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22920
帖子
主题
积分6706
注册时间2012-3-22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首发中国GMP论坛,丁香园转载并热烈讨论的一个帖子。
原文如下:
首先声明:本人药企经历质管多年,做事相对稳妥,不喜欢在论坛灌水,最多也只是跟贴而已。今日特发“戏说”风险管理的灌水贴,充当笑料,望网友不必上纲上线。当然,本人安全帽已戴好,砖头在你手里,砸与不砸及力量的大小全在乎你了。
大凡国内药企业职工都知道:药品价格极低,竞争又激烈,整日忙忙碌碌,收入却了了无几,还有极多的风险。拿500ml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以下简称输液)为例,出厂价还不如同体积的矿泉水价,这叫药企业和职工又如何生存下去?恰巧,近期本企业的输液生产线也是在准备GMP认证事宜,可遇到“风险管理与评估”一项,绞尽脑汁也拿不出好的办法,于是乎泡泡论坛,看能否有收获。发现本论坛的“风险管理”相关内容正处热议中,参与其中多少有些收获。也许最近电视剧看多了,发现许多历史剧都是戏说的,象“戏说乾隆、戏说康熙”之类的,于是突发奇想,咱也来个“风险管理评估” 戏说,让可最终灭菌的产品避开洁净区及许多复杂的管理程序进行生产,使成本来个深圳“富士康”式的11连跳,让国内药企靠价格优势生存下去。还是以本文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例,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涉及生产过程的主要风险项目为工艺用水,空气净化,药液的配制、过滤与灌装,人员,轧盖与灭菌,其他过程风险评估不在本文件戏说范围内。
1、工艺用水
输液生产玩的就是工艺用水(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用本风险评估可以踢开纯化水的生产,只用饮用水、注射用水来生产输液。不管新版老版GMP都规定,纯化水是生产注射用水的原水。注射用水是通过多次蒸馏出来的(国内大多是五效或六效),用饮用水直接蒸馏5、6次注射用水又有何不可?风险在哪里呢?有人说:饮用水比纯化水杂质多,按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检测项目此处不列,有兴趣的自查)检测恐怕不合格。从注射用水的10多项检测项目来分析,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是:PH、无机盐类、有机物、菌体及代谢物(此项通常以细菌内毒素或热原体现)。而目前的生产设备都有在线监测装置,如电导率和PH计,有条件的企业还装上TOC检测仪在线监控。水质保证了,产品也就得到保证了。
既然美国药典规定纯化水可以生产注射剂,那么用饮用水蒸馏生产注射用水并用来生产注射剂又有何风险呀?蒸馏出来的注射用水不比纯化水更安全?
1.1电导率:无论是有机或无机盐类溶解于水中后,均会导致电率异常,生产上容易监控;如果水质的PH值大于8或低于4的情况产生,电导率不异常?
1.2总有机碳:有人说,油、有机溶剂、加上部分有机物不体现PH值,水质中如有这类杂质用TOC来评判。不错,它们会同水一样,进入蒸馏—冷凝—再蒸馏—再冷凝的循环过程,可城市自来水中又有多少这类物质的残留呢?就是有残留,经过多次蒸馏也基本上逸失完了(包括水中的氨和二氧化碳),那么水质中TOC是什么?无怪乎只有残留有机物和活体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内毒素,热原等),它们在制备过程中极少产生,答案是只有在贮备期间产生,如果系统是密闭的或定期消毒灭菌当然可避免。
1.3细菌内毒素和微生物限度:
假设在注射水制备过程中,细菌内毒素和活体微生物(包括热原)随蒸馏而进入水系统,前者靠普通的灭菌方法(如121℃,30min)是去除不了的,只有通过吸附和过滤加以去除。因此,在生产中,注射液的浓配也好、稀配也好,统统加入活性炭循环吸附,再通过微孔滤膜0.45um、0.22 um终端滤芯滤过菌体,可去除这一潜在质量风险(同理,瓶子和胶塞的精洗、精冲用注射水也采用这一孔径的终端滤芯过滤)。那么,有什么微生物能通过这种孔径?答案是病毒,病毒可以通过这类孔径的滤膜,但是,病毒通常要靠宿主才能生存和繁殖下去的,没有了宿主,病毒还能生存多长时间?4小时?拟或10小时?它只是蛋白质和核糖酸复合物,能经得住后面的高温灭菌过程吗?
按现在通常的规定,整个水系统各用水点每周要巡检一次,而检测量与用水点数是呈正比的(假如水系统有30个点,那么每日检测点至少为4个以上),那么怎么减少?采取掐头掐尾的办法:在线监测注射水产水口的电导率和TOC,如有必要再加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那是三、四天后才知道的事了,如按参数放行的规定,生产的药品早从患者体内代谢了),把好源头关;检测总回水的电导率和细菌内毒素(它也基本代表了各用水点和整个系统产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了)。每天只检测这两个点的水样(全检更好,但都是事后诸葛亮,当天的产品已基本出来了,知道结果再停产,只是避免更多损失罢了),其他各用水点不检,省去多少人工及费用?
