觉吧,睡眠就是心主管的,所以说,喜和心关系最为密切是有生活实践的吧。B、怒属肝,这个好理解,生气叫动肝火,气的肝疼,可能有点性格的人都有过的经历。C、思属脾,思虑过度,则茶不思饭不想,也就是脾的功能受影响了,你如果年青的时候异地恋,天天想着另一半,肯定不会胃口大开肥头大耳的。D、悲属肺,就是说人在悲伤的时候,肺气容易受损,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所以嘛,咱得天天乐呵呵的,感冒都不容易得哦。我们总说一个人没心没肺的,其实最开始是说这个人没有啥情绪,喜属心、悲属肺,没心没肺也就是不喜不悲了。E、恐属肾,最后回到了咱说的“吓尿了”的话题,人一害怕,肾气容易耗散,人体水道开关不灵了,也就尿了,呵呵,俺怎么没被吓尿过?说明俺还是肾好甚好。
2、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这个功能是肾最重要的功能了,说谁谁谁肾虚了、肾亏了,指的就是这个功能不好了。肾藏了什么精呢?第一个是藏 “后天之精”,啥是后天之精?就是大家所吃的喝的东西经过脾的运化之后形成的精微物质,也就是后天生存发育所依赖的物质,都在肾里,你说它重要不?第二个是藏 “先天之精”,啥是先天之精?就是生殖之精,它和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有关,这一部份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均由肾主管。 先天和后天的好东西肾都主管,你说它是不是最重要?所以说,那些腰杆不硬,腿脚不利索的,都是肾精不足了,这个得补补,咱中国人喜欢补,这是个传统问题,不管身体是不是虚,看见补的东西就两眼放光,连家长给孩子夹菜都挂嘴边上“吃这个,补脑的”“吃那个,补心的”好像咱中国人生来就虚似的。不过好像也是有点虚,面对外国人总是底气不足,崇洋媚外的朋友们基本上就是腰杆不挺膝盖发软喜欢跪下的,嗯,还是多补补吧,其实咱从古补到现在,已经不肾虚了,您还是站直了,别习惯性腿软了。但是您要是想通过吃多腰子来补肾,可能补的位置就错了哈,您这是补的西医概念的科尼(kidney),而不是咱中医理论的肾,最起码不是整个的肾,您要是真要补肾,那还得想别的辙。
3、肾主纳气,这个功能虽然不常提,但是很有意义。前边聊过,肺主气,那么肾怎么也主气呢?您忘了?肾是生命之根啊!肾阳是元阳,是心主血脉的温煦作用的基础,脾的运化功能形成的最终物质是肾精,肺主呼吸,归根结底也是肾的功能的延伸,肾气是元气,元气亏了,肺气也就受到影响,出现呼吸浅,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嘘嘘。这个功能涉及的理论又太复杂,俺最近懒病比较严重,那就以后聊到中药补肾方剂的时候再聊吧。
总之吧,肾是一身之根本,肾的好坏才是你健康与否的标志。所有的脏腑病久了,最终都会影响到肾,而肾多虚证,无实证,就是这个脏器基本上不是阴虚就是阳虚,还有可能气虚,而没有说肾热肾满的。形象一点说吧,肾就像个钱包,不论你工作多出色还是做人多优秀,归根结底都是用钱包衡量的,你再得瑟,钱包里空着也是穷逼一枚,你生活的再空虚,钱包鼓着也是幸福的,而且不论你赚多少钱,总感觉钱包还是虚的,从来就没有满的时候,嗯,这么说,应该好理解了。
聊了这么多,终于把中医理论的藏象学基础弄的差不多了,其实对于这个理论,俺自己觉得都挺玄乎的,也难怪大家都不是很信服,因为理论中的心肝脾肺肾都是功能的概括,没有多少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基础的理论其实都是玄学,这个是中医中药发展中的一个致命的缺陷,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被诟病的核心,而中医理论家们也一直在寻求解决这个的办法,比如近代的名医张锡纯、王清任、张山雷、施今墨等等中医大家在重视中医传统理论的同时都开始结合西医解剖学的知识,虽然有了中西医结合的苗头,但仍难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糅合成一体,因为这两个理论基础差异太大,分歧太多,就像你很难说服印度人吃牛肉、不能把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合成一体一样,没法搞啊,就算咱中国文化再兼容并蓄,在目前这个阶段也很难形成中西理论并通的一套系统。所以也就成了现在这种两条线并行的状况,中医西医各说各话,没有相爱只有相杀。不过目前政府还是格外关照咱中医中药专业人士的,要求学中医的必须学西医,要求执业中药师必须要懂化药,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学点西医,很少见到哪位西医学些中医的。中医药界的同仁们,你们可要长点心啊,这么高的要求可是对咱们的殷切期望,不能辜负了人家的一片苦心咯。

点评

