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山顶洞人 于 2019-9-23 20:55 编辑
遴选一周问答精华,让知识传递更加便捷,尽在《蒲答》专栏。
本次内容由“王小妞”编辑,“山顶洞人”修订
栏目内容采集于蒲公英论坛,主要来源《有问有答》板块,不代表蒲公英论坛意见。
PS:诚招冠名商!
[工艺技术]问:咨询各位大神问题,在生产空白对照批时,是否需要相关的工艺规程和批记录,是否需要相关的文件支持?需要做哪些工作,谢谢各位大神解答,我好像找不到类似法规的条款。我们这里打算说做就做了,我主要是为了说服他们! 答:zk8031:需要有工艺规程和批记录,这是GMP理念的问题,操作要有依据,那就是工艺规程,做了要有记录,就是批记录。 歪楼:临床用药制作要符合GMP,说做就做的,是把四个最严当放屁呢?赶紧学习新法十一章。
[质量控制QC]问:标定0.1mol/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标定的时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几位 ? 平行范围是多少?(做二氧化硫用的) 答:lhd000000:标定工作应由初标者(一般为配制者)和复标者在相同条件下各作平行试验3份,且3份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0.1%;初标平均值和复标平均值的相对偏差≤0.1%;标定结果按初标与复标平均值计算,取4位有效数字。
[验证]问:请教各位老师,工作中有没有遇到相关问题的,都是怎么解决的。生产线部分设备中药、西药公用,这类设备清洁验证目标化合物怎么选择?限度的计算中西要在一个矩阵里,这样算是否合理?共线品种西药相当中药是不是风险更大?小职员不能决策中西药分开设备生产,在现有条件下怎么能尽量做好这类设备的清洁验证? 答:北重楼:这个得根据共线品种的活性、毒性、可清洁性、溶解性、连续生产批次数、批量等进行评估。 阳光/mg男孩:中药,西药共线,清洁验证很难做。主要是,中药成分复杂。不建议中药与西药共线。随便抓都能抓出问题。你能确定你中药哪些成份?这些成份都没残留到下批产品中? 歪楼:中药成分说不清道不明,口服还凑合,注射就算了。
[验证]问:看到网上和别的公司的模板,关于洁净服清洁效果的确认项目有(1)洁净服各个部位进行目检;(2)洁净服各个部位清洁后平皿取样检测微生物;(3)存放若干天后(即清洁效期)进行平皿取样检测微生物。 本人公司均为D级洁净区的,目前默认的清洁周期是3天。疑问如下:清洁效期是指的清洁后的洁净服在洗衣房的洁净区存放的时间,工人在一个清洁周期内洁净服微生物是否超标要不要做验证,即三天之内微生物的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进行定期取样检测;还是跟纯化水消毒确认一样,在这次清洗完进行取样,在下次清洁前进行取样;亦或是不需要检测,只需要检测上述三样即可,请各位大佬指教一下。 答:lilian2007177:个人感觉,你的意思表达的不太合适导致大家误解了;你看的别家的清洁效期是清洁后不穿戴的情况下就那么放着的有效期;你规定的清洁周期是3天,是指你清洁晾干以后可以穿三天再洗,洁净服干燥状态下存放多久算超出有效期你没有规定,或者你规定的清洁状态和穿戴状态下都是3天; 你这个是需要两个验证的,一个是清洁后不穿,干燥存放,然后过效期后监测微生物状态;另一个是穿戴时限,这个你可以暂定一个穿戴时限,然后到时测员工穿着时的表面微生物是否符合该洁净级别下的表面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大家的洁净服都是穿一次洗一次,不会存在连续穿3天的情况,所以还是建议你以一个班作为穿戴效期吧。 歪楼:加时赛是有时间上限,但一进球也就突然死亡!
