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和《实用制药知识与技术解析》(二) 下级服从上级是打工者的命运,我被安排去作了几年中药提取车间的负责人,与前处理、提取、浓缩、干燥等打交道。小企业所用设备即落后又老旧,生产中小心翼翼还是出了好几个事故和问题,记下的这些教训和感受,无意中为日后编写《实用制药知识与技术解析》提供了素材。 1.见面礼。 走马上任的当天,车间的见面礼就是出了个大事故。这么多年过去了,想起就心惊肉跳。当天下午2点多钟,提取操作工,一位长得帅气的小伙子,在用2 m3的提取罐煎煮枇杷叶等中药材时,发现罐底漏药液严重。他从机修班找来一把大锤,即没有去关闭提取罐进罐的蒸汽,更没有去排除和降低罐内的蒸汽与压力,抡起大锤对着提取罐底部的压盖栓猛敲,想将压盖栓敲紧栓牢,免得药液流失浪费。谁知只敲到第二下,只听“嘭”的一声大响,提取罐底盖被突然冲开。100℃以上高温的药渣、药液直扑而下,热浪翻卷,漫流四方。操作工小伙子尽管机灵腿长跑得快,但全身裸露部位都被严重烫伤,冒起一个个水泡,小伙子那撕心裂肺的惨叫,让人直打寒颤。庆幸的好在是冬天,他穿得衣多,胸腹部和命根子这些致命地方没有明显伤害。 上任第一天,收到这份见面礼太沉重了。这当头棒喝告诫我:压力容器操作危险性大,员工培训必须做到位,存不得任何侥幸心理。这是我来中药提取车间记下的第一个教训。 2.谁之过? 厂里生产的xxxx中药口服液,是由中药提取车间提取药液 → 浓缩 → 蛋清混合冷藏沉淀 → 取上清液,供液剂车间去配制口服药液。液剂车间遇到一批提取药液配成口服液灌装后,产品出现沉淀,虽不十分严重,但已超过药典的规定标准,无法出厂销售。一批产品近10万支,若报废将是一个重大损失。 领导多次召开质量分析会,液剂车间列出种种理由说是我车间的提取药液沉淀分离不好,提供的中药提取药液有质量问题。尽管我觉得液剂车间说得有一定道理,这次质量事故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但维护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我辩解:我们车间都是按工艺规程正常操作,没有异常现象。可以去查记录、去调查工人的操作。提取药液运到液剂车间都是经过质检员检查过的。确实,能造成这种异常现象的还真有不少原因:配料用的离子交换纯水是否合格?过滤器是否损坏?严格进行了过滤操作没有…… 费了好几天时间,又取样做过一些试验,仍一时无法查到准确原因。领导决定对两个车间各打五十板,本人自然首当其冲被责罚。厂里组织对暴露出的可能产生口服液澄明度问题的因素,制定了更详细的管理措施,严格了各工序的检查和质量标准,并引进了高速管式离心机投入使用。这个品种几年内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异常现象和质量问题。 3.打通肠梗阻。 车间所用的一台蒸发量1.5 m3/h的三效蒸发器,按说明书介绍,正常使用时,一效蒸发器真空度为-0.02Mpa,水提药液沸点为93℃,其加热器所用蒸汽压力仅需0.05~0.15Mpa。而实际上,该设备经几年使用,出现一效蒸发器真空度达到-0.02Mpa正常情况后,加热器的蒸汽压力需达到0.5Mpa以上,待浓缩的药液温度才能达到沸点。这样既严重浪费了蒸汽,又耽误了药液的浓缩时间。 经拆下加热器检查发现,流经药液的管程,内径几乎缩小了一半,附着大量的药垢碳化物,更糟糕的是有3根已完全堵塞。我们找来钢丝刷焊接在钢条上,来回磨刷管程内壁。后来机修师傅又弄来冲击钻,配上自制的超长钻头,以电钻磨刷替代纯手工操作,功效有了明显提高。忙了三天,终于打通了堵塞,其他管程内径也扩大不少。 清洁处理后的加热器装好使用时,运行效果已接近新设备的状态,蒸汽压力只需开到0.1Mpa,即可进行正常的蒸发浓缩。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再发生,我们采取:1每批药液浓缩完,立即用碱水煮沸清洗加热器和蒸发器。2每月一次打开加热器的上、下盖,用钢丝刷刷洗管程内壁。3 购置备用了一台加热器。当在用的加热器使用效果差时,换装上备用的加热器,并将换装下的加热器的管程内壁清洁处理好,随时待用。 4.躲过披麻戴孝。 那天下午,我正在车间办公室核查有关记录。突然,提取班长闯进来,大声叫到:“主任,我刚才差一点被砸死啦。”我一看,他额头上有不少血,赶忙招呼他坐下,急问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说,就是十几分钟前,在将4 m3容积的提取罐内壁冲洗完后,因为更换品种,他就将头伸进投料口,看看罐壁上冲洗干净没有。头刚离开提取罐的投料口,罐盖突然砸下来,额头被刮成这样。头要是慢离开罐口半秒钟,只怕是再也看不到你了。 听他一讲,我冷汗直冒。怎么会出现这种事?他又半开玩笑地讲:“算我命大,阎王爷开恩还不肯收。那个罐盖几十斤重,今天要是真的被砸中没命了,主任,我那屋里的人恶又恶,只怕会把你搞起去披麻戴孝……” 我越听越害怕,一边安慰他,一边和他去看现场。该投料罐盖系由压缩空气经气缸控制而进行开、关,因出现失灵就差点造成重大事故。我立即找来设备科和机修的人员进行商议,在所有的投料盖上焊了个螺帽,罐盖上方的管道上安了根钢丝钩,待罐盖伸上后用挂钩挂牢。需盖盖时再取下挂钩。经过一个小小的改进,这一重大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了。 中药提取系列操作是制药生产中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如容器爆炸、罐体失稳内瘪、喷雾干燥中药物起火、药液浓缩时跑料、沸水沸药伤人、浸膏变质、提取药物产生焦屑等等,还有更多的事故案例已编写收入了《实用制药知识与技术解析》书中。愿这些触目惊心的教训,对年轻一代的制药人,能带来警示。 (注:《实用制药知识与技术解析》前言、目录明细请看蒲公英驿站中推荐新书。蒲公英微信公众号中有本人微信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