更-11  发表于 2018-3-21 1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8 14: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啥时候聊中药补肾方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9 08: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追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五脏、六腑、官窍、情志、颜色的关系
子一曰:五脏为本,六腑为干,官窍在外,经络相连,颜色相随,情志外显
前边一个个聊了五脏,也算打了个基础,就好像一棵树有了根,而单单知道了五脏,这还是没办法去看病的,为啥?谁得了病总不能把五脏挖出来检查吧,更何况对于中医来说挖哪里都还是问题,最终还是得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内部的病患。这个咱中医就比西医有优势,西医的检查很多都是破坏性的,比如说验血,俺家小MM怕疼,有次发烧去医院,医生照例让抽血检查,从排队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最终就连俺这么会忽悠的人都没法解除她对疼的恐惧,抽血的时候就像杀某种肥胖动物一样的嚎,整个医院都荡漾着俺女儿高亢的回音,面对众人的目光,现在想想都尴尬。而中医则注重的是整体,认为外在的各种表现其实就是内部问题的表现,所以原来的中医们从来不主张破坏性试验,多是根据面色、舌像、脉象、日常生活起居等进行判断,既没有刀针相对,也没有暴力破坏,但是这种诊断方式,是凭着两千年来的知识传承和个人走心的经验总结,不是读读书背背数据就能做到的,没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仅凭几个专业名词就想唬住人的,最终都会成为笑柄,就像俺一样,经验积累俺不具备,知识传承也是不咋地,为了能够对以后的中药运用做一个铺垫,姑且厚着脸皮聊一下吧,前边貌似有同志留言说俺无知者无畏,俺真是佩服您慧眼识猪,让您见笑了。
1、六腑、官窍、五色、五味、情志的概念简述
没有专门学习过中医的人应该都知道五脏六腑、七窍生烟、五颜六色、五味杂陈这些名词,这里对这些对于中医理论中用于辨证的一些概念列举一下,五脏前边聊了不少了,现在咱从六腑说起。
腑,与脏相对应,没有实质的功能,但共同点就是,腑都是空虚的,起的受承的作用,比如说胃,虽然没有运化的功能,但起着受承食物的作用,对脾的功能有很大影响,所以说起消化不好,经常以脾胃不好来代替,而不单说脾不好。说是六腑,其实也就是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五腑,第六个腑是“三焦”,但三焦是一个无形的功能概念,属于另外一套中医辨证体系,很难将它与其他五腑相等同,所以,俺们就认为是五腑吧,也正好与五脏相对应,至于三焦,是另外一套中医理论体系,单独介绍一下。
三焦这个概念是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但仅仅局限在概念上,因为很笼统,后世也就不是很好理解,就好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是一个纯概念的东东,后人都拼了命的去研究理解,但也都局限在某些个人的头脑中,没法去确切的证实。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至于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三焦是个大口袋,包容了五脏六腑,有人理解三焦是个大通道,里边通行气血阴阳,现代还有人说三焦就是一个膜系统,联系了五脏六腑,到目前为止俺也弄的云山雾罩,不知道《內经》说的三焦到底是个啥么概念,但可以确切的说,不论是口袋也好、通道也好还是膜也好,都不能完全的阐明三焦的概念。咱也别纠结了,干脆也模糊论吧。真正吧三焦概念运用到中医中的,应该是清代江苏的吴鞠通老前辈了,从先秦时期到清代,历经了一千多年才有人把三焦理论进行应用,也算沉淀的够久了吧。吴老先生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认为温病在人体内的传变顺序从上到下,上焦最轻最早,下焦最晚最难治,并且针对各焦提出了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再加上卫气营血辨证,差不多就囊括现代中医辨证体系了。
值得一提的是,五腑与五脏一样,与西医解剖学中的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的概念也有区别,比如中医理论中认为,胃与脾一样具有消化功能,小肠是分清别浊的器官,负责小便的生成,大肠也是有分别清浊的功能,负责大便的生成,膀胱不单单是贮存尿液的器官,还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等等。
中医理论中,官窍是脏在体表的开窍,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与口,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简单说,年老耳朵失聪,是肾的功能越来越弱了,眼睛红肿热痛是肝火太盛的表现,舌头生疮是心火太旺,口唇发白是脾虚、鼻子流涕感冒是肺受外邪,这些理论一直是知道中医诊断的基础了。
