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创新药企是割韭菜的“巨婴”?能“吃”下全球权益可行性有多大?
一场激辩正在进行。
主角来自8位本土创新药企的创始人、CEO,探讨的内容是中国Biotech在如今产业创新生态中的战略与战术问题:
Biotech是否一定要成为Biopharma,最终成为Bigpharma?
假设你有5亿美元,你会怎么布局接下来的战略?是否自建工厂?
授权许可是优选全球权益还是中国权益?
规则是8位创始人或CEO作为辩手,分列正反两方,摆事实讲道理,用观点与逻辑说服大家。
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唯一答案,战略方向没有定式,合适是重要标准。但这些问题又非常重要,用什么路径发展,直接关系到接下来创新药企在产业中的地位。这三个问题,事实上都是在试图给中国的创新药企,寻找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也是此次召开的第七届BiG年会设置此环节的目标。
01 并不是Biotech都能转型成Biopharma
通常情况下,行业内一般认为Biotech与Biopharma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自建生产和销售。
要成为Pharma的理由很多:
首先,中国目前的政策与产业生态环境允许,一些头部的创新药公司确实在产品获批上市的过程中,建厂并组建商务团队,比如百济、信达、康方、君实等。有人将创新药企持续发展但并未壮大的称为“巨婴”,“若只是年龄长,但体量没有大,他就是一个巨婴,他可能在到处割韭菜,但没有产出,这个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其次,虽然这几年中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但是仍然是处于起步阶段,此时对于每家创新药企而言,彼此的差距并不明显,都有可能在转型成为Biopharma后,逐步成长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Bigpharma。
第三,目前尽管产业界已经出现创新药企与本土或外资大药厂合作,进行不同层面市场的推广,有辩手认为此类合作,给到创新药企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是不够的。而且不尽快转型成为Pharma,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存在被其他Bigpharma并购的危险。
第四,源自东方文化,中国讲人多办大事,因此从研发到生产、销售能够实现全流程的掌控,相比较Biotech而言有更大的优势,“胆小饿死,跑得慢渴死,不坚决会被焦虑困死。”
不成为Pharma的理由也很多:
首先,在美国,Biotech大都聚焦到自身核心技术的拓展上,在其优势领域做深做透,专注、聚焦、深耕是其战略关键词。以mRNA疫苗为例,最先实现技术突破的公司都是Biotech。目前在国际上,原创技术大多来自Biotech公司。当然,这些Biotech公司建成规模后,要么被大药企并购,要么通过授权许可与外部合作。
其次,Biotech公司要真正理解并发挥自身优势,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完成从生物技术公司到生物制药,再到大药厂的蜕变,“如果每家公司都这么做,对中国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未必是好事”。以中国过去十几年仿制药发展历史为例,依靠生产能力和销售布局的优势,诞生了超过5000多家药企,但头部的公司,除去中药企业外,也就50家左右。生物技术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创新,应该把这个长板做到足够长,再考虑下一步产业链的拓展。
那么若是你现在有5亿美元,你会怎么布局接下来的战略?是否自建工厂?紧随而来的第二个话题的辩论,将Biotech是否要转型成Biopharma的话题做了进一步延展。
正方认为,需要自建,因为不会受制于强势的CDMO“把产品的生产交给另外一个企业去把控,相当于别人把你脖子给掐住了,他可以的随意的涨价,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且自建工厂会增加自身对整个商业链条的把控力。以PD-1为例,最终市场上拼的是价格,而决定价格的则是产能和生产效率。
这也许跟中国CDMO产业发展的阶段有关,“国内目前整个CDMO发展,远不成熟。产业的质量水平,好的凤毛麟角,可能只有一两家独大,其他的都很小。等中国CDMO非常成熟,可能就不需要再自建工厂,但目前来说,远远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反方则认为,自建工厂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很多的生产环节、管理环节、质量环节,要有相应的人才,能够把这个做起来,这个很花时间,而且风险特别高。”“5亿美元建一个工厂,不如做10个新的项目”
也有观点认为,当公司只有1-2个产品时,可以考虑委托生产,但当公司产品逐渐增多到4-5个时,就需要自建工厂。
02 希望拥有全球权益,前提是你能不能“吃”得下
“若中国之外占了全球市场的50%,我们难道把这50%的市场放弃了吗?”
相信每家在授权许可项目时,都会问自己。
认为优先从中国权益切入的一方认为,首先,以扎根中国的企业,最了解中国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什么,将资金投入到更有需求的地方,是明智的选择,“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从China right做起,逐渐再往全球去走。把更多的钱花到临床方案的设计和完整性上,尤其在早期的时候当你钱还不是很多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式。”
其次,全球权益的许可,引入方并不掌握主动权,“有Global right的好项目,人家哪会把Global right给你?都是垃圾项目才给你。此外,Global right价格要高于只有中国权益的项目”。而且全球权益的获得一般都是在试验开展早期,“如果是比较早期的项目,有机会拿到Global right,如果对方已经做到二期、三期,你必然很难拿到。人家已经成功了怎么会给你。”
事实上,全球权益的获得,不止是资本充裕度的问题,还有现下创新药企的能力与经验问题,“有足够多的临床专家吗?能开发吗?国内临床试验资源够吗?获批上市了能生产吗?生产质量能够达到国际标准吗?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认为全球权益重要的一方,逻辑是海外市场同样广阔巨大,不能放弃,同时中美同步开始临床试验,既可以节省时间,也能够降级成本之处,还能够实现上市申请时的数据分享。“目前全球临床开发的战略来说,一定要同步进行才能很好地协调中国和中国和国外的临床开发。没有产生互相影响也不会互相冲突,而是奔着全球的市场去”
此外,在海外完成临床试验,还可以进一步与全球PI深入互动,“全球权益很多时候是需要很多原创性,需要跟国外大牌的PI们打交道,这对于中国临床试验的水平,对于中国的原创,对于我们自己做内生的一流研究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是一个系统性的。”
因此,“一定要拿全球权益,虽然有一定难度和风险,但国外的公司能做到全球同步开发,中国的公司也一定能做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临床试验和团队有更多参与到全球竞争的机会,得到锻炼。”
其实,大家还是希望获得全球权益的,但前提是你能不能“吃”得下。
权益覆盖范围到底怎么选择,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不管是全球权益还是中国权益,适合自身公司发展解决最为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xueqiu.com/3483303916/181768137)