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缘起:三余,利用闲余读书之意;精舍,儒家指心存“天道”精微之所,这里借指学习与探索之地。“三余精舍”由三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有自尊、信仰与温情的朋友组成。对于中国传统绘画、音乐、建筑,欣赏时寄感性以为美,对于中医药,却力有不逮。站在“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外,终觉缺乏理性根基。中药行业正值变革与瓶颈期,我们思考的内容涉及中医药传统与现代化、工业化融汇的各方面,颇多困惑。中医药来自何方,将去往何处,文化基础何在,其美之所为美,又如何体现。笔者寄望由这些问题的持续讨论与思考,形诸文字,起抛砖引玉之效果。理想状态是找到中西方文化体系互通的幽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择西方文化之善浑然与之相融。不求有解之定论,只求开放之窗口。对于三人思想凝汇的成稿,好奇之甚,且顾且盼。这,也同时是对中医药发展方向的好奇、思考与探索。 |
中国和西方文化有根本不同。有人认为是快慢的关系,是同一条路,只是他们在前边,我们发展得慢,追赶就行了。笔者认为,源头、路向无一相同,类似于相异线或平行空间。两种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先进与落后,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快慢本身也许成为了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取类比象“这种一直被认为唯心主义的哲学,似乎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古人的观点暂且不说对还是错,至少五四文化运动后,很多人都不认识繁体字,也不会读没有标点符号的竖排版文章了。 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 取类比象:虽然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但在古代哲学思维和实际实践中却往往得到证实。对于人类发展历史,有诸多不同观点。 一类观点是认为:不同大陆的人是独立发展的种群,虽然祖先是远古大陆分离开始的某种(或几种近亲古猿),但是其发展后成为独立物种。 另一类观点则认为:现代人共同祖先来源于非洲,大约在12~20万年之间走出非洲,沿不通迁徙路线分布到各大洲。同时,与各大洲原生古猿要么杂交;要么灭族替代。 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共同之处在于至少现代人都是杂食动物。我们的近亲“爱基斯摩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爱基斯摩人标准命名应该是:因纽特人。 (以下部分内容是公开文献摘录)维生素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必备的要素,但绝大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不能提供热量,但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就是典型的基本营养。维生素A对眼睛和骨骼至关重要,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可以从有色植物食品中获取维生素A,也可以从含有“类胡萝卜素”的色素植物中吸收维生素A。不过,维生素A不仅存在于植物中,由于它自身的油溶性,冷水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体内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这就是因纽特人获取维生素A的途径。 此外,维生素A的这些摄取来源还可以提供维生素D 这种对骨骼极其重要、具有油溶性的维生素。适当的日光浴足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可这个要求对于因纽特人却过于苛刻,北极圈内的长夜绵绵斩断了他们的日光浴的爱好。幸好他们的食物中仍有维生素D的存在。 1928 年,探险家维尔希奥米尔·斯特方松开始实验美国式的因纽特食谱,经过一年时间,他最终发现:如果每天食用一些未经烹调的生鲜肉(特别是动物肝脏),那么从中摄取的维生素C就足以预防坏血病。 一项研究表明,加拿大北极地区因纽特妇女食谱中每100 克食物中的维生素C 含量为:海豹脑近15 毫克、驯鹿肝脏近24毫克、海藻近28毫克。鲸皮和鲸脂中的维生素C 含量更高,每100克富含胶原蛋白的生鲸脂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达36 毫克,可与橙汁媲美。对不少女性来说,脂肪也许是她们一生中最大的敌人。然而,对于以肉类为主食的因纽特人来说,脂肪却是必不可少的。 而我们饲养的家畜体内积累的却是大量固体饱和脂肪。同时,我们食用的多数加工食品中也添加了固体脂肪,即所谓的转移脂肪,如:加工过的植物油和起酥油等。这些人造脂肪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威胁,它们不仅会降低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即“有益”胆固醇HDL),而且还会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即“无益”胆固醇LDL)和甘油三酸酯。由于转移脂肪的作用,脂肪在动脉壁上逐渐增多,心脏病的隐患由此埋下。 而我们很多古籍药方中,猪胰脏、羊肝脏被作为药物比比皆是,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大多这些药方要求猪胰脏、羊肝脏需要生用(不知道读者是否可以生用这些美食)。同时,《本草纲目》也提示我们猪肉是有“毒”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人对于阳光的崇拜,对于月亮这种周期性变化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认为,吸收了日精月华就可以长生不老,甚至可以辟谷。从哲学思考,这种想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如何实现则是另一回事,是科学范畴了。 近来有人对某专家有关“鸽”的药理作用的论述提出质疑,殊不知任何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单凭“是否科学”这个疑问,或对这个疑问进行不科学推理,答案依然是唯心的。科学是建立在可证实、可重复、可重现,并且给出了置信概率。既然中医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试验和总结,为什么被认为是为科学呢。取类比象科学不科学无所谓,但是科学核心就是证明你说的是对的,或者说你说的还有哪些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方法,取类比象的历史源远流长当然源于动物的本人,或者说是人类思考的本能。 人们最害怕一直被人做是唯心主义的东西,在某一天被证实竟然是唯物主义。古籍文献中的“鸽之性:喜升腾,能补人之阳气“,万一有天被证明“取类比象”的认识方法,事实上真的是对的,只是古代人不可能用现代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方法去分析这取类比象是否科学,也可以说古代一些理论尚未被现代科学达成共识。 “取类”是抓住了观察属性共性,“比象”是一般指导下,研究共性的特殊性。取类比象,是古代人们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在中医学、尤其是在中药学中,
运用尤为广泛。比如:由于花朵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它的药用功能是多治头
部疾病,故有“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其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
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而骨、肉、脏器之类药品能治疗人身体中与之相同或
相近部位虚损类疾病,被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等等。
因为中医讲究的是“左肝右肺”(先不说这个是不是传抄笔误),这显然与大多数人了解的已经成为常识的人体解剖学的肝脏的位置不相符合。既然知道了不符合,总得想个办法不是,于是乎就有人说我们中医的脏器都是指功能而言,不是指的人体的具体脏器,所有的内脏都是指的功能而言。这也就是说,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前面都应该加上“功能”两个字,从而,“功能肝、功能心、功能脾、功能肺、功能肾”。但是无论怎样,古人通过 取类比象确实获得了实惠和效果。
树叶轻飘“风虎叶豹”;石头沉重“落水无高”,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比比皆是证据。故此,树叶类药,花类药多发散,如:银花、连翘之类为发散类药清热解毒;矿物类药多用于重镇潜阳,谓之安神,如龙骨、牡蛎者,等等这些取类比象而总结推导出来的方剂用于临床,总会得到行或不行的数据。而鳖甲等则被视为所谓的“血肉有情之品”谓之滋补肾阴。中医温病学的复脉汤(所谓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是也)。如果确有其效,则是取类比象的实证。
但是,我们古人并不是埋头苦干,不注意特例和科学性。桔梗、旋复花之类就被单独列出来了并不符合取类比象原则。
客观分析所谓“取类比象”认识方法的由来、内涵及其对中医的所谓理论意义,认为其有助于从事物同一性的角度 ,宏观认识上把握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 ,寻究对未知生命奥秘的尝试,在古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也为我们对于现有达尔文式的植物分类是否适合传统中医药文化提供了一个思路。不注意临床效果,仅仅认为种属相近就可以替代,是不是本身道路就选错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