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25|回复: 1
收起左侧

当恒瑞不再“固执”,传统药企的畸形估值或将迎来重构时代!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21-10-6 17: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当恒瑞不再“固执”,传统药企的畸形估值或将迎来重构时代!

来源:瞪羚社    作者:铁公鸡金融,雪球


一直以来,国内市场对于传统药企转型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其实是不奇怪的,一方面国内传统药企转型创新药大多数在2015-2016年之后,普遍以fast-follow或者me-too策略为主,大部分平庸的研发没有产生令市场感兴趣的优秀成果又或者有但仍未到达兑现窗口;另一方面在于市场对于自研能力近乎狂热的执着以及对于License in管线交易偏见,并且这些传统的药企并没有展现出有成为下一个再鼎的“买项目很强的潜力”。

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去说这些市场不讨喜、以及短中期注定被锤的板块?

源自于两点:
其一是很多强销售能力、并且有自己创新东西的药企估值已经去到了20倍甚至15倍以下;
其二是因为恒瑞的近期的买买买也让市场意识到这其实并不是单纯像CSO的角色且毫无价值的;

那么在未来的某些时刻,有一些已经被“有色眼镜”过滤掉的传统药企,股价或市值将会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毕竟辉瑞等靠买项目见长的巨头药企,常年市值维持在20-25倍,那么既有自研能力又兼具买项目能力的部分头部药企,我想将拥有一些不错的掘金机会。(以下分享一篇关乎License in交易方式的好
文,源自铁公鸡金融。)


熟悉医药行业的朋友应该清楚,海外医药市场分工相对明确:众多的Biotech主要负责研发,少有企业会和Big pharma去争后端的临床和商业化。

这也不难理解。在研发层面,小药企的试错成本远低于大药企,而无论是临床还是商业化,都需要时间积累,Biotech们要想大力出奇迹的概率很小。

在兼顾研发效率与商业化价值的情况下,国外医药研发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局面。这样的局面,似乎也会在国内出现。

当前,越来越多Biotech们意识到,全凭自己做好从研发至商业化的全流程难度太大,不得不“认命”,转而投向大药厂的怀抱;

包括恒瑞医药、科兴制药等在内的老牌药企也逐渐意识到,研发不能仅靠自己,纷纷在引进层面频频发力,与Biotech或者科研院校展开合作。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国内更多体量、阶段不同的药企,在市场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随着国内医药研发“内循环”加速,重新定义国内Big pharma的时刻到了。


一、传统药企的“觉醒”时刻

今年以来,头部传统药企们正在“觉醒”,以接二连三的许可交易,宣告着它们正在用更积极、开放的姿态,加入创新药的战局。

例如,老大哥恒瑞医药打破常态,抛弃“自研为重”的传统思想,一个月内接连引进两款产品,拥抱大时代。

比老大哥更早入局的,还有包括石药集团、华东医药、齐鲁制药,以及科兴制药等。

以科兴制药为例。今年4月26日,公司宣布引进海昶生物的广谱抗肿瘤药物HC007;6月29日,公司宣布引进迈博太科的英夫利西单抗类似药。

看得出来,像恒瑞医药这样的传统药企正愈发重视“License in”。这也意味着,传统药企们的产品引进引擎才刚刚启动。


二、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

传统药企重视“License in”也不奇怪。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的话就是,仿制药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创新才是王道。

虽然传统药企对创新的认识已非常深刻,但不管哪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就在医药领域独占鳌头。毕竟医药研发领域众多,且研发耗时费力。

如果大药厂固执的坚定多款药物同时推进的策略,面对千千万万个Biotech们时,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很难做到领先。这和老话说的,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一个道理。

这种情况下,传统药企更要学会讲策略,用好“引进”这项技能,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这一点,也在科兴制药的引进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比如,科兴制药与迈博药业签署合作协议,拿到英夫利西单抗类似药海外商业化权益后不到一个月,该药便获得国内药监局批准上市。

作为引进方,科兴制药直接受益。由于产品数据已得到充分验证,科兴制药迅速在首批17个国家启动了英夫利西单抗的注册工作,包括注册难度公认极大的巴西。

再比如,科兴制药与东南大学合作研发外泌体技术。科兴制药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发外泌体技术,目的是为核酸药物的研发做准备。

因为,递送系统是核酸药物胜出的关键。而外泌体作为机体内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因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细胞间转移机制,近年来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潜在药物递送载体,包括罗氏等国际巨头都已入局。

如果科兴制药要靠自己从0到1来打赢这场仗,不能说不现实,只是需要更多时间验证,毕竟公司此前未涉及递送系统的研发。但通过与东南大学合作,能够直接加速其从0到1的过程,进而增加核酸药物研发的确定性。

可以看到,此次合作研发的牵头人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刘必成教授团队,在外泌体技术的研究已得到初步验证:

根据公告,经多种动物模型验证,基于该团队研发的系统负载的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及小核酸药物,均可靶向性到达肾脏病变部位,对多种急慢性肾损伤模型有显著疗效。

显然,虽说传统药厂有着技术和资金等诸多层面的优势,但全靠自己远不如“合作共赢”的确定性高。

三、重新定义Big pharma

实际上,“引进”一直是海外顶级Big pharma的核心战略之一。

2015年以来,头部跨国企业的药品BD交易非常活跃,17家企业完成了4143笔交易。公开披露金额的交易中,总额超数十亿美元的也比比皆是。

总而言之,买就对了。不夸张地说,引进策略是海外Big pharma基业常青的关键。这在BioNTech新冠疫苗之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辉瑞凭借与Biotech合作,使得BioNTech的新冠疫苗销量远好于Moderna与其处于同一时期的新冠疫苗。这使得辉瑞今年的业绩爆炸。辉瑞Q2财报预测,今年新冠疫苗收入将高达335亿美金。要知道,其去年全年所有产品收入也不过419亿美元。


一款引进的新冠疫苗,直接再造了一个辉瑞。从这个角度来说,引进与自研同等重要。国内医药市场的发展也正向海外市场靠拢——市场不再为Biotech们的梦想盲目买单,传统药企也需要新技术、新产品证明自己,大家都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可以期待的是,当传统药企步入引进与自研并重的发展阶段,一旦模式走顺,跑起来会更快、确定性会更高。恒瑞医药这类产品还在稳步增长的药企,更是如此。

现有核心产品还在增长,随着引进产品的加入,科兴制药无疑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它们能够引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毕竟,引进模式的难度也不小,需要以合适的价格找到合适的产品,这对于药企的眼光及综合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能否持续引进优质产品,这需要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但总体上来说,Big pharma中有产品,又有强销售能力的公司的价值势必会提升,它们可能将被重新定价,这也是恒瑞医药等药企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欢迎参加2021年10月28-29日在上海举办的《2021 蒲公英首届生物制品年会》,请扫码查看议程及报名


年会微信推文.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1-10-9 12: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挺好,洋词儿挺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4-14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