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606|回复: 4
收起左侧

[行业动态] 新华网发布《2016年上半年医药领域舆情报告》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6-9-20 14: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6年上半年医药领域舆情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中,受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类别主要有行业监管、改革发展、医患关系、政策法规、医院管理、党风廉政等六类,其中,行业监管类事件占比最多(26%)。

2016年上半年,与医药相关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医药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发布,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助推了医药舆情的持续高涨。基于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对2016年上半年影响力较大的50起医药事件进行梳理,深入剖析热点舆情话题的热度、类型、网民情绪、传播路径、舆论环境等,重在反映2016年上半年医药舆情的新特征、新发展、新趋势。

结合媒体报道及网民讨论来看,《报告》认为,2016年上半年医药舆情事件呈现七个特点:第一,爆发突然,传播迅速,难以把控,处置难度大。第二,涉医药事件舆情沸点较低,极易产生“围观”效应。第三,无征兆的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出现且呈上升趋势,泛医护人员的伤亡也逐渐增多。第四,在医患关系上,舆论随个案存在摇摆倾向,反转现象频现。第五,舆论场对医媒关系情绪化指责多,理性讨论声音少。第六,医生群体借自媒体积极发声,主张自身权利。第七,医卫领域信息不对称,加深了舆情管理和处置的难度。

舆情信息源方面,新闻报道仍占主力地位(占74.8%),但新型小众社群悄然兴起,知乎、弹幕、网络直播、快手等成为重要源头,微博、微信则助力二次传播。这些原本与时政热点关联并不紧密的平台,依托专业定位以及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设置公众议程,并在特定议题上分享话语权,影响舆论流向。报告认为,这是新时期互联网舆论治理必须关注的新趋势,而这些平台的重要性往往易被低估。

报告还从时间分布、观点倾向、舆情曝光路径、网民信息获取、网民对信源的信任度等方面对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的舆情态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医药领域的关注热点进行了预判。

《报告》预计,在一段时间内,医药领域舆情事件还将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医患矛盾是否得到缓解、改革政策对医药领域的综合影响有哪些、医药监管措施的成效如何、互联网大数据如何重构医疗秩序、医药细分领域的动向等,都将成为网民日后关注的焦点。

附全文:《2016年上半年医药领域舆情报告》

行业监管类事件受关注度最高

2016年上半年,与医药相关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医疗制度改革的呼声持续高涨。医药领域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发布,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助推了医药舆情的持续高涨。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通过对“2016年上半年影响力较大的医药事件”进行梳理,分析相关事件舆情发展的概况及特点,提出了处置医药热点事件的几点建议,并对今后医药热点话题进行预测。

一、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概览
表1: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TOP50

(注:类别划分主要基于舆论的质疑点、关注点)

二、2016年上半年涉医药类网络舆情态势分析
图1: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时间分布图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图1),从时间上来看,5月份的热点舆情事件最多,相继发生了多起关注度极高的渉医事件。

魏则西事件、右肾失踪事件、陈仲伟医生被害事件、湖南邵东医生被殴身亡事件接连爆发,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舆论汹涌。医疗环境、医改制度以及医患关系等问题一时间引发强烈讨论。

1月份的热点舆情事件也引发网民大范围热议。其中,网络医托竞价排名买“患者”、百度血友病贴吧被卖事件将百度置于舆论声讨的风暴场,竞价排名的盈利模式不断遭到非议。除了监管的不作为,该事件也引发了全民对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从时间来看,多数舆情事件持续时间整体较短,一般在两周左右;从所涉主体来看,医药舆情事件大多数都指向医院等服务机构及监管部门。
图2:2016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观点倾向图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图3: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表1)网络舆情观点倾向图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图2),在2016年上半年医药舆情事件中,总体来看,正面及中立占多数(86.2%)。除了诸多影响性个案,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化,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的大量政策、规定等,也推高了医药领域的舆情。

然而,在影响较大的热点舆情事件中(图3),负面信息比例超过一半(56%),网民参与度更高,讨论更热烈。这些信息多指向紧张的医患关系,其背后根源是整个医疗体制长期积累的历史欠账。北医三院产妇死亡事件、魏则西事件、陈仲伟事件等莫不如是。
图4:2016年上半年医药网络舆情曝光路径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图4),新闻报道(占74.8%)仍是医药网络舆情信息的最重要类型。网民爆料尽管数量少于新闻报道,但却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知乎、弹幕、网络直播、快手等新型小众社群已然兴起,开始扮演重要源头作用,微博、微信参与二次传播。