颜色是五脏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色,指的是赤、青、黄、白、黑,与五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说黑吧,面色黧黑,多数是肾虚的表现,而黑色的药也主要入肾经,什么桑葚、黑芝麻等等颜色深的都补肾,也是源于这个理论。
五味,说的是酸、甘、咸、苦、辛五种基本味道,味和颜色一样,与五脏有对应关系,比如咸入肾经,一些中药炮制过程中需要用盐炒增加咸味,目的就是引导这个中药去治疗肾的病,而不是其他脏腑的病,当然,俺也不否认这个可能有臆想的成分,但实践的证明,这个理论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咱也不能一棒子打死不是?
情志,为了能与五行相对应,也就把咱们习惯所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归纳为“喜、怒、思、悲、恐”五情,因为忧和思基本上是一个概念,恐和惊也大概相近,所以这么稍微精炼一下也能理解吧。为什么要把情志弄出来聊呢?前边聊“肾”的时候好像提到过一点,就是,情志也是致病的因素,所以中医把这个因素也列举出来,作为辨证的依据之一。
2、五脏与六腑、官窍、五色、五味的对应关系
为了聊起来顺口,咱还是以心肝脾肺肾的顺序来讲,也就提纲式的列举这些个东东的对应关系,再稍做解释,前边聊五脏的时候也举过几个例子,这里俺不进行展开了,要是谁真的想要深入研究,您还是请教一下度娘吧,这种纯粹列举的内容不需要多想,就是记忆,太没技术含量,也就没兴趣多聊,打字都觉得累心,您多包涵。
心,属火,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色主赤,味为辛,情为喜。就是说,心这个脏器是属火的,小肠隶属于心,开窍在舌头,红色的、辣味的都容易进入心这个脏器,而过度的欢乐容易伤及这个脏器。
肝,属木,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色主青,味为酸,情为怒。就是说,肝这个脏器是属木的,胆隶属于肝,开窍在眼睛,青色的、酸味的都容易与肝进行共振,而过度的发怒容易伤及这个脏器。
脾,属土,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色主黄,味为甘,情为思。就是说,脾这个脏器是属土的,胃隶属于脾,开窍于口唇,黄色的、甜味的都容易入脾这个脏器,而过度的思虑容易伤及这个脏器。
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色主白,味为苦,情为悲。就是说,肺这个脏器是属金的,大肠隶属于肺,开窍于鼻子,白色的、苦味的都容易入肺这个脏器,而过度的悲伤容易伤及这个脏器。
肾,属水,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色主黑,味为咸,情为恐。就是说,肾这个脏器是属水的,膀胱隶属于肾,开窍于耳朵,黑色的、咸味的都容易入肾这个脏器,而过度的惊吓容易伤及这个脏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第一篇结语
嗯,关于中医理论咱就先聊这么多吧,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个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不是几万字甚至一本书就能概括的了。咱就不说后世其他的先辈发展出来的理论,单单《黄帝内经》中讲的,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养生学"、"运气学"等基本学说,每个学说都是一门学问,俺之前所聊的这些理论,其实只是蜻蜓点水的闲扯,聊到的内容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俺是没这精力来一一聊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俺也实在不懂多少,再聊就容易漏底裤了,有碍观瞻不说,被中医大家们围殴实在是丢不起人。
前边费劲吧啦的闲扯了这么多,其实俺就一个目的,让大家能够知道,中医药理论,是咱们的先人们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归纳、完善所形成的一套完整体系,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不是举着现代理论的大旗说替代就能替代、说废除就能废除的,我辈不仅不能无视轻视,更不能蔑视鄙视,唯有踏着先辈的脚步,结合现代的科技理论去不断的挖掘、证明、解释、发展、弘扬!
俺作为一个中药农民,冒着对先辈们的亵渎的罪名,以瞎扯、散漫的形式来普及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能力有限,也就点到为止了,真有喜欢这些传统理论的,可以单独约俺,当然了,按照国际惯例,女士优先,男士靠边。
