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47238
帖子
主题
积分778
注册时间2013-11-18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每当甲型流感季节到来,我们都能想起罗氏制药独家生产的抗流感病毒药物达菲(Tamiflu),每年罗氏的年报中,都会把达菲销售额的变化列在显著位置。该药物对华尔街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如赫赛汀、美罗华、安维汀那样的“现金奶牛”。 每当新型流感来临的时候,达菲都做为“神药”,被WHO和许多国家常年列为储备用药。尽管达菲的订单波动性很大,但是,罗氏制药还是从其中收获颇丰。
达菲的化学名叫奥司他韦磷酸盐(Oseltamivirphosphate),这一药物并不是单独由罗氏研发的,而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吉列德和罗氏联合研发的一种神经氨酸酶特异性抑制剂,通过作用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以起到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
相比上世纪末上市的新药,达菲的问世尤其艰难,因为不良反应风险较高,抗病毒药物动辄被监管部门“黑框”或者退市,不少药企都放弃了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因此,达菲的研发之路尤其艰辛,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
从研发开始,达菲遭遇了原料来源的短缺、受试病例的缺乏、市场推广的艰辛等一系列的困难,不过,万幸的是,葛兰素突然参与到这场新药研发的竞赛之中,使得吉列德差点放弃这一项目。不过,多亏罗氏及时出手,才给人类贡献了这一高效的抗病毒药物。
研发灵感来自会议海报
尽管一些成功科学家并不是女人,但是,不少科学史的作者会把成就归功于神秘的灵感和直觉,其实,一个新药的研发灵感或许因一件偶然事件而瞬间显现,但灵感背后的知识积淀和专业嗅觉则非一日之功。
由于这个故事太有名了,我还是要从这里说起,1992年10月14日,抗微生物制剂和化疗跨学科会议(ICAAC)年会在洛杉矶召开。来自位于加州福斯特市一家小型生技公司吉里德科学公司研究部有机化学组主任诺波特·比朔夫贝格尔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听完一场会议报告后,他转到了海报展板前浏览,这些海报展示的是有关抗生素耐受、真菌疾病新发现以及HIV感染治疗新方法等尚未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其中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科研人员的一篇海报吸引住了他。科研人员发现,由澳大利亚生技公司Biota发明的一种化合物在小鼠体内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而这家公司已授权葛兰素制药将其开发上市,该物质的研究编号为GG167,即扎那米韦。当时,比朔夫贝格尔正在不断寻找新的研发项目思路,而此篇海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市场上对付病毒的药物只有两种,金刚烷胺和金刚烷乙胺。但这两种药物都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并且只对两类流感病毒的其中一类有效。更为糟糕的是服用这两种药物几天后,病毒便具有耐药性。
由于流感病毒几乎每年都发生变异,因而流感疫苗的保护作用有限。历史上的几次流感大爆发所造成的横尸遍野的悲剧历历在目,而新的大流感爆发危机四伏,随时都 有可能爆发,而疫苗的研制和生产都难以及时有效地对抗流感的肆虐,因此大家从都认识到研发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