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uansoul 于 2013-6-25 13:47 编辑
上回书说到:“药仙”说:“鸡鸣五鼓。你家后院“玫瑰 厅”。。。。。。。”“静夜思雨”暗自揣摩:“这老头,神出鬼没,连我家布局都知道。看来他真是神仙” 不言“静夜思雨”回家转,翌日鸡鸣五鼓,“静夜思雨”来到“玫瑰 厅”。但只见:巴洛克风格建筑部分雕梁画栋,体现了古典怀旧与妄想症的完美融合;环境美妙,整个烛光打下来照在不冷不暖的环境中还是挺有情调的,门牌上书甲骨文“rose”标牌,哈哈,感觉好像“英雄联盟”的复活点。 “静夜思雨”边走边想:“这老头不知来自何处,岁数这么大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买 人寿保险 。。。。。。”正在胡思乱想,不觉来到厅内,但见“药仙”已经正坐。 “静夜思雨”慌忙拜曰:“仙家来的这早,其实我不是不守时间,你知道这个“水钟”计时偏差太大。。。。。” “药仙”擺摆手中羽扇:“不必多言。我们开始上课。今天主要是讲解基础知识。前不久,我同声传递药食同源之品,不知道你可否记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静夜思雨”背得丝毫不差。 “药仙”点了点头,言道:“果然天资聪慧。这些天然物品,平日里上至王侯、下至奴隶,每日都在用。正是应了天人合一,满三才之意。但是,你可知道这计数原则?” “在下不知,先生指教” “这天地本是一体,现在历史阶段认为“天圆地方”,你夜晚可否观星?”“在下不才,略知一二”“静夜思雨”毕恭毕敬回道。 “甚好甚好,这观星便是数学起源之一,这人手共十指,这月行一周天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着太阳运行一周天是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
四年一闰”是加上了整整一天,其实我们又多算了44分56秒。按这样计算,每一百年就多算了18小时43分20秒,又将近1天。所以,到公元正百年时,这一年不算闰年,以抵消多算的时间,也称“百年不闰”。 可是这样又多抵消了5小时16分40秒,400年就多抵消了21小时6分40秒,差不多就是一天。所以,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四百的倍数才是闰年,这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 “静夜思雨”听得有点迷糊了。。。。:“仙家,这个我先记下,但是我不明白啊。。。。。您是否说点古文?” “药仙”笑曰:“ok,我说这么多,其实想传你“太阴历”;这太阴历是计算太阳、月亮周天之用。天地人三才便和这太阴历息息相关。 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龙族,最初统是用阴历的。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所以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便成为古老国家最初的年历。 但是阴历一月之长,即月亮绕地球周期约为29天半;而太阳年一年之长,即地球绕日的周期约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个月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与太阳年相差几乎11天。过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腊月挥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古代郭家农业慢慢地发展以后,就发现纯粹用阴历历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为了解决这阴、阳历的矛盾,古代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阳回归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这是后世公元前46年西洋罗马所采取的办法。 另一办法是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月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这就是龙族古代颛顼历的十九年七闰的办法。因为阴历的235个月的日数却等于19个阳历年的日数。 据后世鈤本天文学家新城新藏的考据,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是后世龙族春秋时代已经应用的。古代从早的颛顼历以及后世汉朝太初历、四分历统是依照此法安排的。 但这一安排虽可以调和阴阳历,不至于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闰年384天,一年中节气仍然可以相差一个月,对于农业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够精密。 后世到了战国末年又建立二十四节气,和阴历相辅而行。到了东汉时代又发现一节一气尚有15天多的间隔,才又创立一年七十二候。。。。。。。。。。。。。。”
“静夜思雨”基本上已经死机状态了,言道:“仙家之言,甚深,我先记下,慢慢领悟” “药仙”道:“难为你了,也不急的,你按照我的项目计划,要转世22次,不急不急。我们先说点简单的“统计学”。方才我们提到药食同源,其实这边是后世医药制剂基础。先有药食同源、后有药、再有医。这边是后世“方卓子”讨厌中医的原因。 “这“方卓子”何人?”“静夜思雨”不解问道。 “有人说后世“方卓子”没有学过中医,严格讲应该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中医”。 如果是指“方卓子”没有在中医学院读过书,或给老中医当学徒,那是显然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方卓子”对中医不了解,或者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懂中医”。 “方卓子”对中医的了解估计要比大部分中医支持者多,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批判的需要,至少还翻过中医典籍,读过中医的医案、“经验之谈”,所以总体上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了解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 “方卓子”批风水、批算命,也没有必要去系统地学习风水、算命吧?