最后,用宋代政府出版的名典《太平圣惠方》中的“医叙”一篇,来对这一篇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概述进行结尾吧,其言其辞,与现代中医药从业的同仁们共勉!
夫清浊形分,阴阳位设,四时序矣,万物生矣。滋味既兴,疾恙斯作,神农尝之百草。
       黄帝立以九针,岐伯雷公,备论诊脉。华佗扁鹊,广着群书。分弦钩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虚实浮沉。迩后伎士分镳,名医接踵,皆穷玄奥,尽播声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道符济国,志在救人也。夫为医者,先须谙甲乙素问、明堂针经、俞穴流注、本草药对、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虚实、阴阳盛衰,诸家方论,并须精熟。然后涉猎诗书,该博释老,全之四教,备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门,达喜舍慈悲之旨,傥尽穷其大体。
       即无炫耀声称,泛滥名节。心中未了,指下难明,欲别死生,深为造次。故曰医者意也,非常之意尔。是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疗未病,中医疗欲病,下医疗已病。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21: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过好了,继续聊吧,再不开始,估计也就不会有下文了。
第二篇    序
第一篇无章无法的乱弹结束,第二篇俺却不知道怎么开头了,迟迟没敢写,这次可真不是因为懒,实在是因为专业性的东西太过正经,聊起来不是很好下嘴,可是再“难以启齿”也得继续聊啊,大老爷们儿不能太监了对吧。
对于这些严肃的知识性内容,俺们很想以严谨的结构、生动的文字、详实的资料来诠释,为此俺仔细看了一下《中华本草》的布局,人家的第一卷是从本草发展史讲起,后边跟着是中药资源、栽培与养殖、采集、贮藏、分类、品种、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理、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中药调剂、中药药性,至于再后边的二十几卷都是详细分列各个中药品种了。作为中药著作中的集大成者,这部书归纳总结、旁征博引,从古讲到今,从南讲到北,从中讲到西,内容客观、全面的让俺绝望,还聊个什么劳什子,人家在80年代都搞透了,可是反过来想想,既然那时都搞透了,为什么中医中药现在却仍旧没落如斯呢?比如最近某些权威的职能部门刚过大年就放出话来讨论啥修订中成药说明书啦、中药饮片检测微生物啦这种无聊的话题,这些个名义上是保护药品使用者,实际上没啥卵用的政策,除了政治上正确,浪费的是中药的资源、吃亏的是中药厂和百姓,影响的是中药的发展方向。。。。。。哎呀呀,俺暂时不想讨论这些恼人的话题了,懒得磨那嘴皮子。
所以说呢,不能以信息量来判断咱们聊的有没有价值,如果这么论的话,《新华字典》的学问最大了,但你会没事翻着字典津津有味的看么?咱们聊的重点不是知识,要是想学中药知识,抱着本《中药大辞典》一句一句的读,肯定比哪位老师讲的都详细,咱们聊的重点是思想,哦,貌似俺的思想都不大健全,没事儿,用厚脸皮武装过的都是无敌的。既然这样,俺也不管什么结构、主次、先后了,还是延续俺们前边随心所欲的风格,想到哪里聊到哪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还是那句话,本人不但文笔不咋滴,人品也一般,如果您看着顺眼顺心,还能得一乐,也算俺的意外收获。要是您看着有不爽之处,也敬请指点一二,或者出门右拐到哪个犄角旮旯蹲会儿,先行谢过。
上一篇中医药基础理论篇以《医叙》结尾,也算向不断探索中医药理论的先辈们致敬,这一篇为中药基础篇,就以汪昂老先生所著《本草备要》的开篇文“药性总义”来概述传统中药的大体情况吧。顺便说一下汪昂,这是清代早期一位大器晚成的中药普及教育学家,三十多岁开始致力于中药的普及和教育,虽然没有看过多少病,却是通俗总结了前人的药学著作,写出了好几本书都被当成清政府的中医药教材,到现在《汤头歌诀》都还是学中药的同学们需要背诵的内容。哦,论中药普及,这个算是俺的祖师爷了吧,嘿嘿,脸皮厚的俺自己都佩服了。
嗯,不废话了,上原文,因为纯粹是聊中药了,所以已经删减了其中医理的内容,虽然是当时的普及教材,但还是文言文,不喜勿喷,不懂自行略过,但是您说咱中国人要是不稍微懂点文言文,那还真有点那啥了吧……
药性总义
