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32|回复: 0
收起左侧

[规章制度] 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4-7-3 08: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 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1.研发背景
  简要说明文献情况。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简要说明所选择的实验模型及其用于评价受试物功能主治的依据,重点描述主要药效学试验结果。可按照先主要、后次要,先体内、后体外的顺序描述,主要包括:动物、剂量组别(给药途径、剂量、频次、时间,与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等)、对照组设立及主要试验结果等。建议将试验结果以列表方式表示(参见表1),也可自行设计表格。
表1 主要药效学试验总结
试验项目  
模型/方法
给药情况  
  
途径 剂量/浓度 频次/时间 起效剂量
与临床拟  
  
用量的关系
主要试验结果
  
(有明确作用的结果)
1
  
2
  
3
  
……
2.2 作用机制的研究
  若对受试物进行了有关作用机制的研究,简述其主要研究结果。
  若有相应的国内、外文献报道,简要描述主要文献结果。
  3.一般药理学试验
  简要描述动物、剂量组别(给药途径、剂量、频次、时间,相当于药效学剂量或临床拟用量的关系)及主要试验结果等。建议将试验结果以列表方式表示(参见表2),也可自行设计表格。
表2 一般药理学试验总结
试验项目
动物
  
选择
给药情况
  
途径 剂量 频次/时间
与药效学起效剂量/临床拟用量的关系
主要试验结果
精神神经系统:
  
一般行为
  
自主活动
  
机能协调
  
催眠协同
  
其它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其它
4.急性毒性试验
  简要描述不同种属动物及不同给药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包括动物、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与临床拟用剂量的倍数关系)。对试验结果的描述应包括:毒性反应(毒性反应类型及程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恢复时间,出现毒性的最低剂量及剂量-毒性关系);死亡情况(濒死动物症状,死亡时间,解剖及病理检查);观察期结束时的肉眼或病理(肉眼观察有变化时)检查情况;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等。尽量描述性别差异及毒性靶器官,并分析可能的致死原因。
  5.长期毒性试验
  简要描述不同种属动物(如啮齿类及非啮齿类)的长期毒性试验,包括动物种属、给药途径、剂量组别(与药效学剂量及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给药周期及恢复期长短、主要观察指标及主要试验结果,如一般表现,体重,进食量,心电图,血液学,尿常规,血生化,骨髓象,脏器重量或系数,组织病理学检查;动物死亡情况,包括濒死症状、死亡动物检测结果;及其他检查结果等。
    明确无毒剂量、中毒剂量及毒性靶器官,剂量-毒性及时间-毒性关系。
    如果进行了毒代动力学研究,则应描述相应的试验方法和结果。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6.1.过敏性试验(全身主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简要描述试验方法,包括动物、剂量组别及对照组(包括阴性及阳性对照)、致敏方式(途径、剂量/浓度、频次、抗血清制备等)、激发方式(途径、剂量/浓度)。简要描述试验结果,包括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持续及恢复时间、死亡率等,以及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抗体稀释度等。
  6.2.溶血性试验
  简要描述体外和/或体内试验方法、受试物(是否为临床拟用制剂,批次)、对照组的设立、试验结果(如溶血发生的时间及试管号)。
  6.3.局部刺激性试验
  6.3.1 血管及肌肉刺激性试验
  简要描述试验动物、剂量组别、给药方式(途径、浓度、速度、频次)、观察时间及试验结果(如给药局部的肉眼观察、评分情况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
  6.3.2 皮肤刺激性试验
  简要描述完整及破损皮肤的制备方法、剂量组别及对照组别、给药方式(部位、面积、固定方法、剂量或浓度、给药频次)及试验结果(肉眼观察、评分、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否有全身毒性表现,毒性发生时间及消退时间等)。
  6.4.依赖性试验
  简要描述身体依赖性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包括自然戒断试验、替代试验、催促试验、诱导试验等。
简要描述精神依赖性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包括自身给药试验等。
  7.致突变试验
  7.1.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简要描述菌株、剂量组别(包括空白对照、溶媒对照、阳性对照、加S9或不加S9及受试物组)、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等。
  7.2.染色体畸变试验
  简要描述细胞、剂量组别(包括空白对照、溶媒对照、阳性对照、加S9或不加S9及受试物组)、试验方法及试验结果等。
  7.3.微核试验
  简要描述动物、剂量组别(包括空白对照、溶媒对照、阳性对照)、给药途径、试验方法(如骨髓采样等)及试验结果等。
  8.生殖毒性试验
  8.1.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简要描述动物、剂量组别(与药效学剂量及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如雌雄交配前连续给药时间及交配后继续给药时间)、观察指标及试验结果等。
  8.2.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
  简要描述动物、剂量组别(与药效学剂量及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给药途径及时期、观察指标及试验结果等。
  8.3.围产期毒性试验
  简要描述动物、剂量组别(与药效学剂量及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给药途径及时期、观察指标及试验结果等。
  9.致癌试验
  9.1.短期致癌试验
  简要描述不同的试验项目(如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小鼠肺肿瘤诱发短期试验)的细胞或动物、剂量组别、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溶媒对照、阳性对照)、给药方式(与细胞接触时间及培养时间,给药途径及时间)及试验结果等。
  9.2.长期致癌试验
  简要描述动物、剂量组别、对照组(包括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空白对照)、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及试验结果等。
  对上述毒理学研究结果,建议将试验结果以列表形式表示(参见表3),也可自行设计表格。
表3 毒理学研究总结
试验项目
动物选择
给药情况
  