中医像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一样,就是个大杂烩,包含了哲学、玄学、巫术、迷信、民间医术的内容。它是在人类有科学之前就已形成的一套体系,本来就与科学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非要把它贴上科学的标签,那就是“伪科学”。它的主要理论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也是后世后人慢慢总结出来的)。
首先,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与后世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应该彻底地再审实。 其次,中药、针灸等中医具体疗法包涵一些治疗经验,值得挖掘,但是要用后世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再次,中医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被后世现代医学所吸收,成为后世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但是中医和后世现代医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是不可能直接相互结合的。要反对那种让患者接受正常的后世现代医学治疗的同时又让他们购买中药,或者在中药中添加西药成分的“中西医结合”。 最后,反对“中药没有副作用”的宣传,要在中药说明书中清楚地标明已知的毒副作用。对于毒副作用不明或毒副作用过大的中药至少不能做为非处方药销售。
中医像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一样,对人体解剖、生理没有系统、具体的认识,当然只能笼统地讲整体,这是一种蒙昧的、神秘主义的整体观。相反地,后世现代医学也讲整体,但是是一种建立在对解剖、生理的具体认识上的整体。所谓“免疫”、“病毒”都是后世现代医学的概念,中医哪里知道什么“免疫”、“病毒”? 乃有剽窃后世现代医学的概念来为自己贴金。中医对免疫、病毒一无所知,又如何能做到“通过调理身体机能提升免疫力来抵抗病毒”?只有后世现代医学才能通过接种疫苗等方法做到这一点。“强己以御敌”不是一种科学理论,而是一种治疗思想。 后世现代医学同样强调要“强己以御敌”,而且能够做到,比如上面说的免疫接种。而中医即使有这种思想,一般也做不到。 “方卓子”认为食物和药物的区别是很清楚的,食物是给身体提供营养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的,在正常服用范围内一般不会有副作用,而药物是用来纠正失常的生理机能的,即使在正常服用范围内也会有副作用。所以食物的安全标准要比药物高。 后世龙族对食物的检测已经有一套标准,如果食物中的微量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了郭家标准,是不应该销售、使用的。 中医完全把食物和药物混为一谈,一方面认为所有的食物都有药性、都能入药,另一方面又把药物当成食物吃。这个弊病来源就在于后世总结的“药食同源”,也便是前面你所背诵的内容。 只要是被用来治病的东西,就都可以称之为药,它是否真能治病、治什么病,是另外一回事。此外,一部分中药的疗效是在经验中摸索出来的,与中医理论相关性需要经过统计数据来证明。 所以虽然中医理论弊病很多,也不等于所有的中药都是无效的。 “食补”正是中药把食物、药物混同的产物,未必真正能“补”身体,反而因为未知的毒副作用,可能对身体有害。 “方卓子”还认为科学和文化不是一回事。中医有文化价值,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古人是怎么看病、吃药的,支持把中医当成文化遗产,送进博物馆保护起来。中药的慢性中毒案例是中医不可能发现的,只有采用后世现代医学的方法才有可能知道。
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不能用不科学的东西来治病。否则的话,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巫医、跳大神也不是现有科学知识能解释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神奇呢?如果要给中医下一个定义,很简单,就是汉族古代医术体系。
后世现代医学最注重找出病因加以彻底的治疗,而不会简单地消除症状就认为万事大吉。只治症状不治病因,并没有把病真正治好,有时候是很危险的,会掩盖了病情、耽误了治疗。有时候因为病因不明,或者虽然知道病因但目前还没有办法消除病因,才不得已只治症状。” “静夜思雨”点点头,言道:“先生所说,我明白一些,后世应为这药食同源之因,混淆了药物,食品,造成临床不良反应,中医中药味科学之争。。。唉。难道现在不可以提前风险分析后,制定消减风险的计划,让后世不再迷茫?。。。。。。。” “静夜思雨”还想接着说,只见“药仙”玉扇一摆:“今天授课时间已到,明日再讲。近日内容你要反复念诵。我先回去连线“九阴真经”走也”金光一闪,“药仙”已经不见。 只剩下“静夜思雨”还在沉思。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