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凡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药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味浓则泄,薄则通。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此阴阳之义也。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浓者浮而长,味浓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李时珍曰: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药有相须者,同类而不可离也(如黄柏、知母、破故纸、胡桃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可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之类),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 、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
凡药火制四, 、煨、炙、炒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
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
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练,思以荡寇克敌,适以复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3-2 08: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mengzii 发表于 2018-3-1 21:15
春节过好了,继续聊吧,再不开始,估计也就不会有下文了。
第二篇    序
第一篇无章无法的乱弹结束,第二 ...

中药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3: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只是中药一,俺也没必要聊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20: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星期了,一些事情烦的不可开交,没能静下心来聊,终于生活稍微恢复正轨,那就继续吧。
一、中药和西药的区别
起了这个题目,必须得先说明一下,虽然俺从事中药,但也不拒绝西药,在我看来,中药有中药的优点,西药也有西药的好处,喜欢这个就彻底抛弃那个的做法太极端,你喜欢吃馒头,总不能就不吃米饭了吧?尤其对于男人来说,花心一点博爱一些还真就不能算啥缺点是吧?之所以今天选了这个话题来聊,不是想把这两个给对立起来,就是想在具体聊中药之前弄清楚西药和中药是咋回事儿而已。不把中药和西药区分一下,俺总觉得欠了那么一丢丢,所以,今天就先从中药和化药的区别下嘴聊吧,整明白了中药与化药的区别,才好理解中药发展至今的合理性,对于生了病选中药还是选西药,才算有点实际指导意义了。
记得在第一篇聊中药时给过一个定义,即: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病的药。那么,中药的核心就是运用“中医药理论”来治病,而与“中药”相对应的“西药”呢,则是以西方医学理论为指导来治病的了,具体这哥儿俩有啥区别呢?分几点来说明:
1、历史文化基础不同
中药的历史咱前边废话连篇的聊了很多,大体的意思其实也很明确了,中药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完善起来的,她就是一颗大树,她的根,是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道家对于自然和人体的朴素认识,她的枝叶,是历朝历代从事中医中药的先辈们不断丰富完善的体系,这颗大树一直为我们中华民族遮风挡雨,佑护着中华文明的繁衍生息,从古至今几千年,未曾停歇。可以说,中药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药文化也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虽然理论朴素,但毕竟粗服不掩国色。
西药的历史文化就有很大的区别了。咱就说欧洲吧,毕竟美洲文明也就三百多年,跟他们聊历史,最多也就扯个五代人,再往上追溯,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祖宗是谁了;非洲历史虽久,发展程度您懂的.....嗯,也只能说欧洲了。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包括“中世纪”在内的两三千年间,其实也有赤脚医生,但是因为当时神学的绝对统治地位,治病的理论依据是宗教,也就是如果得了病,基本上不是靠上帝就是靠圣母,最多还有默罕默德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人越来越觉的神仙不怎么靠谱了,从而开始了对现代科学的启蒙认识,即以物质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的运作机理进行不断地研究探索,从而建立了现代医学,西药也就开始出现了。但随着基础科学的飞速发展,西药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的完善深入,应用效果越来越好,副作用也越来越少了。