这些原本与时政热点关联并不紧密的平台,依托专业定位以及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设置公众议程,并在特定议题上分享话语权,影响舆论流向。这些传播渠道都是公开监测比较困难的,其影响力被严重低估。这是新时期互联网舆论治理必须关注的新趋势。

如“魏则西事件”中,魏则西因患滑膜肉瘤去世后,他在知乎的回答及其父亲用同一账号的回复,被网民所关注并被分享至微博、微信等其他平台,相关舆情迅速扩散,引发网络讨论。另外,陈仲伟事件的发酵,知乎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传播。

许多舆情事件信源都来自网民发布的短视频或者直播。“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黄牛”视频的热传,让舆论再度关注“号贩子”问题。美拍、秒拍、微视等短视频社区爆发式增长,斗鱼、熊猫等大量直播平台和应用的兴起,使得视频或将成为新的舆情触发点。
图5:医药类舆情信息网民获取图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图6:医药类重大公共事件网民对信息来源的信任度排行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图5),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民第一时间获取医药相关事件舆情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超过一半(51.9%)。

尤其是当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新闻客户端的“重大新闻推送”(push机制),让网民几乎可以“零时差”获取该事件的最新动态。

与之相比,传统媒体作为信息获取信源的比重降为19.2%。

另外,朋友圈和自媒体也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网络媒体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但网民对其的信任度却低于传统媒体(图6)。与之类似的是医药领域垂直平台和自媒体,网民的信任度也较低。由此可见,网民对于网络上充斥的虚假信息以及一些意见领袖、大V的不当言论还抱有警惕心态。

监管部门以及医药领域专家本来应该成为网民最信任的权威,但调查显示,网民对其的信任度却不如预期,这与其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表现糟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政府监管部门和专家信任度的提升还赖于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置效果。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百精所说:“政府和专家系统不能草率得出结论,但是应迅速开启一个态度空间和建立必要的程序认同。比如表明态度和决心,提供调查的程序、流程、方式和相对清晰的路线图。”否则,谣言大行其道,还会引发次生舆情,最终公信力再次受损。
图7:2016年上半年医药网络舆情类别图

(来源: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

据新华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图7),在2016年上半年医药热点事件中,受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类:

行业监管类。这类事件在舆情类型中占比最多(26%)。疫苗安全、药品安全等直接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公众反应往往会比较“敏感”,“燃点较低”,对职能部门的要求以及监管措施也期待较高。多起安全事件的爆发,促使国家及民众对医药安全的监管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

改革发展类(24%)。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继续深化医改的关键一年。多个相关文件的密集落地,为医药行业刮起了一阵深化改革风。医改,不仅是制度上的重建和利益格局的重构,还是社会责任的回归,如何让医改红利真正惠及民众,是网民最为关心的话题。

医患关系类(18%)。医患关系的现实状况,各方的参与,让北医三院产妇死亡事件、魏则西事件、陈仲伟事件、湖南邵东医生被殴身亡这几起事件网络围观者众,医患矛盾问题再次凸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恶性事件突显了中国社会心理问题的紧张性,本质上是整个中国社会“不信任心理”的代表性发作。

政策法规类(14%)。多项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发布,引发舆论解读和分析。这些政策法规主要围绕质量、创新、控费等几大核心主题,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医保透支的问题。从网民评论看,公众对降低药价、提升质量的期盼强烈,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为衡量政策对规范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医院管理类(14%)。由需求而滋生、存在利益链,是这类事件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医生、“号贩子”、保安、挂号窗口工作人员之间;天价救护车事件中的个别机构和医护人员;病假条事件中的医生、“条贩子”等。

党风廉政类(4%)。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尤为突出,涉及三大领域:药品采购、器械采购和基建工程,其中基建工程领域大都属于一次性和短期腐败行为,而药品和器械领域因其采购行为的长期性、稳定性和隐蔽性,容易形成固定的腐败链条,成为腐败的高发区域。

三、医药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结合媒体报道及网民讨论,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的研究显示,2016年上半年医药舆情事件呈现出以下七个特点:

第一,爆发突然,传播迅速,难以把控。

医药类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而且很容易成为社会不良情绪激化、发泄的导火索。舆情危机爆发后,社会情绪往往一边倒。微博的一键转发,微信朋友圈的一键分享,更使网络舆情传播呈几何式增长。

由于其发展趋势是不确定的,一旦涉医网络舆情出现,且具有一定的负面性,对舆论进行把控是比较困难的。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对信息的理解支离破碎,一窝蜂式的转发和盲从也更加明显。标题党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力,会使危机急剧恶化,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第二,涉医药事件舆情沸点较低,极易产生“围观”效应。

医药事关民生,出于“切身之痛”,相关事件的舆情沸点较低。网民易于借相关事件表达情感、利益、权利、政治诉求。从舆情态势来看,往往呈现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呼应、线上线下互动的情形。即便围观者不了解事件全貌,但并不影响把怒火喷向涉事方、喷向监管层。

例如,在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中,从澎湃《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一文开始,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评论“疫苗案”,随后明星(@姚晨、@陈坤、@稀土部队等)、舆论领袖(@胡舒立、@李开复)微博发声让传播范围几何级扩大,再到《疫苗之殇》旧文重发引发“对战”,国务院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出重要批示、主管部门连续发文……问题疫苗属于涉及广大儿童切身利益的重大行为,此次事件所引发的“舆论海啸”是全方位的。期间,公众愤怒的情绪一触即燃,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对骂、谣言交替上演。

第三,无征兆的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出现且呈上升趋势,泛医护人员的伤亡也逐渐增多。

当前的伤医事件不再是单纯的医患矛盾。多数患方虽对医疗机构不满,但正式向司法机构、医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投诉的情况较少,无征兆的突发性伤医事件增多。

事件中患方、医疗机构及监管方成为舆情关注焦点。患者,无论其个人能力强弱、社会地位高低、经济条件优劣,几乎无一例外地在网民心中成为弱势群体,其诉求易引发网民同情和关注。医疗机构,虽然不具有政府部门的公权力,但因其明显的公益特征和高关注性质,已成为网民潜意识中的公权部门。从社会心理看,诱发舆情事件往往具有强弱二元对立结构暗示。

现有报道中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泛医护人员的伤亡也逐渐增多。受伤的医护人员与施害方无直接的医疗关系,施暴对象不是特定医护个体而是医护群体。

第四,在医患关系上,舆论的态度随着个案的发生存在摇摆起伏倾向,以至于经常出现舆论反转现象。

有关医患关系的舆论风向,有时就像墙头草,哪头风劲往哪倒。随着极端个案,不断发生着周而复始的情绪化摇摆:患者被伤害了,就同情患者,谴责医生;医生被伤害了,就批评患者,同情医生。

中国青年报曹林曾举例说,今天,一个医生被砍身亡,一片悲情中向医生致敬;明天,一个患者遇到庸医导致病情被耽误,一片愤怒的骂声涌向医生;后天,媒体报道了一个医生因太累而睡倒在手术室地上的照片,“最美”“最帅”的赞誉又涌向医生;再后天,一个过度医疗事件曝光,又让舆论急剧转向对医生的批判。

这样的舆论摇摆,带来的不是宽容与和解,不是理性的反思,而是不断强化的敌意和冲突。这一次的伤害事件,可能就埋藏着下一次对对方的报复和伤害。

第五,舆论场对医媒关系的讨论情绪化指责多,理性讨论声音少。

医媒关系是医患关系的一个“子话题”,“抓住舆论为自己服务”,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通用规则。医生群体往往觉得媒体在涉医报道上天然站在患者一边,迎合所谓的“弱者”视角,缺乏平衡和专业。

比如,新安晚报的“肾失踪”文章就引发医生群体非议,指责媒体严重失实、不专业,不负责任地传播,是在故意抹黑医疗界。而在陈仲伟事件上,医生质疑媒体“选择性沉默”,并将恶性伤医事件归罪于媒体对医患关系的“过度渲染”。然而,在陈仲伟事件上,无论是新华社、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还是门户网站、地方媒体,报道和评论其实都很多。

与以往渲染事件经过、强调事件的“故事性”元素不同,当前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有了显著变化:主要从如何防治此类事件、如何解决医患冲突根源的角度进行报道和解读。