剂量 途径 频次/时间
与药效学起效剂量/临床拟用量的关系
主要研究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特殊安全性试验
  
刺激性
  
血管刺激性
  
肌肉刺激性
  
皮肤刺激性
  
…….
  
溶血性
  
过敏性
  
全身主动
  
皮肤被动
  
  
依赖性试验
致突变试验
  
回复突变
  
染色体畸变
  
微核试验
  
致畸试验
  
一般生殖毒
  
致畸敏感期
  
围产期
  
致癌试验
  
短期致癌
  
长期致癌
注:根据所进行的试验项目对表中内容进行填写,未进行的试验不必列出。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简要描述在不同种属动物(如啮齿类及非啮齿类)所进行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包括动物、剂量组别、给药途径、动物受试状态(麻醉或清醒)、生物样本测定方法、方法学确证(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等,标准曲线,方法学质控情况等)。简要描述受试物和/或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主要结果:吸收(生物利用度)、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主要分布的组织或脏器)、代谢(主要代谢产物,原形药排泄率<50%的受试物的代谢研究情况)、排泄(主要途径、排泄率、排泄量及各排泄途径的总排泄量)及是否为线性动力学过程,并提供以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血药峰浓度(Cmax)、血药达峰时间(Tmax)、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等。
  简要描述缓、控释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的缓、控释特性。
  对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复方制剂,应简要描述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相互作用结果。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重点分析主要药效学试验的量效关系(如起效剂量、有效剂量范围等)及时效关系(如起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或最佳作用时间等),并对药理作用特点及其与功能主治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结合一般药理学试验结果,重点分析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中的毒性剂量反应关系(中毒及/或致死剂量、安全剂量或安全范围)、时间反应关系(毒性反应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时间)、中毒靶器官及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或最大耐受量等。
  受试物在试验浓度和/或剂量下是否具有溶血性、过敏性、局部刺激性及依赖性。
    分析致突变、生殖毒性及致癌试验中出现的阳性结果的剂量反应关系,明确其毒性作用特点。
  综合分析及评价各项安全性试验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种属和性别的差异性。如急性毒性试验之间、长期毒性试验之间、以及急性与长期毒性试验之间的毒性反应和靶器官的相关性;静脉注射的长期毒性试验与过敏性、溶血性及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的相关性;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毒性反应的差异性等。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重点分析受试物和/或活性代谢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如吸收速率和程度、药物分布的主要脏器、消除的主要途径、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等。评价受试物剂量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关系(是否为线性动力学过程)。
  分析与评价缓、控释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的缓、控释特性,以及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特性。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分析主要药效学起效剂量与毒理学安全剂量的倍数关系,与临床拟用量的倍数关系,初步判断其安全范围。