2、空气净化系统
空气净化系统的废弃:空气净化的目的是防止外源性的微粒和微生物对药品的污染,最终灭菌的产品有那个必要花那么多钱建这个厂房,还要每年验证、监测的,单就运行电费而言,其成本也是极高的哟。那么,简单处理一下,花极少的投资也可有效防止外源污染。方法如下:一台无油空压机,外加油水分离器(无油空压不是绝对无油的)、空气贮罐、0.1um和0.01um的孔径的滤芯,目的是去除油污、微生物和微粒。在需要洁净空气保护的设备上,如精洗瓶出口至传送带、灌装机、加塞机等上部加一有机玻璃保护罩(可方便拆洗),罩内上方安装上带细孔的不锈钢管(笛子见过?不过孔径要小哟,并多打几排,有一定的扇面,让吹出来的空气充满保护罩),0.56米/秒的风速?5.6米/秒的也可调整的。如何防止管道污染?多备几根,每日拆卸、清洗、装入布袋扎好后跟随产品一起灭菌,使用时再安装。那么,微粒和微生物污染风险有几何?胶塞清洗也是如此保护,会有微粒和微生物污染么?有人说,空调净化系统的温度与湿度设置不是为药品,而是为操作人员设置的,这话我很赞同,它确实是很非常人性化的一条。对国内99 %的药品品种来说,这点温、湿度变化无关其产品质量。
3、药液配制、过滤、灌装
浓配、稀配设在普通环境里进行,有人说这不是制造质量风险吗?其实,浓配与稀配处理过程是产品溶解后加入活性炭循环过滤并定容的,灌装前经终端过滤(有的采用1um钛棒/0.45um/0.22um滤芯3级串联,有的则采用2-3um钛棒/1um钛棒0.45um/0.22um滤芯4级串联),此时还有微粒与微生物污染风险么?详情1.3中已有叙述。那么物料传递、投料操作稍加注意,别把外袋的污染物带入配料罐就行了。此处要防范的就是药品间的交叉污染了,按照日常模式,更换品种时,对生产现场彻底进行清洗与清理,当无药品交叉污染的风险。
4、人员
新老版GMP都要求人员进出洁净区要更换洁净服、洗手、并定期消毒。废弃了洁净区后,如何防止人员对产品的污染?在有空气保护的设备上操作人员的工作服如同医院的护士装束即可。工作服是否灭菌?没必要,其一,与药品不直接接触,其二,产品可最终灭菌。传送带上的空瓶倒了(包括灌装后的实瓶)怎么办?用手扶正,人们不禁要问:那不是污染了瓶子了吗?是的,那只是表面污染,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没听说过谁用手指头插入倒了的瓶口再进行扶正的。那么扶瓶操作工、胶塞上塞工(现在都是机器振荡上塞,此处只是跳塞后的补塞,补塞操作也是使用清洁后的镊子)的手又如何减少污染?答案是每半小时用冷至适宜温度的注射用水清洗一次(必要时加入洗手液,注射用水只用当班截取的,换班新取)。过去一直使用75%酒精消毒(用得着除菌过滤?),而这一消毒过程只是抑菌而非灭菌,其目的是减少微生物污染,而这里的操作工定期用冷凉的注射水加洗手液清洗,同样可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其效果不说等同,也相差无几了。
5、轧盖与灭菌:
当灌装好的输液瓶上塞后,已基本与生产环境隔绝了,外界任何污染对其都不会产生质量影响了。扎盖过程可设在有空气保护的环境下进行。扎盖后的灭菌是棍打不动的程序。灭菌过程产生的质量风险控制在于:首先是要保证无菌概率,其次是产品在长时间、高温下的理化性质变化,如色泽、含量、PH值,部分对热敏感的产品还要考虑分解产生的杂质等,当然,这些都是另外的风险评估了。
6、其他操作
产品检验是对产品的完全破坏过程,所得结果只能推测该批产品合格与否;贮存和运输过程等虽对产品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于经过高温灭菌的产品来说,这点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需要阴凉或冷藏贮存的产品,注意控制仓库温度即可)。包装与贴签防范的主要是交叉混药了。
罗嗦了半天,得出以下结论
A、工艺用水用饮用水作原水,免去生产纯化水;注射用水每天只取总产水口和总回水口的进行检测,其它各用水点全免;水质检测费用节约几许?风险存在又几何?
B、用无油空压机取代空调净化系统进行洁净空气保护,生产过程只在配制与灌装工序、瓶子与胶塞精洗处、料液灌装前设置终端滤器去除微粒与微生物,节约电费、人工费及其他费用节约几许?风险存在又几何?;
C、减少了人员进出洁净区的更衣、洗手、消毒等复杂程度,还可减少物料在洁净环境中的搬运量,劳动强度大为降低。
本次泡论坛的额外收获是:既然是风险管理,那就要把它用在实处,经分析,有风险的项目当然要采取措施规避,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无风险的项目当可继续采用,确保产品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那么,用本文评估的方法生产输液,既无质量风险,又节本减耗减少投资,还可保障员工健康,更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呵呵,风险管理在这里是不是用歪了?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应用呀。
最后,可否将“质量风险管理对于中国GMP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改成“质量风险管理对于中国‘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更合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