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GMP执行的过程就是:写你所做,做你所写,记你所做,改你所错。就这四句话,想真正的做好确实是难如上青天,可能有些人认为有点夸大其词。但是,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能把这四句话做好的企业真的是凤毛麟角。因为在生产和检验过程中,总是会发生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会发生偏离标准和规定的事情,这时候就得启动偏差调查程序了。 偏差管理,是现在制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每次检查检查员必看的内容。在每次参加的培训班讲述的内容里,基本上都有偏差管理的内容,但是,讲述的内容都基本相同,就是从偏差的发生开始,一直讲到偏差的关闭,中间就是偏差的调查、评估,CAPA的落实执行等等。可是,听了这么多次课程了,最终,好像更加的不会处理偏差了。因为学的越多,想法越多,学的越深,想的越深。到最终起草出一份偏差报告,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能够说服检查员呢? 下面拿出一个具体的偏差进行分析,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谅解。 偏差发生后产生的最终结果:一批片剂收率达不到标准(90%-100%)。 偏差描述:**年**月**日,批号为**的**片剂成品收率为85.3%,低于标准规定(90%-100%)。 偏差分级:严重偏差。 偏差调查: (1)原辅料的备料称量过程:核对原辅料的名称、批号、称量的数量,最终确认都是没有问题的。 (2)原辅料的粉碎、制粒、干燥、混合过程:检查核对批生产记录以及询问现场操作人员,确认原辅料的粉碎、制粒、干燥、混合都是按照工艺规定进行投料生产,生产过程中没有将原辅料撒出的现象。物料平衡也在规定的范围内。 (3)压片、内包、外包工序的生产过程:各工序生产都是按照工艺规程进行生产,物料平衡也都在规定的范围内,废料尾料也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异常的增多。 (4)操作人员的培训:检查各岗位操作人员是否都经过了培训并且考核合格后才上岗工作,确认都是经过培训和考核的,培训档案都是健全的。 (5)各工序使用的衡器:检查各工序使用的衡器,在使用前都是经过校准的,校准记录也是正常填写,各个衡器每年都进行校准,且都在校准有效期内。 (6)调查中间体颗粒的含量:颗粒的含量在内控标准的下限。 (7)最终确定偏差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中间体颗粒含量偏低,相应的片重就要加大,压出的片子数量减少,最终导致成品的收率低于标准。 偏差的评估:由于成品收率是一个经济指标,且生产过程都是严格按照产品的工艺规程进行生产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艺参数,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所以,结论是收率偏低不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纠正措施:无。 预防措施: (1)加强对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工艺参数。 (2)对生产车间进行经济上的处罚,对车间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提升操作人员的责任心。 QA确认CAPA措施的落实:提交车间操作人员的培训记录以及考核评估表,都已严格落实执行。 质量负责人的最终处理意见:生产过程严格按照工艺规定进行生产,严格执行工艺参数,落实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关闭偏差。 这份偏差报告就这样起草完了,但是,就这样的一份偏差报告是不能让人信服和接受的,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问题。 1、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调查清楚,为什么中间体颗粒的含量会偏低? 2、偏差的纠正预防措施过于简单,简单的制定为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评估。 3、没有对QC的检验过程进行调查,但是为什么没有调查呢?因为QC认为检验结果在标准内,没有启动OOS的调查。 4、QA对CAPA措施的检查落实不到位,只是象征性的将培训签到表以及考核评估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5、未能制定出切实有效预防类似偏差重复发生的措施。 6、调查过程没有详细的支持数据。 偏差管理做为必查内容,也是企业最为头疼的事情,更具体点是QA最为头疼的事情。发生偏差后,生产车间或者QC没有及时将偏差汇报,隐瞒偏差的发生,或者在在偏差发生后的调查过程中,生产车间或者QC不能很好的配合偏差的调查,最终导致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调查清楚。起草偏差报告时,只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写偏差报告,再加之语言文字的描述不欠当,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检查时检查员看到偏差报告后,提出以上若干个问题,最后落一条该企业偏差处理不符合要求,对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调查清楚,对CAPA措施制定的不合理,不能有效预防类似偏差的再发生。当落下这一条缺陷后,QA就是最终背黑锅的部门,领导就会说,为什么不深入调查偏差,为什么不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自新版GMP执行到现在也快10年时间了,企业从了解偏差的定义到目前能够有效的处理偏差,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在面临的偏差处理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最近几年的检查中,检查员才开始重点关注企业的偏差管理,企业也才逐步的重视偏差的发生和处理,所以,虽然法规规定了,但是制药企业偏差管理的起步比较晚。 2、企业的偏差管理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认为偏差的发生就会暴露自己生产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所以,刻意的隐藏了一些偏差的发生。 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完善,认为偏差处理就是QA的事情,造成QA单打独斗,生产部门和检验部门不能有效的配合调查,造成偏差处理的不完整。 4、企业管理层对偏差不够重视,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偏差管理是能够有效推动和提升产品质量所起到的作用。 5、企业质量管理的文件、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制定的不合理,与实际生产和检验两张皮,不能有效的指导生产和检验,造成出现偏差和异常的情况太多。 6、企业对于很多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都落在了人员操作失误的方面或者设备故障等方面,制定的预防措施也是千篇一律,对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等。 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要改变对偏差的态度,偏差的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的抓落实情况。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都要重视。真正的意识到偏差管理对提升产品质量所起到的作用,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才能提高偏差处理的能力,才能让产品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