  分析药效学、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如药效作用部位、毒性靶器官及受试物分布和/或消除途径之间的关系,吸收速率与起效时间的关系,作用维持时间与药物消除速率的关系。
  若试验结果之间、试验结果与文献报道之间相互矛盾,应分析其可能原因。
  5.药理毒理与其他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5.1.与药学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综合分析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处方、工艺及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当毒理学研究出现了与处方中药材特点不相符合、而又难以解释的毒性反应时,应结合制备工艺,分析其毒性产生的可能原因,并阐明工艺的合理性。
  总之,应结合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对所有可能影响有效性或引起安全性方面担忧的药学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和分析。
  5.2.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药效学试验结果与拟定的功能主治的关系,主要药效学有效剂量或起效剂量与拟定的临床试验剂量的关系。
  分析毒理学安全剂量与I期临床初始剂量的关系,提示供临床参考的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中毒剂量和临床研究期间需监测的指标等。
  分析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对临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意义。
  三、参考文献
  1.药品审评中心.2004年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和修订工作方案
  2.2003年度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相关的指导原则(包括一般药理、急性毒性、长期毒性、溶血性刺激性、免疫毒性、药代动力学等)
  3.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专业审评意见撰写规范
  4.中药、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会议纪要
  5.新药申报资料形式审查要点
  四、著者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
&#65533;&#65533;&#65533;&#65533;'&#65533;&#65533;&#65533;&#65533;&#65533;`&#65533;{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时,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统计学差异与生物学差异的问题。统计学差异可判断受试物对考察的试验结果是否存在影响,但由于样本数的限制,有时可能掩盖真正的生物学差异,故样本数应足够充分,同时,还应注意对每个样本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统计学上的差异,还应结合动物的正常反应加以分析。
2、阳性药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结构相似和/或作用机理相似的合适阳性药。
3、对动物异常行为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及作用强度的观察。
4、所选择的动物是否合适,模型是否可靠。
5、分析所选择指标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可靠性。
6、对具体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及整体评估。
7、比较产生依赖性的剂量与有效剂量、中毒剂量的关系。
8、分析是否存在耐受性,及耐受与依赖的关系。
9、根据药物拟定的适应症、有效性,综合分析继续进行临床研究的可行性。
总之,在对药物潜在依赖性风险评估中,应充分利用所有的非临床研究数据,并结合药学、药理学和临床研究信息,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以判断是否具有潜在依赖性。
四、参考文献
药物依赖性试验,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药学、药理学、毒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219-221