上海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医生杨震曾发文表示:媒体并不是医患纠纷的罪魁祸首,他们并没这个能力。如果没有媒体客观报道,许多问题或将无法及时曝光,导致积弊日深。双方应着眼于如何增加理解与合作,一起去推动医疗体制改革这块坚冰。

第六,医生群体借助新型媒介平台积极发声,主张自身权利,使得在相关问题上,舆论渐有倾向医院方的趋势。

医生群体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平台及专业网站的积极发声,不仅使公众对于医生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现状有了认知,也方便了医生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对于

一些医疗领域内问题,尤其是医患矛盾问题,使医生的声音不至于缺席,这对于全面认识、理性看待医疗领域问题和缓解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北医三院产妇死亡事件舆情走向中,医生群体对“主动脉夹层破裂”的科普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舆论一边倒向北医三院,也能看出主流观点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

第七,医卫领域信息不对称,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误解,加深舆情管理和处置的难度。

医药行业本身专业性较强,使得公共卫生领域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由此造成了信息寻求者的个体弱势。在医药相关舆情事件中,经常作为舆情主体的医方和监管部门处于获取接受信息的上端,而普通民众则处于下端,两者之间的“知沟”逐渐形成并扩大,导致舆情信息的不对称、立场和认识的不共通,这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误解,加深了舆情的危机度。

与此同时,不同媒介的特性更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例如,搜索引擎作为海量信息的接入口,其数据排列方式影响着网民接受信息的先后顺序及其重要性。百度血友病吧被卖事件和魏则西事件均直指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医药网络舆情处置建议

近来,每每碰到涉医药类热点事件,各方的表态都很坚决:采取零容忍政策,严防严管严打击。态度明确固然是好的,但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路径支撑,再多的表态也容易流于形式,变成口号。为此,新华网舆情分析师就如何有效处置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参考。

(一)优化医患关系管理结构,用法治重建医患信任,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

医患关系建设,并非只局限于解决“医患纠纷”,应是常态化的协调医患之间健康、有序、和谐的关系,防微杜渐、疏导问题,不是被动解决问题。

建立制度信任的关键就在于利益的平衡和规则的可预测性,因此,可以整合现有规范医患关系的不同法律法规,平衡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推动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法治化进程。

例如,医闹入刑,还需要出台相应的详细司法解释,使司法机关对“医闹”的打击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畅通医疗纠纷中医患申诉、鉴定、赔偿和解决的正常渠道;建立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并在法律框架下运行。

再如,针对部分媒体对于医患冲突的扭曲报道,《福建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要求,医患纠纷若失实报的媒体需负法律责任,赢得网民一致肯定。

(二)主动、多渠道发布信息进行有效科普,消除信息壁垒。

医药行业公众与专业人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官方有义务主动、多渠道发布信息,及时、尽力打消公众在“不知情”和涉医药安全信息敏感包夹下的焦虑。

对于医药类涉及百姓切实利益的政策解读也应更新表达体系,主流声音传递要力求一致、连贯、通俗、平实,专家专业研究要和网民日常感受、生活经验相衔接。

以山东非法经营疫苗事件为例,相关信息,既应包括对该事件中“疫苗”的问题界定,具体案情、问题疫苗危害和追查问责在内专业权威并敞开的信息,还要及时厘清问题疫苗闭环型的流转全过程,更要有对受害者展开按图索骥式摸底排查及救助补偿的善后方案。

(三)建立医药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制度,提升舆情处置能力。

对于涉医药企业来说,全方位实时监测医药相关舆情信息,进行深层次需求分析,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及时搜集网络中与医疗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话题、经济走势、民众态度以及相关企业的正负面等相关信息,对医疗设施、医保制度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以其为依据进行投资等决策,使企业具有前瞻性。

其二,搜集医疗单位、医药公司自身的正负面信息,对不良信息主动出击正确引导,将负面信息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其在行业内的可信度,给消费者以安全感。第一时间预警负面信息,对确属医疗事故的进行回应道歉并整改,对歪曲误解进行澄清。

其三,深层次调研用户需求,对营销效果和口碑进行监测,改进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及售后服务,借鉴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决策提供依据,保证公司举措的有效性。