[生产制造]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药液的无菌过滤器个数需要和TSB实验的无菌过滤器个数保持一致吗?能提供下法规要求吗? 答:lilian2007177:法规不会说这么细,需要自己设计方案,气体除菌滤芯肯定是一样安装,液体的话,看你有几级过滤,如果是冗余过滤系统,最起码主过滤器要拆掉然后做模拟灌装试验,因为从冗余过滤器开始就要保证无菌状态了,如果你还带着主过滤器,无法证明冗余和主过滤器之间的无菌状态了。
[设施设备]问:纯化水系统制水设备制出的水微生物不符合标准,原水、保安过滤、一级水质、二级水质等均不合格,怎么解决,目前设备厂家建议更换滤膜,但更换后效果不明显,现在我们将原水进行了处理,保安过滤更换了,一、二级更换,分配系统进行了消毒,但效果还是不好,是不是我用的膜质量不好。 答:x768109133:可以试着排查下预处理部分的设计,是不是有特别的可能残留死水的设计(虽然纯化水制备系统前无3D要求),检查下原水的水质情况,参照楼上的增加原水消毒装置(加药装置)。 再看下活性炭过滤器是否正确消毒,填料(活性炭)是否符合要求?按目前的理解,微生物主要靠活性炭过滤器还有加药装置控制。 建议参照《药品GMP指南:厂房与设备》中“水系统”部分。 排查完毕,建议再咨询厂家看看。 A半真半假半疯癫:首先考虑原水是否符合市政供水,也可以在原水投放次氯酸钠杀菌,如果还不可以可在原水处理后达到市政供水条件,在检查原水水质,也可在设备厂家指导下对整个系统分段进行化学清洗,重点是反渗透及之后的系统,然后再看看情况,估计后面污染严重 歪楼:厂家建议以赚钱为主要目的。
[生产制造]问:新建企业在工艺规程还没健全的情况下,就做出URS和DQ,程序对吗?没有工艺规程做支撑URS和DQ有依据性吗? 答:边地伯爵:URS和DQ只是设备的采购选型的前期文件,理论上这两个东西出来时,设备还不知道在哪,和工艺规程没啥么关系。但是又反过来,如果没有确定的产品和工艺,乱买设备岂不是又违反了QBD的原则。问题是你要是没有设备,又怎么做工艺规程 ,仅凭小试中试的参数么?真正的工艺规程不是应该工艺验证后再确定么?look,这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happy963852:一般新建企业应该先做“三同时”,在三同时里面就有相关的要求,比如说项目的立项,立项里面就涉及到工艺等要求,没预期的产品,你咋个立项?所以,是现有工艺,在有设备,或者说,有预期的工艺,在此工艺的前提下,开展你的URS,再到你的DQ。 歪楼:因为未知,所以探索,因为探索,所以未定。
[工艺技术]问:冻干产品正常生产状态是不跳塞的,但是到了TSB模拟灌装时,因为不抽真空,没有负压,在冻干机里待一段时间就跳塞了,有遇到这种情况的吗?除了加大真空,增加负压,还有其他办法吗? 答:划水的雨:这个得根据你灌装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入柜后经过升华过程,在模拟灌装过程中TSB会掺杂空气,受热后有明显的膨胀现象,那么解决问题一般过程中可以自己拟定一个冻干的模拟程序,跳过升温阶段,当然最直接的建议就是还是自己抽一下真空比较好,毕竟你模拟灌装的程序,检查的时候你还得重新写个管理的SOP或者操作权限来限制你的生产人员怎么避免不会误操作。
[生产制造]现在做设备确认、设备清洁验证、工艺验证都得有风险评估啦,失败模式效果分析、HACCP(工艺验证)......都在用,但是未必都在研究风险评估,比如,采取措施后严重性是否可以降低的问题,你能说明白吗?
1.个人观点:
采取措施后严重性是可以降低的。
2.法规依据:
ICH Q9 中第11页有相关描述(风险降低:其是着眼于当风险超过了某个特定(可接受)水平(见图1)后缓和或避免质量风险的过程。风险降低可能包括用于减缓伤害的严重性和概率所采取的行动。改善危险因素和质量风险可检测性的过程也可能作为一个风险控制策略中的一个部分。通过实施风险降低措施,新的风险可能被引入到系统中或者显著增加其它已经存在的风险。因此,在实施风险降低过程后,可能会适当地返回到风险评估中对风险中任何可能的改变进行辩识和评价。)
3.严重性降低方法理解:
我们讲采取措施后严重性可以降低不是泛泛的采取个措施就可以将严重性降低了,那么怎样才可以在采取措施后将严重性降低呢?
先举个例子:旋转蒸发器清洁时使用毛刷,毛刷还不能保证材质是不脱落纤维的那种,清洁后转瓶内表面容易有毛,转瓶使用时容易造成毛进入产品中的情况,造成产品不合格,风险评估严重性为4,采取的措施是更换材质是不脱落纤维的毛刷用于设备清洁,采取措施后严重性降低为2.
所以:风险评估采取措施后严重性可以降低的方法是:变更!变更!变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答:冷雪无情: 出车祸死人 这个严重性就是很高 安全带 降速 气囊 定期车检等等只是降低了整个事故发生后的风险 车祸死人本身的严重性并未降低 严重性与风险程度并不等同 当然 这个问题一直在探讨 依据都有 其实无意义。 hqs0110:从我接受到的风险评估中和我自己对严重性的认识中,个人认为,严重性是不能降低的,严重性指的是发生了这件事后的严重程度,而对于严重性我们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只要发生了,那么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就是不变的。而我们只能间接的通过其他方式降低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和增大这件事情的可检测性,来降低风险,RPN=S*O*D,S从首次评估定下来就是一个定值了,只能改变O和D的值。 关禁闭:最高车速200码改为5码,撞到人的严重性降低了吗? 歪楼:举例不当,应该是看掉的毛大小会不会阻塞血管,或者材质里有无基因毒性杂质?
[质量控制QC] 对照品管理作为一名刚毕业大学生,怎样才能把400多种对照品管理的比较好,既简单又明了,又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答:915_雨:用好Excel帐便于筛选管理。柜子划块分类存放,方便找。 zx-victoria:分类管理,利用Excel,名称、接收日期、数量、有效期、用途等信息,同时可以设置函数显示失效日期及提醒功能,这样的话方便盘点和采购。 歪楼:细心认真是新人必备基础。
“赤健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联系方式:
天麻妹18284005401;
杨曙光13908125612;
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