药物依赖性试验,徐叔云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2:251-258
Guideline on the Non-ClinicalInvestigation of Dependence Potential of Medicinal Products. EMEA, 2006
五、附录
(一)躯体依赖性试验
1、小鼠跳跃试验(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短期内重复大剂量给药,然后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如受试物属于阿片类药物,则动物发生跳跃反应,跳跃次数可反应依赖性程度。
(2)动物:健康小鼠。
(3)实验步骤:药物剂量常按递增法,有时也配合采用恒量法,给药总量可按镇痛ED50的倍数计算。连续给药数天(根据药物镇痛作用的强弱确定给药时间),末次药后2h(以吗啡为例)腹腔注射纳络酮,观察30min内的跳跃动物数及跳跃次数,还可观察1h内的小鼠体重减轻程度。
2、大鼠体重减轻试验(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阿片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出现后,大鼠体重减轻,但非阿片类镇痛药和镇静催眠药则无明显作用。阿片类戒断后大鼠体重急剧下降,以戒断后24-48h最明显,是考察阿片类身体依赖性的较好指标。
(2)动物:健康大鼠。
(3)实验步骤:自然戒断试验每天早、晚相同时间测定大鼠体重,每次测重后按体重给药,每天2次,连续给药数周。剂量根据LD50和ED50及给药途径制定。末次给药后每隔一定时间测量体重1次,比较停药后不同时间的体重变化。(按体重给药,每天2-3次,连续给药4周。剂量根据LD50和ED50及给药途径制定。原则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有效剂量,高剂量应尽可能高,但不能出现毒性反应。末次药后每天测量体重2-3次(与给药次数相同),计算平均值,比较停药前后不同时间的体重变化。催促戒断试验以剂量递增法给药,连续给药1周,末次药后2h注射拮抗剂,在2h内每隔30min测量体重1次,比较体重下降百分率。也可同时观察大鼠给药后行为变化和体温及自发活动的变化情况,并以第1次给药至反复给药1周内为重要。
(4)结果评价:如戒断后大鼠体重急剧下降,则反应受试药具有身体依赖性。
3、大鼠替代试验(替代试验、交叉躯体依赖性试验)
(1)原理:阿片类药物都有基本相同的药理作用,给动物阿片类药物并使之产生身体依赖性后停药,代之以受试药,观察动物是否发生戒断症状。
(2)动物:健康大鼠。
(3)实验步骤:掺食法连续给以吗啡使动物产生身体依赖性,5天后以生理盐水、吗啡或不同剂量受试药代替,每8h给药1次,连续6次。替代前(基础值)及替代后每隔4h测定体重1次,计算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比较替代药物组和吗啡依赖组之间的差异。
(4)结果评价:按等效镇痛ED50的倍数计,比较达到同样替代程度的受试药的剂量和吗啡的剂量,可以确定受试药物的身体依赖性潜力的强弱程度。对体内代谢迅速、皮下给药不易形成依赖性的药物,用掺食法诱发依赖性可以获得较明确的结果。
4、大鼠攻击试验(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大鼠对阿片类药物形成依赖性后停药或用拮抗剂催促,可发生戒断症状,易与同笼大鼠发生相互攻击(一般停药后72h最明显,24h时极不明显;具有间断性的特点,可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天)。
(2)动物:健康大鼠。
(3)实验步骤:按递增剂量给药,连续数天,如有依赖性,则停药后大鼠出现体重减轻、摇体、眼睑下垂及扭体等戒断症状;此时如将大鼠同居一笼,则出现嘶叫、对阵和相互攻击现象,甚至受伤致死。一般于停药后第3天进行试验(将动物同居一笼),观察1h,记录对阵时程和嘶叫,以及攻击和互咬次数。
(4)结果评价:本试验可反应吗啡成瘾后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停药后戒断症状是多巴胺功能亢进的表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增强攻击反应。所以注意排除药物对多巴胺功能的干扰所产生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5、戒断症状的记分评定(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
(1)原理:动物长期获得阿片类药物后,其中枢神经系统能产生一种适应状态,停药或注射拮抗剂后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干扰现象即戒断症状。对这些戒断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即可判断药物的身体依赖性潜力。
(2)动物:常用大鼠和猴。其中阿片类药物在猴上的依赖性表现与人较接近,戒断症状比较明显且易于观察。