(四)健全医疗网络舆情分级分类处理机制,高效处理纠纷个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医药网络舆情要建立不同的处置应对方案,对于民众的疑问要及时公开与澄清,才能把影响减到最低。例如,医院可以将其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涉事群体规模大小、矛盾冲突激烈程度等因素分为两个等级:

一般网络舆情事件:个案性负面信息、本地媒体的批评性报道,群众关注度不高,评论和转载量较少的;针对工作人员的投诉举报相关网络信息;负面信息在小型论坛、个人微博、个人微信有少量传播和扩散的。对于此类,可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开展调查,积极处置。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医患暴力冲突、涉事群体较大、波及卫生行业的其他突发事件;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转载、转发、评论数量大,占据各大网站主要版面或重要位置,不断扩散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连续性报道或设置专栏的卫生负面信息;不实负面信息,有偏激评论,且传播面广的。对于这类,可根据事件调查结果、事件的性质、重要程度及舆情发展的态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权威主流媒体发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发布调查结果及问责处理结果等方式,及时公布相关消息和后续整改措施。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医疗事故、伤医事件、患者意见等不同舆情信息分为不同类别,按不同方式进行响应和处理。

例如,对医疗事故要公开透明,及时公开事故产生原因和处理,增强民众对医院的信任,同时避免谣言的传播;对伤医事件要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原因和过程,并提高医院的安全措施、及时恢复医院运营,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对患者的各类意见,可以建立快速回应机制,如果服务不到位,要表示歉意并及时整改,如果是患者情况特殊,也要耐心解释,避免矛盾激化;对于不实的负面信息需及时拿出证据粉碎谣言。

(五)注重舆情处置时效度以及权力边界的把握,满足各方关切。

近年来,经历数次公共事件磨练,公共部门的舆情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对社会热点的反应速度明显增强。但是网民和社会期待也提高了,“快速回应”已不是第一诉求,还需把握分寸节奏、满足各方关切、尊重受众参与权。否则处置本身极易超越事件而成为诱发新一波次生舆情的引爆点。

例如,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直接促使国务院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幅度、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质疑仍旧没有彻底消除:疫苗新政是否会遭遇执行难?

舆情处置也是对权力边界的一次考验,该坚持的,该履责的,分内事在所不辞;需要司法发挥作用的,也不宜由医院、监管部门“越俎代庖”。如陈仲伟事件,有舆论就认为更应看做是对精神病患者屡屡杀人伤人如何防范、如何应对的问题,而不是指向医患矛盾。

随着医药事件的频发,有个别医生大V自媒体“帮亲不帮理”,一味护短,不去讨论化解问题本身,而是用情绪化的标题和文字,引导粉丝们愤怒产生对立情绪。因此,要警惕把民众合理的诉求妖魔化的做法,让公权力为一己利益而背书。

(六)增进医疗人文关怀,柔化矛盾冲突点。

影响患者对医患关系评价的最主要因素并不是一直以来医院着力改善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而是医患之间能否进行有效、顺畅沟通,能否及时全面的信息交换,能否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度。

诸多医患关系事件案例涉及患者对治疗疗效的不满。完整的一套就医体验行为,应是患者从进入医院时的导医分诊、医生接诊、检查治疗,到诊疗后医生对患者收到疗效的沟通解释等,尤其是对于愈后效果的沟通,是整个就医过程的最后一环,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阶段,更加重要。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如在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沟通方面不予重视,患者的疑惑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就易受到外界偏颇舆论的影响,进而加深积怨,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五、医药网络舆情事件预判

通过对2016年上半年医药领域热点事件的分析,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医药领域舆情或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药领域舆情事件还将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

医药事件关乎生命安全和政府公信,“随手转、信口喷”下的安全感缺失成为当前医药舆情的重要表征。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极端表现为医闹事件以及恶性伤医事件的频繁发生。打击医闹相关政策能否根治这一问题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不少网民对此持观望态度,政策实施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因此,我们预计医药领域的舆情事件仍将呈现多发、易发态势。

另一方面,从整个舆论场的态势看,舆论对暴力伤医事件的偏激情绪有所缓和。湖南邵东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卫计委公安部联合工作组赴湖南邵东现场督办,也赢得网民支持和肯定。有关部门的持续发力顺应了舆论的呼声,是一个鲜明的态度和导向,代表着国家对暴力伤医行径的谴责,昭示着对任何暴力伤医案件的“零容忍”,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医患对立情绪,为解决医患矛盾积蓄正能量。

