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基药,走向何方?
昨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对外征求意见,有朋友戏言,不管怎样,在经历了一年的猜谜语后,基药,终于向前走了一步。我则严正“驳斥”对方,向前走了一步就很不错了,君不见卫生间里墙上贴着一张纸,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信条: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开过玩笑,言归正题。
首先,看基药,视野不能太小。2021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尾之年,2022年共同富裕将引领我们奔向新的目标。如果站在这个视角再来看我们的医改、看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看基药目录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成长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越发想往,在新奋斗目标的引领下,基药已经从原来的基层用药需求转向大众的基本用药需求,新的时代必将赋予新的内涵。
其次,要回到基药目录属性。基药不是医保目录,医保目录其实是一个支付报销的清单,而基药目录更多的是一个准入型目录,上有1+X政策要求,下有986的配备执行,在DRG、DIP紧箍咒越来越紧的背景下,进基药,能够帮助企业扫清射界,消除进院的层层叠嶂,所以,作为能量满格的基药,在化药过评替代、中药循证发力的背景下,已然成了稀缺品种。
聊点感受,有三。
一、进基药,往往只是第一步,依靠政策开道和渠道发力虽然会事关功倍,但专业化的推广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还是要仔细挑选:有的基药属于普药系列,价格低、厂家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几乎没有利润,再大量投入进行推广无疑是行不通的。有的基药属于成熟品种,厂家少,临床结构稳定。但随着经历了国谈、地采,这些基药陆续已经集团军式进入了基药,走专业化、标准化的学术推广模式,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学术推广团队无疑是必由之路。有的基药属于独家,在带量采购2号文大合并的背景下,无论是化药还是中成药,几乎任何产品都有可替代的品种,看看广东和湖北两个省际联盟带量采购目录的划分,就知道大势不可逆、上命不可违。因此,护价比较难,扎扎实实走学术路线影响临床才是唯一的道路。
回想几年前,为了抢夺基药,代理商、商业公司纷纷投掷大手笔,基药大品种的代理条件也随之水涨船高。巨量的保证金和首提货物,是基药代理的条件和谈判最核心的部件,在此基础上,可以不问市场容量不问市场结构不问销售策略。但事实又是怎样?
二、关于增长。现在到了年底,几乎每家企业都在制定明年的市场发展规划。企业要考虑清楚,在实现增长的过程中,基药这个因素能否为你实现目标带来正向推动作用?对基药是否有一整套的产品推广策略?市场代理商、商业公司又有什么样的支持和服务?基药在其治疗领域里又是否具备相应的竞争资源?最为要命的是,监管链条将延生到医生处方。虽然具有基药身份,但如果策略没有想好,仍然想用大吃大喝的手法进行春秋笔绘,估计又将是麻烦一堆。
三、关于落地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中,要求每个省要有500目录的带量采购任务完成,各省新一轮药品带量采购中,在采购目录的制定过程中,会将新版国家基药目录纳入已是板上钉钉。从整体的招标采购趋势来看,招采组织方一方面把过评品种价格降下来,实现控费替代,一方面把基药配备地位提上去,实现供应保障。当基药目录公布之日,就是各地医保局手起刀落带量采购之时。另外,对拥有基药的企业来说政策利好执行到位,一切都好说,怕就怕不确定性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别的不说,单纯一个国采续约各地医保局已经是焦头烂额,再指望各地医保局顺畅对接基药,恐怕企业又是要下一番工夫。
总结一番。抛开基药不谈,药物终归还是以治疗为导向的,创新药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仿制药就要放弃幻想,未来必然会回归到普通的工业产品的平均利润。中成药就是要讲究疗效,中医药发展国策背景下中成药必须要自强自立。无论中药化药生物药,只要是有临床疗效的,只要生产企业生产出来,销售问题国家会帮你办了,同时市场会给你机会。但总体来看,从控制基药使用比例、挂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基药联动医保,把处方权收回笼子,保民生、降药价、省费用将始终是主要方向。
基药只是一个窗口和缩影,他能承载的有限,因此,看基药,不妨认真看自己,产品为王的时代里,最终能够把握命运的,还是企业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Jn2u4HfuwoBvImf6YaQo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