(3)实验步骤:按剂量递增法并配合恒量法给药,也可用拮抗剂纳络酮催促戒断。自然戒断或催促戒断后观察一系列戒断症状,根据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综合评分。
(4)结果评价:
戒断症状的综合评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可对戒断症状进行全面综合评分,也可对其中主要戒断症状进行综合评分。猴戒断症状可分为轻、中、重、极重4个等级,每一等级的评分可根据症状种类的多少和出现的频率定分,但不能大于级差分值。
依赖性潜力的大小可依据等效依赖性剂量来判断,即产生近似依赖状态的剂量来判定,也可按相同的等效镇痛ED50的倍数剂量来比较。
本方法同时也可进行替代试验。可在自然或催促戒断试验中观察。
附录(二)精神依赖性试验
1、自身给药试验
(1)原理:药物的精神依赖性可产生对该药的渴求,对觅药行为和用药行为具有强化效应。本试验模拟人的行为,通过压杆方式来获得药物,反映药物的强化效应,可信度较高且可进行定量比较。
(2)动物:常用大鼠和猴。
(3)实验步骤:
动物麻醉后无菌条件下行静脉插管并用马甲背心固定,连接弹簧保护套及转轴,弹簧套内硅胶管与插管相连,转轴使动物在笼内能自由活动,转轴另一端与恒速注射泵及储药系统相连。术后常规抗感染,恢复4-7天后进行踏板训练,使动物形成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试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套管畅通。如药物具有强化效应,动物经过短期训练后产生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能自动踩压踏板接通注药装置将药物注入体内。
(4)结果评价:
通过观察是否形成自身给药行为来判断药物是否具有强化效应;由于动物个体差异较大,建议将每只动物自身给药前后踏板次数变化的百分率进行组间统计。
本试验中也可同时进行替代试验。
通过更换受试药的剂量,比较它们在等效ED50倍数剂量条件下的踏板次数或比较产生类似踏板模式的药物剂量,即可反映受试药的精神依赖性的强度。
本试验设计适用于静脉给药,实验中应注意药物稳定性和配药时间的关系。如受试药为口服给药,则不需进行手术,而仅将每次踏板的反应变为给一次口服制剂即可。
2、大鼠药物辨别试验
(1)原理:依赖性药物使人产生的情绪效应如欣快、满足感等,属于主观性效应。具有主观性效应的药物可以控制动物的行为反应,使之产生辨别行为效应。本试验可准确判断受试药是否属于阿片类药物,以及产生精神依赖性潜力大小。
(2)动物:常用大鼠。
(3)实验步骤:
利用辨别试验箱和训练程序训练动物正确压杆,然后通过辨别训练训练动物产生稳定准确地辨别吗啡和生理盐水的能力。最后进行替代试验,以不同剂量吗啡和受试药进行替代,观察压杆正确率与剂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剂量-效应曲线,求得药物辨别刺激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越小精神依赖性潜力越大)。
(4)结果评价:
药物辨别刺激ED50值越小反映精神依赖性潜力越大;如替代药物不产生训练药物反应,则说明该药不属于吗啡类药物。本试验不适用于阿片类拮抗剂。由于药物辨别刺激并非完全基于药物滥用产生,因此在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潜力方面不如自身给药试验可信,但在药物主观效应强度的定量比较方面有其优越性。由于动物训练周期较长(一般3-4个月),试验中要注意耐受性的产生。
3、条件位置偏爱试验
(1)原理: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如果把奖赏刺激与某个特定的非奖赏性条件刺激如某特定环境反复练习之后,后者便可获得奖赏特性。反复几次将动物给药后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药物具有奖赏效应,则特定环境就会具有了奖赏效应的特性,动物在不给药的情况下依然有对此特定环境的偏爱。
(2)动物:常用雄性大鼠或小鼠。
(3)实验步骤:
试验装置为黑、白两个互通的盒子,中间有可活动的隔板隔开。动物每天上午、下午(或隔天)分别给受试药和生理盐水各一次,给生理盐水后将动物放入一侧盒子,给药后动物放入另一侧盒子,每次在盒中停留30-40min,连续训练5天。第6天在固定时间不给药的情况下将动物放在黑、白盒之间的活动台上,同时用隔板将黑、白盒半隔开。以动物爬到盒底的瞬间开始计时,记录15min内动物分别在两盒内停留的时间。
(4)结果评价:
如果动物在一侧盒子内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则表明其对伴药盒产生位置偏爱,该受试药具有偏爱效应。以吗啡为阳性对照药,比较它们在等效ED50倍数剂量条件下的偏爱效应,或比较产生相似位置偏爱效应的药物剂量,即可反映该受试药的精神依赖性潜力的强度。
本试验的准确性取决于训练次数和每天训练的时间。训练次数越多,条件联系越牢固;时间过短则条件联系不牢固,时间过长则离散度增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3-31 19:16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