第二,多项改革政策密集发布对医药领域的综合影响将持续受到高度关注。

舆论认为,医药分开、两票制、处方药外流、分级诊疗、药品审评趋严等医改工作重点是政策指示灯,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挤水分”是主旋律;而在医改的推动下,医药批发行业的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近期实施的流通行业自查、两票制营改增、六家医药公司抱团组建平台公司,都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未来更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商业模式会逐步得到推广。

企业或可结合政策变动,制定或者调整未来的业务、营销模式,甚至发展战略。数据分析与营销活动或许是一个方向:通过互联网和软件管理各类大范围、多频次和跨渠道的活动,管理客户营销记录和客户分组信息,以满足逐渐细化的客户群体及其个性化的需求。

为应对新常态,抱团发展也成为医药行业转型、企业突围的有效路径。当前,无论是医改政策环境、国民经济趋势,还是互联网技术,抑或是企业自身能力,都达到了行业变革的临界点。此时,医药行业开启的从竞争走向竞合、互补发展的新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行业规范标准的建立,对我国医药行业也将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对此举褒扬之声占上风,但应谨防有名无实。

第三,医药领域监管日趋严格,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常态。这些措施的成效如何预计将是今后舆论关注的重点。

以药品监管为例,2016年无疑将成为药品监管最严格的一年。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收回阿里健康药品电子监管码代理权。阿里健康的双重身份(拥有“天猫医猫馆”和“未来药店”两大药品零售平台,又运维药监码)饱受垄断与不公平

竞争质疑。6月初,天猫医药馆被叫停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业务,引发舆论猜测:是对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还是为医药电商行业更好地发展提前“铺路”?

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舆论一直认为“监管再多也不为过”。药品质量安全、药品配送安全和用药安全是网络售药平台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在方便群众购药和保证购药安全方面如何平衡,正在考验监管部门的智慧。在加大监管体系建设力度的同时,法规建设和自律体系亦不可或缺。

第四,“互联网+”战略、大数据应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舆论喜忧参半的态度料将持续存在,互联网医疗“秩序重构”任重道远。

随着“互联网+”概念不断推进,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应用等话题持续火热。

当前医改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解决,网民期待这种思维能为医改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网民对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期待集中在预约挂号服务、在线咨询与诊疗和权威医学信息、诊后管理等方面。

与此同时,网民对互联网医疗也有一定担忧。如对患者信息安全(对个人隐私保护不足)、医保/商保接入、缺乏面诊等方面依然存在忧虑。

就市场营销和药效评估事宜上,数据挖掘对于各大药企的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通过病人在社交网站的发言,药企能了解自身及竞品的市场表现,缩短新药研发和上市时间,并大幅节省研发开支。

医疗秩序的重构将是一件严肃且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且亟需正向推动,甚至需要一定的倒逼机制。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生态圈,应该满足患者、医生、医疗机构、药厂、医疗器械公司、保险机构的共赢格局。

第五,当前,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成为刚性需求,中医药(中药养生)、境外医疗旅游等细分领域的动向屡屡引发网民热议。风险与机遇并存,舆论呼吁尽快制定相关行业规范,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权益。

随着“健康中国”、精准医疗等概念兴起,养老产业、康复产业是医疗服务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医院寻找多样化服务模式、提升盈利水平的方向。此外,精准医疗涉及的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干细胞等市场运用空间较大。

2月底,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这是首个在国家层面编制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其规格远高于以往发布的中医药行业专项规划。

网民认为,传统中医药迎来确定性政策支持,医药产业升级和中医药发展迎来新契机。网民期盼《纲要》落实过程中,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政策细则,从中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让中药实现华丽转身。

再如跨境医疗。网民选择出境医疗旅游,既是对健康的更高需求,也有对国内医疗的不信任。这些细分领域的风险主要来自监管的盲区。必须尽快将境外医疗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纳入议事日程,逐渐完善相应的准入体系、评价体系、监督体系以及规范的运营流程。


来源:新华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0 15: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太丰富了,没时间看,做个标记,有时间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0 16: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研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0 2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暂时没时间看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6-9-20 21: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23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