也就是说,现代西药的历史其实也不长,它的历史起点最早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么文化呢?说起文化,这方面西方有吗?额,对不起,俺带个人成见了。
2、理论基础的区别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前一篇聊的虽然不详细,但也好歹能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儿,所以说厚积才能薄发嘛。咱中国人善于在模糊、整体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总结、归纳,中药就是根据几千年来的中医临床治病用药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简单说,就是经验之谈,以原来的经验指导现在的应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也是在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提炼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咱拿一味中药来说吧,不然聊不明白,俺就是不喜欢这种干聊,咱添油加醋的聊出点味道来多好。
就好像每个人都有故事一样,每味中药也都有故事,这种事儿极其适合拿来聊天八卦,也是俺喜欢的话题,后边咱多聊些,今天就从大家都知道的“何首乌”做例子聊吧。“何首乌”其实不是药的名字,而是一个人,他的爷爷名字叫何田儿,一直瘦弱多病,就是因为身体原因,五十几岁都没娶媳妇生孩子,机缘巧合,弄到一种植物的根,也不知道有啥用,反正就是天天吃,结果身体居然慢慢强壮了,六十岁娶媳妇生了娃,给自己改个名字叫“何能嗣”,其实就是炫耀他自己能够有后代的意思。这位何老伯将这个秘密传给了儿子,儿子又把这个秘密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何首乌,嗯,主角出来了,就是这位何首乌,一直服用这种药,活了130岁了,头发都还没白,仍旧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邻居亲戚们都很奇怪了,就问这是咋回事,何首乌老先生比他父亲和他爷爷都大方,就把这个秘密公开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种药叫什么名字,因为是何首乌告诉大家的,所以大家把这种根就叫“何首乌”了,够简单粗暴吧。
当然了,故事里的事儿,肯定有杜撰夸张的成分,但何首乌的功效发现也应该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其实呢,很多种的中药,就是在这种实际应用中慢慢形成经验,再由中医整理运用,成为一味中药。比如何首乌,作用肯定没有那么神奇,但何首乌(制)的功效“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却经过好多年、好多人的使用,慢慢验证完善形成定论了。
这么一聊,咱就可以看出来了,中药的理论也就是先经过口口相传的传播积累,再由古代中医药人的收集整理,还有后世中医的反复应用验证,最后经过中医药理论家的总结归纳,最终形成的,是经验和理论的集成。
反过来再看西药吧。这里说的西药,其实是现代的化学药物,为了聊起来顺口,叫西药有感觉一些,这种概念性的东西,咱就不纠结了吧。
西药是在病理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实质性的病变物质或器官,再进行针对性的试验研究,最终创造出来的化学物质。简单说吧,一个人身体有病了,西医就想尽办法的去找到那个部位、哪个器官甚至是哪个细胞出了什么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找到一些物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些解决问题的物质,就是西药。比如说感冒了,头疼咳嗽流鼻涕,西药就搭配一些扩张血管、解热镇静抗过敏的化学物质,用来缓解头疼,镇静止咳,人吃了就好受多了。而不难受了是不是感冒就好了?并没有,只是症状减轻而已,想完全康复,那就要你自己提高身体免疫力了,用西药还真不好搞。
当然了,现在有很多西药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提纯精炼弄出来的,也有很多中药是以试验研究为基础再指导临床用药的,现在两方面都结合了,凡事也不能绝对是吧?
3、对于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理论不同
嗯,这个一两句话说不大清楚,咱就以实际的例子来说吧,可能聊得能更起劲,听得也更有意思一些。
前几天俺自己因为肚子饿嘴巴也馋,贪吃了一些有点小辣的东西,结果第二天报应来了,胃里发烧一样,吐酸水、胃疼,疼的不想活了的那种。其实这个就是一个因外界刺激造成的急性胃炎,主要的问题就是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粘膜。对于这么一个单纯的病,西药和中药都怎么用呢?
西药很直接,胃里热吐酸水胃疼,那问题就在于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粘膜疼痛嘛。那有办法,第一个,吃碱性的东西,把分泌出来的胃酸给中和一部分,比如氢氧化镁铝什么的;第二个办法就是找个物质去抑制胃酸分泌,研究了好久,发现某种结构的化学物质比如什么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可以抑制分泌胃酸的细胞,这样就减少了胃酸分泌,起码不会再疼了。但是已经受损的肠胃怎么恢复?西药就不是很在行了。
中药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吃坏东西造成胃脘热痛,根据中医辨证那是脾胃实热啊,得用清脾胃热的中药,比如黄连大黄之类的,根据脾胃特点应该配伍一些健脾祛湿的中药,比如白术,有气滞症状还得配伍行气药,比如陈皮木香,有食积的还得配伍消导药,比如鸡内金麦芽等等,嗯,再结合个人体质,多方面一综合,开出一付中药,得嘞。
看看,西药绝对有科学基础吧,甚至化学方程式都能给你写出来!中药呢?搞得就穷讲究,很复杂,最后也没说什么作用机理。当然了,西药中真正的药品研发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原理虽然容易懂,但是真要找到某种最佳,疗效最佳且安全性最好,那还是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基础研究的,而中药的开方也不是这么随便一凑活的,药味配伍、炮制、服用方法什么的也是有自己的原则的。
回到俺胃疼的例子上来,最后自己根据中医的理论买了盒清热行气止痛的中成药,又根据西药的原理买了盒中和胃酸的西药药,搭配着一用,当天胃不疼了,两天停药,啥事没有彻底好了。
俺一直感觉,西药治病就和外国人一样,讲究直接明了,针对症状直接下手,中药治病就和中国人一样,拐弯抹角的讲究方式方法,以求整体的和谐。但到底是西药好还是中药好?这个没啥可比性,就好像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粽子一样,你说哪个好呢?听说过一句话,好像是“中药让人糊里糊涂的活着,西药让你明明白白的死去”,讲的很贴切。中药的模糊理论,偏重人体整体的协调,就算没有啥现代科学依据,但是根据中医理论也能治好病。西药讲究物质基础和科学的分析,但科学发展至今,仍有不足之处,有很多物质的复杂联系没能解理清,难免故此失彼。所以,就好像前边聊的感冒、胃疼一样,用西药缓解治疗症状,用中药调理身体机能,不是很好的搭配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4-3 1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内容诙谐,但道理明白,继续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4-4 15: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楼主的口风,感觉和某猫总很像,不知道,是不是猫总的小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16: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仰犹如滔滔江水绵连不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4-11-26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